赍怒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疾怒;暴怒。齎,通“ 齌 ”。
明 袁宏道 《叙小修诗》:“且《离骚》一经,忿懟之极,党人偷乐,众人謡諑,不揆中情,信谗齎怒。”
引证解释
⒈ 疾怒;暴怒。齎,通“齌”。
引明袁宏道《叙小修诗》:“且《离骚》一经,忿懟之极,党人偷乐,众人謡諑,不揆中情,信谗齎怒。”
赍怒的网络释义
赍怒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拿东西给人,送给
齌,持遗也。从貝,齊声。俗字作賫。——《说文》
共其财用之币齌。——《周礼·外府》
设道齌之奠。——《周礼·小祝》。注:“犹送也。”
受其将币之齌。——《周礼·小宗伯》
又齌皮、马。——《仪礼·聘礼记》
王何不以地齌周最。——《战国策·西周策》
赍钱三百万。——《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赍助(接济;资助);赍赏(赏赐);赍钱(持赠金钱);赍盗粮(赠送粮食给盗寇)
(3) 携带;持
行者齎。——《汉书·食货志》。注:“谓将衣食之具以自随也。”
齎盗粮。——《荀子·大略》
赍黄金千斤。——《战国策·齐策四》
赍叶入市。——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4) 又如:赍酒(携酒,带酒);赍带(携带);赍排(置办安排);赍刺(持名片往谒)
(5) 怀抱着
赍志没地,长怀无己。——江淹《恨赋》
(6) 又如:赍志(心怀大志);赍志而殁(心怀未遂的志愿死去);赍子(男性生殖器)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2) 同本义
怒,恚也。——《说文》
怨而不怒。——《国语·周语》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诗·邶风·柏舟》
驴不胜怒。——唐· 柳宗元《三戒》
吏呼一何怒。——唐· 杜甫《石壕吏》
王怒。——晋· 干宝《搜神记》
(3) 又
瞋目大怒。
(4) 又如:怒烘烘(怒哄哄,怒叿叿,怒吽吽。怒气冲冲的样子);怒恶(嘖怒,发恨);怒心(愤怒之心);怒忿(气愤);怒恚(愤怒);怒猊(愤怒的狮子);怒恼(恼怒);怒愤(愤怒);怒噪(愤怒喧哗)
(5) 谴责
若不可教,而后怒之。——《礼记·内则》
(6) 又如:怒怨(责备);怒言(谴责之言);怒谴(责怪)
(7) 奋起;奋发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8) 又如:怒行(奋斗疾行);怒马(奋马);怒臂(奋臂)
(9) 激怒
自勇其断,则毋以其敌怒之。——《史记》
夫唯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宋· 苏洵《权书上》
(10) 超过
刑罚不怒罪,爵赏不踰德。——《荀子·君子》
形容词
(1) 气势很盛、不可遏止
秋高风怒号。——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如怒涛排壑。——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务 》序
(2)飘风怒吹。——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3) 又如:怒水(湍急的水流);怒生(蓬勃生长);怒芒(刺射的光芒);怒华(花盛开);怒浪(汹涌的波浪);怒张(波涛汹涌的样子);怒涌(猛烈翻腾);怒发(勃发);怒涨(水势急剧上涨);怒目切齿
(4) 声响巨大 。如:怒号;怒涛
名词
(1) 通“孥”。妻子儿女
黄帝、 尧、 舜诛而不怒。——《商君书·更法》
(2) 通“帑”。彗星尾
蚩尤之旗,类彗而后曲,…其怒,青黑色。——《汉书·天文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u5 [海陆丰腔] nu5 [客语拼音字汇] nu4 [台湾四县腔] nu5 [梅县腔] nu5 [东莞腔] lu3 [陆丰腔] nu5 [宝安腔] lu5 [沙头角腔] lu5
◎ 潮州话:no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怒 | 奴古 | 泥 | 模 | 上聲 | 麌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nox/nuu | n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