趺踝

fū huái [ fu huai]
注音 ㄈㄨ ㄏㄨㄞˊ

词语释义

脚背和踝骨。指趺坐。

词语解释

  1. 脚背和踝骨。指趺坐。

    《法苑珠林》卷二十:“ 永明 七年二月八日,於西第在内堂法会,见佛从东来,威容显曜, 文宣 望身顶礼,因而侍立,自觉已冠裁,及趺踝,佛俛而微笑。”参见“ 趺坐 ”。

引证解释

⒈ 脚背和踝骨。指趺坐。参见“趺坐”。

《法苑珠林》卷二十:“永明七年二月八日,於西第在内堂法会,见佛从东来,威容显曜, 文宣望身顶礼,因而侍立,自觉已冠裁,及趺踝,佛俛而微笑。”

趺踝的网络释义

趺踝

  • 趺踝是汉语词汇,读音fū huái,释义是脚背和踝骨。
  • 汉字详情

    [fu]
    部首: 717
    笔画: 11
    五笔: KHFW
    五行:
    仓颉: RMQO
    四角: 6518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同“跗”。脚背

    摩趺,攘臂以游其间。——欧阳修《送方希则序》

    (2) 又如:趺踝(脚背和踝骨。指趺坐)

    (3) 同“跗”

    (4) 脚

    昧爽窗前,双趺独立。——《刻兵略纂闻述》

    (5) 又如:趺迹(脚)

    (6) 山脚

    桥在山趺之次,故流颇急。——清· 平云《孤儿记》

    (7) 花萼 。如:趺萼(花的萼片)

    (8) 足迹

    在南安十四年,每执书就明,倚立庭砖,岁久双趺隐然。——《宋史》

    (9) 碑下的石座

    趺上不得过四尺。——封演《封氏闻见记·碑碣》

    (10) 又如:趺坐(石碑底座。也作趺座);趺莲(莲座);螭首龟趺。又指器物的底座。如:趺架(放置物件的座架)

    动词

    两足交叠而坐 。如:跌坐(盘腿而坐);趺足(脚心朝上、脚背朝下盘起腿来);趺跏(双足交叠而坐)

    英文翻译

    sit cross-legged; back of the foo

    方言集汇

    ◎ 粤语:fu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fu1 [海陆丰腔] fu1 [台湾四县腔] fu1 [梅县腔] f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甫無平聲合口三等pyo/piupĭu
    huái [huai]
    部首: 717
    笔画: 15
    五笔: KHJS
    五行:
    仓颉: RMWD
    四角: 6619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足,果声。本义:小腿与脚之间左右两侧突起部分)

    (2) 同本义 ,在足和小腿之间的关节,相当于前臂腕关节,马的跗关节,在人类构成屈戌关节,位于上方的胫、腓骨和下方的距骨间

    踝,足踝也。从足,果声。谓足左右隆然圆起者。——《说文》

    (3) 又如:内踝;外踝;踝胫(踝骨与胫骨);踝拐(方言。踝骨);踝子骨(方言。踝骨。内踝和外踝的统称)

    (4) 脚跟

    负绳及踝以应直。——《礼记·深衣》。注:“跟也。”

    (5) 又如:负绳及踝(将绳带系于脚跟)

    (6) 脚 。如:削踝(古代砍去双脚的刑罚)

    动词

    (1) 通“剐”。割 。如:踝舌(割去舌头);踝草(割草)

    (2) 用同“裸” 。如:踝蹄婆(对妓女的贬称。踝,用同“裸”);踝体(裸体)

    英文翻译

    ankle

    方言集汇

    ◎ 粤语:waa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o5 kwa3 [宝安腔] fa2 ko5 [台湾四县腔] ko5 kwa3 [梅县腔] fa2 ko3 [客英字典] kwa5 [客语拼音字汇] fa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五馬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瓦麻二合上聲合口二等ɣwaghruax/ho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