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归去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晋 陶潜 为 彭泽 令,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并赋《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后因以“赋归去”为辞官归隐之典。
唐 王维 《奉送六舅归陆浑》诗:“酌醴赋归去,共知 陶令 贤。”亦作“ 赋归田 ”、“ 赋归来 ”。 宋 邵雍 《诲答尧夫见寄》诗:“应笑无成三黜后,病衰方始赋归田。” 宋 晁补之 《八声甘州·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词:“谓 东坡 、未老赋归来,天未遣公归。” 宋 叶梦得 《满江红·重阳赏菊》词:“问何须、特地赋归来,抛 彭泽 。”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赋归田”、“赋归来”。
引晋陶潜为彭泽令,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并赋《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唐王维《奉送六舅归陆浑》诗:“酌醴赋归去,共知陶令贤。”
宋邵雍《诲答尧夫见寄》诗:“应笑无成三黜后,病衰方始赋归田。”
宋晁补之《八声甘州·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词:“谓东坡 、未老赋归来,天未遣公归。”
宋叶梦得《满江红·重阳赏菊》词:“问何须、特地赋归来,抛彭泽。”
赋归去的网络释义
赋归去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贝,武声。从“贝”,表示与财物有关。本义:征收)
(2) 同本义
赋,敛也。——《说文》
赋,税也。——《广雅》
厥赋惟上上错。——《书·禹贡》。传:“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七赋之所养。——《法言·问道》
而令贡赋。——《小司徒》。注:“谓出车徒给徭役也。”
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赋银(征收税银);赋粟(征收田赋);赋里(征收商业税);赋币(征收财物)
(4) 缴纳赋税
讼者平,赋者均。——唐· 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5) 又如:赋金(交纳税款)
(6) 给予;授予
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吕氏春秋》
为百姓困乏献其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赋贫民。——《汉书·平帝纪》
公属百官,赋职任功。——《国语·晋语》
(7) 又如:赋命(天所授予的命运;给予生命);赋给(分配发给);赋食(布散饮食);赋政(颁布政令);赋质(上天赋予的资质);赋灵(天赋的灵性,生性);赋就(天生的);赋禀(天生具有的智能、性情);赋职(授与职事)
(8) 做诗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唐· 王勃《滕王阁序》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晋·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9) 诵读;吟咏
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
公入而赋。——《左传·隐公元年》
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0) 又如:赋诗(吟诗;写诗);赋笔(写诗用的笔);赋声(善于辞赋的名声);赋咏(创作和吟诵诗文)
(11) 陈述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宋· 姜夔《扬州慢》
(12) 通“敷”。颁布
明命使赋。——《诗·大雅·丞民》
(13) 又
赋政于外。
名词
(1) 田赋;赋税
以九赋敛财贿。——《周礼·太宰》
薄赋敛,广畜积。——汉· 晁错《论贵粟疏》
(2) 又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赋算(赋税);赋徭(赋税与徭役);赋钱(税钱);赋禄(赋税与禄赏);赋租(赋税,租税)
(4) 特指民赋,即征收的兵车、武器、衣甲或银钱
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汉书·刑法志》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治长》
乘白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不腆敝赋。——《左传·成公二年》
(5) 徭役;兵役
敞邑以赋。——《左传·隐公四年》。注:“兵也。以田赋出兵,故谓之赋。”
(6) 又如:贡赋(贡品和徭役)
(7) 生成的资质 。如:赋分(天赋;资质);赋质(天赋资质);禀赋(自然具有的资质);赋情(天性);赋才(天赋,才能)
(8) 兵,军队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
(9) 又如:赋舆(指兵车;泛指军事);王赋(王军)
(10) 中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乃作《怀沙》之赋。——汉·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
(11) 又如:赋客(善于作辞赋的人);赋韵(指分韵作诗);赋论(辞赋和议论文);赋铭(辞赋和铭文);赋歌(辞赋和歌曲);赋颂(赋和颂。两种文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止,从婦省。本义:女子出嫁)
(2) 同本义
归,女嫁也。——《说文》
帝乙归妹。——《易·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之子:这个女子)
女有归。——《礼记·礼运》
妇人谓嫁曰归。——《公羊传·隐公二年》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杜甫《新婚别》
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3) 又如:归适(出嫁);归女(嫁女);归妹(嫁妹)。又指出嫁女儿返回娘家
害瀚害否,归宁父母。——《诗·周南·葛覃》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大归曰来归。——《公羊传》
(4) 又如:归安(旧时谓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归宗(出嫁女子回归娘家)。又特指女子被婆家休弃回家
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
(5) 返回,回来
归,返也。——《广雅》
明公归自王。——西周金文《矢(
)令彝》分兵断其归津。——《资治通鉴》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乐府诗集·木兰诗》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史记·高祖本纪》
