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赐斧鉞 ”。古时天子以鈇钺赐于诸侯或大臣,授以征伐之权。
《礼记·王制》:“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鉞然后杀。” 孔颖达 疏:“赐鈇鉞者,谓上公九卿得赐鈇鉞,然后邻国臣弑君、子弑父者得专征之。”《新唐书·陆贽传》:“是以古之遣将者,君推轂而命之,又赐鈇鉞,故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机宜不以远决,号令不以两从。” 清 宋儒醇 《甲春春三月》诗:“肉食无远谋,徒劳赐斧鉞。” 清 谷应泰 《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遂遣 景隆 代 炳文 。临行,赐 景隆 通天犀带,亲饯之 江 滸,復赐斧鉞,俾专征伐,不用命者戮之。”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赐斧鉞”。古时天子以鈇钺赐于诸侯或大臣,授以征伐之权。
引《礼记·王制》:“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鉞然后杀。”
孔颖达疏:“赐鈇鉞者,谓上公九卿得赐鈇鉞,然后邻国臣弑君、子弑父者得专征之。”
《新唐书·陆贽传》:“是以古之遣将者,君推轂而命之,又赐鈇鉞,故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机宜不以远决,号令不以两从。”
清宋儒醇《甲春春三月》诗:“肉食无远谋,徒劳赐斧鉞。”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遂遣景隆代炳文。临行,赐景隆通天犀带,亲饯之江滸,復赐斧鉞,俾专征伐,不用命者戮之。”
赐鈇钺的网络释义
赐鈇钺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贝,易声。从“贝”,表示与钱财有关。本义:赏赐)
(2) 给予;上给予下
赐,予也。——《说文》
上予下曰赐。——《正字通》
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礼记·曲礼》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乐府诗集·木兰诗》
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刘向《列女传·赵将括母》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左传》
(3) 又如:赐光(赏脸,赏光);赐环(将放逐之臣赦罪召还);赐第(皇上敕建的府第);赐田(君主所赐予的田地);赐官(赐予设置家臣以治家邑的权力)
(4) 请给 。如:赐函;赐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铡刀,用以切草。古代也用为斩人的刑具
此孰与身伏鈇质,妻子为僇乎?——《史记·项羽本纪》
(2) 斧头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列子·说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1 [客英字典] fu1 [宝安腔] fu1 [梅县腔] fu1 [台湾四县腔] fu1 [客语拼音字汇] f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跗 | 甫無 | 幫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pĭu | pyo/pi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戉,形声。本义: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
(2) 同本义
戉,大斧也。——《说文》
王左杖黄戉。——《书·牧誓》。传引《六韬》:“大柯斧重八斤,一名天戉,经传皆以铖为之。”
钺,车銮声也。——《说文》。伟借为戉。
一人冕执钺。——《书·顾命》
授铖四七。——张衡《东京赋》
斧钺汤镬。——《汉书·李广苏建传》
碧汉中百十队翔鸾振羽,黄旌白钺。——《梼杌闲评——明珠缘》
(3) 又如:钺钺(车铃声。也作“哕哕”);钺斧(圆刃大斧);钺下(书笺开头表示尊敬的套语。在主管将帅的指挥之下)
(4) 星名。钺星,即天枪三星,也称天钺
辛酉,月行在东井钺星南八寸。——《南齐书·天文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