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稽

zàn jī [ zan ji]
繁体 贊稽
注音 ㄗㄢˋ ㄐ一

词语释义

谓使用某种方法帮助考察事物。

词语解释

  1. 谓使用某种方法帮助考察事物。

    《荀子·解蔽》:“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 杨倞 注:“赞,助也。稽,考也。以一而不贰之道助考之,则可兼知万物。”

引证解释

⒈ 谓使用某种方法帮助考察事物。

《荀子·解蔽》:“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
杨倞注:“赞,助也。稽,考也。以一而不贰之道助考之,则可兼知万物。”

赞稽的网络释义

赞稽

  • 赞稽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使用某种方法帮助考察事物。
  • 汉字详情

    zàn [zan]
    部首: 401
    笔画: 16
    五笔: TFQM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UBO
    四角: 248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本义:进财货以求谒见)

    (2) 同本义

    赞,见也。——《说文》。按,玉帛雉羔雁之属皆贝类。贝者,佐见之具。

    进见以见为礼也。——《说文》锴注

    (3) 又如:赞谒(进见);赞献(进献祭品);赞见(进见)

    (4) 导引

    太史赞王,王敬从之。——《国语》

    (5) 又如:赞引(引导);赞见(引见);赞谕(引导教谕)

    (6) 辅佐,佐助

    赞,佐也。——《小尔雅·广诂》

    益赞于禹曰。——《书·大禹谟》

    主人之赞者西面北上。——《仪礼·乡饮酒礼》

    卿大夫赞君。——《礼记·明堂位》

    子若能以忠信赞君。——《国语·晋语》

    赞帷幄之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资治通鉴》

    赞军校尉。(武官名,相当于参谋。)

    (7) 又如:赞善(官名。唐始置,为太子属官,掌司从、辅佐);赞元理化(辅佐皇帝推行德化);赞翼(辅助);赞赞(努力帮助)

    (8) 称颂;赞美

    自赞于平原君。——《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心计交赞之。——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9) 又如:赞拜(臣子朝拜皇帝时,赞礼的人在旁唱礼);盛赞(极力称赞);赞尚(看重别人的长处并加以称扬)

    (10) 告诉;介绍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史记·魏公子列传》

    (11) 明白

    总百氏,赞篇章。——《汉书》

    (12) 又如:赞阅(明察历练)

    (13) 参与

    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

    (14) 又如:赞议(参议);赞决(参与决策)

    (15) 选拔

    命太尉赞桀俊,遂贤良,举长大。——《礼记·月令》

    名词

    (1) 一种抒情文体,常以情调的特别激扬、风格的精炼为标志 。如:天安门赞

    (2) 对某人或某事(如对死者的品质和贡献)的赞颂 。如:像赞;赞评(史家的赞词与评论)

    (3) 司仪

    伊陟赞于巫咸。——《书·咸有一德》

    将闾曰:“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4) 又如:赞仪(司礼之人);赞撤(古代祭祀完毕,大祝帮助小祝撤去祭器)

    (5) 姓

    动词

    (1) 称赞;颂扬

    进不党以赞己,退不黩于庸人。——《后汉书》

    下诏褒赞。——《三国志·许褚传》

    (2) 又如:赞述(欣赏他人的美善而加以称扬)

    (3) 辅佐,帮助

    幽赞天地。——汉《白石神君碑》

    幽赞神明。——汉《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

    赞拜王庭。——汉《山阳太守祝睦后碑》

    名词

    (1) 以颂扬人物为主的一种文体 。如:像赞;小赞

    (2) 佛经中佛教徒歌颂教主释迦牟尼及其他佛陀的文辞

    是夜黄昏,僧徒礼赞,螺呗间作,渤海命军侯悉擒械之来。——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

    英文翻译

    help, support, assist, aid

    方言集汇

    ◎ 粤语:zaan3

    宋本广韵

    jī,qǐ [ji,qi]
    部首: 505
    笔画: 15
    五笔: TDNJ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HDIUA
    四角: 2396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禾( ),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从尤,旨声。本义:停留;阻滞)

    (2) 同本义。引申为囤积

    稽,留止也。——《说文》

    司稽,察留连不时去者。——《周礼·司稽》注

    秦之水泔最而稽。——《管子·水地》

    令出而不稽。——《管子·君臣上》

    稽市物。——《汉书·食货志》。注:“贮滞也。”

    (3) 又如:稽欠(滞留拖欠);稽身(拖住身子);稽留(在外久留);稽诣(停顿);稽固(稽留停滞)

    (4) 延迟

    明晨炊米尽,吾起不容稽。——陆游《冬夜不寐》

    稽废时月。——《后汉书·列女传》

    (5) 又如:稽迟(延误推迟);稽延(迟延)

    (6) 考核;核查

    稽其功绪。——《周礼·宫正》。注:“犹考也。”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汉书·司马迁传》

    (7) 又如:稽度(考核衡量);稽古(考察研习古代的事理);稽备(查核完备)

    (8) 计算

    简稽乡民。——《周礼·大司马》。注:“犹计也。”

    (9) 又如:稽算(核计;核算);稽盘(稽查盘算)

    (10) 计较;争论 。如:稽较(计较,争论)

    (11) 治理

    若稽田,既勤敷菑。——《书·梓材》。蔡沈集传:“稽,治也。”

    (12) 至;到

    再拜稽首。——《礼记·射义》

    (13) 又如:稽颡(旧时父母死,行丧礼时跪拜宾客,以额触地的礼节。颡:额头);稽天(至于天际。形容势大)

    (14) 卜问

    七稽疑。——《书·洪范》

    (15) 又如:稽疑(用卜筮决断疑事);稽问(卜问)

    (16) 指摘;非难

    妇姑不相说(悦),则反唇而相稽。——《汉书》

    (17) 另见

    动词

    (1) 叩头至地

    至地曰稽颡,下衡曰稽首。——《荀子·大略》

    再拜稽首。——《礼记·射义》

    吊者致命,主人哭拜,稽颡成踊。——《仪礼·士丧礼》

    (2) 又如:稽拜(叩拜);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稽颡膜拜(古代行稽颡礼后,又举手加额,长跪而拜,表示极度恭敬)

    (3) 另见

    英文翻译

    examine, investigate; delay

    方言集汇

    ◎ 粤语:kai1 kai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hi1 kai1 [梅县腔] hi1 [海陆丰腔] hi1 kai1 [宝安腔] hi1 kai1 [客英字典] hi1 [东莞腔] kai1 [客语拼音字汇] hi1 kai1 ki3
    ◎ 潮州话:g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二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古奚齊開平聲開口四等ke/k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