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恤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谓给死者家属以抚恤。
《后汉书·质帝纪》:“又兵役连年,死亡流离,或支骸不敛,或停棺莫收……今遣使者案行,若无家属及贫无资者,随宜赐卹,以慰孤魂。”
专指官吏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功劳大小,追赠官爵,褒封谥号,并给其家属抚恤金。
《明史·毛伯温传》:“ 伯温 归,疽发背卒。 穆宗 立,復官,赐卹。”《明史·黄尊素传》:“乞復故官,破格赐卹,俾遗孤得扶櫬还乡, 燝 死且不朽。”《清史稿·林则徐传》:“行次 潮州 ,病卒……遗疏上,优詔赐卹,赠太子太傅,謚 文忠 。”
引证解释
⒈ 谓给死者家属以抚恤。
引《后汉书·质帝纪》:“又兵役连年,死亡流离,或支骸不敛,或停棺莫收……今遣使者案行,若无家属及贫无资者,随宜赐卹,以慰孤魂。”
⒉ 专指官吏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功劳大小,追赠官爵,褒封谥号,并给其家属抚恤金。 《明史·毛伯温传》:“伯温归,疽发背卒。
引穆宗立,復官,赐卹。”
《明史·黄尊素传》:“乞復故官,破格赐卹,俾遗孤得扶櫬还乡, 燝死且不朽。”
《清史稿·林则徐传》:“行次潮州,病卒……遗疏上,优詔赐卹,赠太子太傅,謚文忠。”
赐恤的国语词典
给予抚恤。
赐恤的网络释义
赐恤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贝,易声。从“贝”,表示与钱财有关。本义:赏赐)
(2) 给予;上给予下
赐,予也。——《说文》
上予下曰赐。——《正字通》
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礼记·曲礼》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乐府诗集·木兰诗》
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刘向《列女传·赵将括母》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左传》
(3) 又如:赐光(赏脸,赏光);赐环(将放逐之臣赦罪召还);赐第(皇上敕建的府第);赐田(君主所赐予的田地);赐官(赐予设置家臣以治家邑的权力)
(4) 请给 。如:赐函;赐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血声。本义:忧虑)
(2) 同本义
恤,忧也。——《说文》
勿恤其孚。——《易·泰》
不印自恤。——《书·大诰》
告而忧恤。——《诗·大雅·桑柔》
不恤国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所图者国恤家仇,所期望者豪杰事功。——明· 张煌言《复郎廷佐书》
(3) 又如:恤功(担忧民众的事务);恤恤(忧虑的样子);恤民(忧虑人民的疾苦)
(4) 体恤
朝廷竟无恤赠之典。——《隋唐演义》
恤病讨贰。——《左传》
不知存恤。——《三国志·诸葛亮传》
(5) 又如:恤近忽远(体恤亲近的人而忽略疏远的人);恤金
(6) 怜悯
司寇宜哀狱,台庭幸恤辜。——唐· 沈佺期《移禁司刑》
(7) 又如:恤矜(怜悯)
(8) 周济
以恤礼哀寇乱。——《周书·大宗伯》
胡以相恤。——汉· 贾谊《论积贮疏》
存恤贫无告者。——《明史》
隋主闻知大怒,厚恤 麦铁杖等,杀监军 刘士龙,囚 于仲文。——《隋唐演义》
(9) 又如:恤邻(救济近邻);恤贫(救济贫民);恤嫠(救济);恤病(救援有危难的人);恤患(济人于患难)
(10) 安置
不遂我遣,恤我九列。——《汉书》
(11) 顾及;顾念
战胜宜阳,不恤 楚交,忿也。——《战国策》
(12) 又如:恤刑(慎用刑法)
(13) 抚养
恤孤寡。——《礼记·月令》
恭老恤幼,不忘宾旅。——《孔子家语·弟子行》
(14) 又如:恤孤(抚养孤儿)
名词
(1) 葬仪
俗谚云:“会稽打鼓送恤, 吴兴步担令史。”——《南史》
(2) 又如:恤典(丧葬礼仪)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it7 [陆丰腔] sut7 [客英字典] sut7 sit7 [海陆丰腔] sit7 sut7 [客语拼音字汇] sud6 xid5 [台湾四县腔] sit7 sut7 [宝安腔] sut8 sot8 [东莞腔] sut8
◎ 潮州话:思温4(戌)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卹 | 辛聿 | 心 | 術 | 入聲 | 質 | 合口三等 | 諄 | 臻 | syt/sv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