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议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参议。
唐 元稹 《论教本书》:“至於友諭赞议之徒,疏冗散贱之甚者,搢绅耻由之。”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今岁东南赖皇上威德,庙堂赞议,督抚运谋,帅臣戮力,丑类尽歼。”
引证解释
⒈ 参议。
引唐元稹《论教本书》:“至於友諭赞议之徒,疏冗散贱之甚者,搢绅耻由之。”
明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今岁东南赖皇上威德,庙堂赞议,督抚运谋,帅臣戮力,丑类尽歼。”
赞议的网络释义
赞议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本义:进财货以求谒见)
(2) 同本义
赞,见也。——《说文》。按,玉帛雉羔雁之属皆贝类。贝者,佐见之具。
进见以见为礼也。——《说文》锴注
(3) 又如:赞谒(进见);赞献(进献祭品);赞见(进见)
(4) 导引
太史赞王,王敬从之。——《国语》
(5) 又如:赞引(引导);赞见(引见);赞谕(引导教谕)
(6) 辅佐,佐助
赞,佐也。——《小尔雅·广诂》
益赞于禹曰。——《书·大禹谟》
主人之赞者西面北上。——《仪礼·乡饮酒礼》
卿大夫赞君。——《礼记·明堂位》
子若能以忠信赞君。——《国语·晋语》
赞帷幄之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资治通鉴》
赞军校尉。(武官名,相当于参谋。)
(7) 又如:赞善(官名。唐始置,为太子属官,掌司从、辅佐);赞元理化(辅佐皇帝推行德化);赞翼(辅助);赞赞(努力帮助)
(8) 称颂;赞美
自赞于平原君。——《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心计交赞之。——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9) 又如:赞拜(臣子朝拜皇帝时,赞礼的人在旁唱礼);盛赞(极力称赞);赞尚(看重别人的长处并加以称扬)
(10) 告诉;介绍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史记·魏公子列传》
(11) 明白
总百氏,赞篇章。——《汉书》
(12) 又如:赞阅(明察历练)
(13) 参与
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
(14) 又如:赞议(参议);赞决(参与决策)
(15) 选拔
命太尉赞桀俊,遂贤良,举长大。——《礼记·月令》
名词
(1) 一种抒情文体,常以情调的特别激扬、风格的精炼为标志 。如:天安门赞
(2) 对某人或某事(如对死者的品质和贡献)的赞颂 。如:像赞;赞评(史家的赞词与评论)
(3) 司仪
伊陟赞于巫咸。——《书·咸有一德》
将闾曰:“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4) 又如:赞仪(司礼之人);赞撤(古代祭祀完毕,大祝帮助小祝撤去祭器)
(5) 姓
动词
(1) 称赞;颂扬
进不党以赞己,退不黩于庸人。——《后汉书》
下诏褒赞。——《三国志·许褚传》
(2) 又如:赞述(欣赏他人的美善而加以称扬)
(3) 辅佐,帮助
幽赞天地。——汉《白石神君碑》
幽赞神明。——汉《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
赞拜王庭。——汉《山阳太守祝睦后碑》
名词
(1) 以颂扬人物为主的一种文体 。如:像赞;小赞
(2) 佛经中佛教徒歌颂教主释迦牟尼及其他佛陀的文辞
是夜黄昏,僧徒礼赞,螺呗间作,渤海命军侯悉擒械之来。——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义声。本义:商议,讨论)
(2) 同本义
议,语也。——《说文》
议,谋也。——《广雅》。按,谓论事之宜。
唯酒食是议。——《诗·小雅·斯干》
法而不议。——《荀子·王制》
赵王悉召群臣议。——《史记》
(3) 又如:议计(商议合计);议妥(商量妥当);议婚(商谈联姻之事)
(4) 评议是非
议论证据古今。——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5) 又如:议勋(评议功勋);议语(谈论)
(6) 选择
乃议侑于宾。——《仪礼·有司彻》。注:“犹择也。”
(7) 又如:议才(选拔人才)
(8) 议处;议罪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9) 又如:议状(论罪定刑的文书);议处(清制对有过失的官吏,交吏部拟定处罚办法);议惩(评议罪刑给予惩处);议刑(议罪以定刑)
(10) 议论,特指议论政事
故圣人议多少论厚薄为之政。——《韩非子·五蠹》
大功言而不议。——《礼记·闲传》
(11) 通“仪”(
)。忖度议之而后动。——《易·系辞上》
昔先王议事以制。——《国语·郑语》。王引之云:“议,读为仪。”
博学不可使议世。——《墨子·非儒》。王念孙云:“仪,议古字通。”
名词
(1) 意见、看法、判断或评价
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资治通鉴》
(2) 又如:议计(意见和计策);议论风生(比喻能言善道,语辞生动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