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篆

cì zhuàn [ ci zhuan]
繁体 賜篆
注音 ㄘˋ ㄓㄨㄢˋ

词语释义

皇帝给以题篆字。

词语解释

  1. 皇帝给以题篆字。

    宋 苏轼 《谢宣召入院状》之一:“玉堂赐篆,仰 淳化 之弥文;宝带重金,佩 元丰 之新渥。”《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宝元元年》:“ 皇祐 中,帝为篆其﹝ 王曾 ﹞墓碑曰‘旌贤之碑’,后又改其乡曰 旌贤 。大臣碑得赐篆自 曾 始。”

引证解释

⒈ 皇帝给以题篆字。

宋苏轼《谢宣召入院状》之一:“玉堂赐篆,仰淳化之弥文;宝带重金,佩元丰之新渥。”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宝元元年》:“皇祐中,帝为篆其﹝王曾﹞墓碑曰‘旌贤之碑’,后又改其乡曰旌贤。大臣碑得赐篆自曾始。”

赐篆的网络释义

赐篆

  • 赐篆是汉语词汇,拼音是cì zhuàn,解释为皇帝给以题篆字。
  • 汉字详情

    [ci]
    部首: 401
    笔画: 12
    五笔: MJQR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BOAPH
    四角: 768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贝,易声。从“贝”,表示与钱财有关。本义:赏赐)

    (2) 给予;上给予下

    赐,予也。——《说文》

    上予下曰赐。——《正字通》

    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礼记·曲礼》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乐府诗集·木兰诗》

    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刘向《列女传·赵将括母》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左传》

    (3) 又如:赐光(赏脸,赏光);赐环(将放逐之臣赦罪召还);赐第(皇上敕建的府第);赐田(君主所赐予的田地);赐官(赐予设置家臣以治家邑的权力)

    (4) 请给 。如:赐函;赐示

    英文翻译

    give, bestow favors; appoint

    方言集汇

    ◎ 粤语:ci3

    宋本广韵

    zhuàn [zhuan]
    部首: 624
    笔画: 15
    五笔: TXEU
    五行:
    仓颉: HVNO
    四角: 882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彖( tuàn)声。从竹,与简册有关。本义:即篆书。汉字的一种书体,通常包括大篆、小篆,一般指小篆)

    (2) 同本义

    篆,引书也。谓引笔而箸之于竹帛。——《说文》。故史籀所作为大篆, 李斯所作为小篆,又有以摹印者为缪篆。其实 许君所云八体, 唐元度所云十体,下至 韦绩所云五十六种云, 梦英所云十八种书,皆得之篆也。

    鸟书篆素。——左思《吴都赋》。注:“篆书于素也。”

    用篆章一。——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篆炉(有篆字形图案的香炉);篆体(篆字的书体。汉字书体的一种);篆虫(篆书);篆题(用篆书所写的字);篆隶(篆书和隶书);篆记(篆体印章)

    (4) 官印的代称

    妻孥从饿死,敢爱黄金篆。——唐· 刘叉《饿咏》

    轻骑而先,二十六日入泰州,未视篆,借郡中敢死士及部押使臣效用。—— 岳琦《金蛇粹编》

    (5) 又如:篆文(篆体字);篆注(对篆字的注解);篆籀(篆文和籀文)

    (6) 官职

    明官多缺,以经历署篆。——《徐霞客游记》

    动词

    (1) 特指用篆体字书写

    太一装以宝,列仙篆其文。——唐· 韩愈· 孟郊《赠剑客李园联句》

    (2) 又如:篆素(写篆书于素帛);篆额(用篆字书写碑额);篆书(写篆字)

    (3) 雕刻

    爱美人之容貌兮,香培玉篆。——《红楼梦》

    (4) 引申为铭刻

    深情已篆中心,今已人禽异类,姻好何可复圆?——《聊斋志异》

    才微往彦,遇倍昔时,仰戴恩荣,已增铭篆。——唐· 顾云《谢徐学士启》

    (5) 又如:篆铭(铭刻,比喻牢记在心)

    英文翻译

    seal script; seal, official stamp

    方言集汇

    ◎ 粤语:syun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on5 [梅县腔] chon5 [台湾四县腔] con5 [客语拼音字汇] con4 [陆丰腔] con6 [宝安腔] con5 [客英字典] chon5 [东莞腔] zo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八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持兖仙B合上聲合口三等仙Bdryenx/dweenɖʰĭw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