贻祸

yí huò [ yi huo]
繁体 貽禍
注音 一ˊ ㄏㄨㄛˋ

词语释义

1.亦作"贻祻"。 2.使受害;留下祸害。

词语解释

  1. 亦作“ 貽祻 ”。使受害;留下祸害。

    《新唐书·高宗纪赞》:“ 高宗 溺爱袵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貽祸邦家。”《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此乃一村香火,若触犯之,恐貽祸於百姓。”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卷四:“唯 汉和 、 唐玄 ,古今至愚,乃首假以权,貽祻至毒。” 谢觉哉 《不惑集·<团结·谦虚·进步>》:“因此骄傲不只是害了自己,同时也要贻祸人家。”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貽祻”。使受害;留下祸害。

《新唐书·高宗纪赞》:“高宗溺爱袵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貽祸邦家。”
《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此乃一村香火,若触犯之,恐貽祸於百姓。”
明刘元卿《贤奕编》卷四:“唯汉和、唐玄,古今至愚,乃首假以权,貽祻至毒。”
谢觉哉《不惑集·<团结·谦虚·进步>》:“因此骄傲不只是害了自己,同时也要贻祸人家。”

贻祸的网络释义

贻祸

  • 贻祸,汉语词汇。
  • 拼音:yí huò
  • 释义:使受害;留下祸害。
  • 贻祸造句

    否则,这一治堵决策出台,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产生诸多“次生灾害”,贻祸百姓。
    理不好,则会出现误导大众贻祸后人的事件,而后者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曲高和寡”的现象。
    因此,吴王霞去世,正是扁珍匐匍灵前,思亲恩、悔己过的时刻;他们二人令亲长蒙羞,又贻祸子孙,对上何其不孝,对下何其不慈。
    最为可恶的是,耿精忠还声称其祖父耿仲明当年与吴三桂于山海关曾有成约要反清复明,以贻祸祖父与手足。贻祸造句。
    “重庆大轰炸”历史之长、为害之烈、贻祸之深,世所罕见。
    在唐末群雄割据,贻祸苍赤的五代十国大乱时期,“一剑霜寒十四州”,他在平定战乱中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吴越国王,建都杭州。
    汪辉祖乃下跪发誓不敢负心造孽,贻祸子孙。
    后来袁世凯以淮军子弟,传其衣钵,就变成清末民初时代的北洋军阀,割据国家,阻碍统一,贻祸不浅。
    大量使用过的发泡餐具难以回收,必然形成白色污染,贻祸子孙。
    不可否认,强冠身为认证工厂,却购进地下工厂生产的猪油为之“漂白”,贻祸下游食品厂,可谓罪大恶极,当然没有资格自称受害。
    一个人的私欲,怎能贻祸他人;一个人的泄愤,怎能毁灭路人。
    在唐末群雄割据,贻祸苍赤的五代十国的大乱时期,“一剑霜寒十四州”,他在平定战乱中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吴越国王,建都杭州。
    倘若不然,甘为新“成功学”的推手,诱导青少年盲目追“星”,那就会误人子弟、贻祸社会。
    事实上,在当时气氛下,李登辉身披蒋经国钦点的光环,恐怕已不是任何人所能动摇;而谁又能料到,这位钦点的贻祸至今。
    霸业狂图转头空,民间千载笑奸雄;贻祸后世成定局,翻案文章做不通!。
    良田美宅、肥马轻裘,仅只快于一时,必致贻祸于没世。
    后来,余应桂又以孙元化贻祸封疆,皆周延儒曲庇所致,重上奏疏,矛头直指贻祸的根源周延儒。

    汉字详情

    [yi]
    部首: 401
    笔画: 9
    五笔: MCKG
    五行:
    吉凶:
    仓颉: BOIR
    四角: 7386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贝,台声。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赠送)

    (2) 同本义

    贻我彤管。——《诗·邶风·静女》

    美人之贻。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唐· 韩愈《师说》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 赤壁云。—— 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古经传中诒、贻见互。 清· 郑珍说“贻”字皆汉后所改。如:贻饷(留赠);贻赠(馈赠,赠送)

    (4) 遗留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

    坐贻聋瞽。——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又如:贻累(连累);贻笑(诒笑。被人讥笑);贻谋(留下的主意);贻厥(贻:留;厥:其);贻燕(给后世子孙留下安定的根基);贻臭万年(恶名留传后世,万世难除)

    名词

    贻贝属或有关属的海产双壳类软体动物 ,通常有一个卵形或长形贝壳,具一黑色角质层并依动物分泌的细丝状足丝附着在基层

    英文翻译

    give to, hand down, bequeath

    方言集汇

    ◎ 粤语:ji4
    ◎ 潮州话:i5

    宋本广韵

    huò [huo]
    部首: 431
    笔画: 11
    五笔: PYKW
    五行:
    仓颉: IFROB
    四角: 36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示,楇( kuā)声。本义:灾祸,祸患)

    (2) 同本义

    禍,害也。神不福也。——《说文》

    禍灾杀礼。——《周礼·掌客》

    禍兮福所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逆其类者谓之禍。——《荀子·天论》

    来不由我,古谓之祸。——《论衡·累害》

    鱼无失水之祸。——《韩非子·大体》

    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韩非子·十过》

    近者祸及身。——《战国策·赵策》

    不能为祸。——《淮南子·人间训》

    祸且及汝。——明· 魏禧《大铁椎传》

    祸至无日。——《资治通鉴》

    文人画士之祸。——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祸及枯骨。——《广东军务记》

    (3) 又如:祸基(灾祸根由);祸不旋踵(比喻祸害来势迅猛,连脚后跟都来不及掉转);祸至无日(比喻祸患的急迫);祸中有福(不幸中有幸)

    (4) 罪

    罪祸有律。——《荀子·成相》。注:“祸,亦罪也。”

    (5) 灾荒之处

    有祸则反。——《太玄经·玄文》

    动词

    (1) 作祸;加害

    子木有祸人之心, 武有仁人之心。——《左传·昭公元年》

    (2) 又如:祸国(加害于国);祸国殃民;祸世(危害社会);祸计(恶计);祸人(害人)

    (3) 遭难;受害

    刘恭见 赤眉众乱,知其必败,自恐兄弟俱祸。——《后汉书》

    英文翻译

    misfortune, calamity, disaster

    方言集汇

    ◎ 粤语:wo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