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豇豆
(1) 一年生草本植物( Vigna sinensis ),茎蔓生,叶子由三个菱形小叶合成,花淡紫色。果实为圆筒形长荚果,种子呈肾脏形。嫩荚是普通的蔬菜
词语解释
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为圆筒形长荚果,种子呈肾脏形。嫩荚可作蔬菜食用。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三·豇豆》:“豇豆处处三四月种之。一种蔓长丈餘,一种蔓短。”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三·豇豆》:“豇豆开花结荚,必两两相垂,有习坎之义。”
引证解释
⒈ 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为圆筒形长荚果,种子呈肾脏形。嫩荚可作蔬菜食用。
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穀三·豇豆》:“豇豆处处三四月种之。一种蔓长丈餘,一种蔓短。”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穀三·豇豆》:“豇豆开花结荚,必两两相垂,有习坎之义。”
豇豆的国语词典
植物名。蝶形花科豇豆属,一年生攀缘性草本。茎为蔓性,多缠于他物之上。叶互生,三出复叶。夏季开紫色蝶形花,腋生。荚果狭长,可长达八十至九十公分;种子有白、黑、赤褐、紫斑等色。种子及嫩荚供食用;秋季采子,可入药。台湾地区闽南语也称为「菜豆」。
豇豆的网络释义
豇豆
豇豆的翻译
豇豆造句
汉字详情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ong1 [客英字典] gong1 [客语拼音字汇] gong1 [东莞腔] gong1 [宝安腔] gong1 [台湾四县腔] go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江 | 古雙 | 見 | 江 | 平聲 | 江 | 開口二等 | 江 | 江 | kɔŋ | krung/keong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汉字部首之一,从“豆”的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2) 同本义。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
豆,古食肉器也。——《说文》
卬盛于豆。——《诗·大雅·生民》
(3) 又
于豆于登。
笾豆大房。——《诗·鲁颂·閟宫》
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尔雅》
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周礼·考工记》
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4) 又如:豆俎(指古代祭祀用的礼器);豆笾(古代宴会和祭祀时盛放食物的器皿。木制的叫豆,竹制的叫笾)
(5) 古代容器 。亦为容量单位,四升为一豆
四升为豆。——《左传·昭公三年》
(6) 又如:豆登(古代盛器,亦用作祭器。登似豆而较浅)
(7) “豆”假借为“菽”,豆类植物的总称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四月时雨降,可种大小豆——后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豆》
(8) 又如:扁豆;黑豆;豆觞(豆肉觞酒的简称);豆腐饭(旧称家常便饭);豆腐牌儿(卖豆腐的布招);豆糜(煮豆为粥);豆苗(豆的幼苗);豆剖瓜分(比喻疆土分裂);豆秧(豆的幼苗);豆藤(豆类植物中蔓生种的茎杆)
(9) 古代重量单位 。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十六黍为一豆。——《说苑辨物》
(10) 样子像豆的东西 。如:豆姑娘(小姑娘);豆火(指火小如豆);土豆;豆肉(指一豆所盛之肉)
(11)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teu5 [客英字典] teu5 [海陆丰腔] teu6 [宝安腔] tiu3 [沙头角腔] teu5 [东莞腔] teu3 [梅县腔] teu5 [陆丰腔] teu6 [客语拼音字汇] teu4
◎ 潮州话:dau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豆 | 田候 | 定 | 侯 | 去聲 | 宥 | 開口一等 | 侯 | 流 | duh/dow | dʰu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