踦跂

yǐ qí [yi qi]
注音 一ˇ ㄑ一ˊ

词语释义

1.行走困难貌。

词语解释

  1. 行走困难貌。

    《国语·鲁语下》:“我先君 襄公 ,不敢寧处,使 叔孙豹 发帅敝赋,踦跂毕行,无有处人,以从军吏,次於 雍渝 。” 韦昭 注:“踦跂,跘蹇也。”

  2. 蜷曲貌。

    唐 柳宗元 《斩曲几文》:“且人道甚恶,惟曲为先。在心为贼,在口为愆,在肩为僂,在膝为挛。戚施踦跂,匍匐拘拳。古皆斥远,莫致於前。”集注引 任渊 曰:“踦,曲也。跂,有 跂踵国 ,其人行,脚跟不着地。上举綺切。下丘弭切。”

引证解释

⒈ 行走困难貌。

《国语·鲁语下》:“我先君襄公,不敢寧处,使叔孙豹发帅敝赋,踦跂毕行,无有处人,以从军吏,次於雍渝。”
韦昭注:“踦跂,跘蹇也。”

⒉ 蜷曲貌。

唐柳宗元《斩曲几文》:“且人道甚恶,惟曲为先。在心为贼,在口为愆,在肩为僂,在膝为挛。戚施踦跂,匍匐拘拳。古皆斥远,莫致於前。”
集注引任渊曰:“踦,曲也。跂,有跂踵国,其人行,脚跟不着地。上举綺切。下丘弭切。”

踦跂的网络释义

踦跂

  • 踦跂,汉语词语,拼音是jī qí,释义是行走困难貌或蜷曲貌。
  • 汉字详情

    [yi]
    部首: 717
    笔画: 15
    五笔: KHDK
    仓颉: RMKMR
    四角: 64121

    详细解释

    动词

    (1) 用膝顶住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庄子·养生主》

    (2) 又如:踦踦(一方抵撑,一方拉引。拼博争持的样子)

    (3) 倚立 。如:踦户(倚门);踦闾(倚门,紧挨着门)

    英文翻译

    the shin; to pierce; to touch

    方言集汇

    ◎ 粤语:gei2 hei2 ji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2 [客英字典] ki2 [海陆丰腔] ki2 [梅县腔] k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去奇支B開平聲開口三等支Bkhie/qyekʰĭe
    qí,qǐ [qi]
    部首: 717
    笔画: 11
    五笔: KHFC
    仓颉: RMJE
    四角: 6414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足,支声。本义:多出的脚趾)

    (2) 同本义

    跂,足多指也。——《说文》

    而枝者不为跂。——《庄子·骈拇》

    (3) 又如:跂骨(脚跟骨,胫骨前垂的部分)

    (4) 通“歧”。分叉

    夫挟依于跋躍之术。——《淮南子·俶真》注:“跂躍,犹龃龉,不正之道也。”

    (5) 又如:跂趋(不同的趋向);跂途(歧路)

    (6) 另见

    动词

    (1) 抬起脚后跟站着

    离纵而跂訾者也。——《荀子·非十二子》。注:“谓跂足违俗而恣其志意,亦谓跂足自高而訾毁于人。”

    吾尝跂而望矣。——《荀子·劝学》

    (2) 又如:跂望(举起脚跟远望);跂踵(举起脚跟远望);跂予望之(举起脚跟远望)

    (3) 盼望;向往;企求

    日夜跂而望归。——《史记·高祖纪》

    (4) 又如:跂及(企及);跂仰(钦仰;想慕);跂足(喻盼望,期望)

    (5) 另见

    英文翻译

    creeping, crawling

    方言集汇

    ◎ 粤语:kei4 ke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1 ki3 [客英字典] ki1 ki3 [台湾四县腔] ki1 ki3
    ◎ 潮州话:gi1 kia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巨支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gje/giegʰĭ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