主人忘归客不发。——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6) 又如:归槽(回家);归升(回归天界);归朝(回朝);归本(返回农耕);归沐(回家洗沐)
(7) 归还
久假而不归。——《孟子·尽心上》
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8) 又如:归事(交还政权);归元(归还人头);归俗(还俗);归业(回复原来的正业)
(9) 辞官回家
开荒田野际,守拙归园田。——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10) 又如:归耕(辞官归里);归老(辞官返回故里养老);归休(辞官退休);归卧(归林。辞官还乡);归道(辞谢师职)
(11) 死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清· 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归道山(死亡);归阴(死);归土(埋死人于土中);归休(死去);归神(归天。旧指离开人世,回归神位)
(13) 投案自首 。如:归诚(归服投诚);归首(归降,自首投案);归命(归顺,顺从);归奉王朔(归顺朝廷)
(14) 合并;归依;归属;归到一处
微斯人,吾谁与归?——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樊将军以贫困来归 丹,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战国策·燕策》
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清· 黄宗羲《原君》
(15) 又如:归注(汇合)
(16) 趋向;归向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资治通鉴》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17) 又如:归止(归着,归宿);归一(一样);归市(涌向集市);殊途同归
(18) 用在重叠动词间,表示不相干或无结果。如:玩笑归玩笑,事情可得认真去办
(19) 结算
到晚,牛浦回家,问着他,总归不出一个清账。——《儒林外史》
(20) 通“馈”(
)。饷,赠送归公乘马,祭服五称。——《左传·闵公二年》
(21) 又如:归衣(赠送衣服)
名词
珠算中称一位除数的除法 。如:九归
形容词
羞惭
面目犂黑,状有归色。——《战国策·秦策》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kwui1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
)。本义:离开)(2) 同本义
去,人相违也。——《说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
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
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
不能相去。——《战国策·齐策》
乃去。——唐· 柳宗元《三戒》
久而不去。——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东向驰去。——清·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
(4) 除去;去掉
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
明日去。——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俸去书来。
(5) 又如:去绝根株(斩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6) 相距,远离
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
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西蜀之去 南海。——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去村四里。——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两地相去50里
(8) 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汝可去应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紧(走得快;迅疾);去处(所去的地方);去学校;谁去都一样
(10) 失掉; 失去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
(11) 又如:去失(丢失)
(12) 扮演 。如:去主角的那位长得并不美
(13) 赶走;打发走
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
(14) 抛弃,舍弃
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15) 又如:去心(心里丢开;放心);去势(舍弃权势)
(16) 去世,死亡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 陶渊明《杂诗》
(17) 又如:去世(死亡)
(18) 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宋· 梅尧臣《绝句》
归去来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鸣辄跃去。——《聊斋志异·促织》
跃去尺有咫。
(19) 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
(20) 逃离,逃亡
委而去之。——《孟子·公孙丑下》
小敌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纺焉以度而去之。——《左传·昭公十九年》
(21) 通“驱”。驱逐
千乘三去。——《左传·僖公十五年》
形容词
(1) 过去了的 。如:去岁(去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过去的岁月)
(2) 通“怯”。胆小,畏缩
介词
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水浒传》
名词
去声。汉语四声之一
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王力《汉语音韵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hi5 ki5 [沙头角腔] hi5 ki5 [客英字典] hi5 ki5 [海陆丰腔] hi5 ki5 [宝安腔] hi5 [东莞腔] hi5 [台湾四县腔] hi5 ki5 [客语拼音字汇] hi4 ki4 [陆丰腔] ki3 ki5 h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去 | 羌舉 | 溪 | 魚 | 上聲 | 語 | 開口三等 | 遇 | 魚 | kʰĭo | khiox/qiv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