谩语

màn yǔ [ man yu]
繁体 謾語
注音 ㄇㄢˋ ㄩˇ

词语释义

说谎话。 谎话。

词语解释

  1. 说谎话。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一:“ 光 年五六岁,弄青胡桃,女兄欲为脱其皮,不得。女兄去,一婢子以汤脱之。女兄復来,问脱胡桃皮者。 光 曰:‘自脱也。’先公适见,訶之曰:‘小子何得谩语。’ 光 自是不敢谩语。”《明史·左良玉传》:“ 马士英 、 阮大鋮 用事,虑东林倚 良玉 为难,谩语修好,而阴忌之。”

  2. 谎话。

    郭希仁 《钱君定三传》:“抵 青门 ,仰瞻城郭壮伟,叹曰:古人谓攻城略地,殊非易事,向嗤为谩语,今乃信之。”

  3. 随意相语。谩,通“ 漫 ”。

    南唐 冯延巳 《鹊踏枝》词之四:“夜夜梦魂休谩语。已知前事无寻处。”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十:“其身危,则显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则庄语不可而谩语之。”

  4. 轻慢不逊的话。谩,通“ 慢 ”。

    《明史·流贼传·李自成》:“ 杨嗣昌 督师 夷陵 ,檄令降, 自成 出谩语。”

引证解释

⒈ 说谎话。 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二一:“光年五六岁,弄青胡桃,女兄欲为脱其皮,不得。女兄去,一婢子以汤脱之。女兄復来,问脱胡桃皮者。

光曰:‘自脱也。’先公适见,訶之曰:‘小子何得谩语。’ 光自是不敢谩语。”
《明史·左良玉传》:“马士英、阮大鋮用事,虑东林倚良玉为难,谩语修好,而阴忌之。”

⒉ 谎话。

郭希仁《钱君定三传》:“抵青门,仰瞻城郭壮伟,叹曰:古人谓攻城略地,殊非易事,向嗤为谩语,今乃信之。”

⒊ 随意相语。谩,通“漫”。

南唐冯延巳《鹊踏枝》词之四:“夜夜梦魂休谩语。已知前事无寻处。”
清周亮工《书影》卷十:“其身危,则显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则庄语不可而谩语之。”

⒋ 轻慢不逊的话。谩,通“慢”。

《明史·流贼传·李自成》:“杨嗣昌督师夷陵,檄令降, 自成出谩语。”

谩语的国语词典

谎言、乱说。

谩语的网络释义

谩语

  • 谩语,指说谎话。 宋 邵博 《闻见后录》有记载;谎话。 郭希仁 《钱君定三传》有记载。谩,通“ 慢 ”。轻慢不逊的话。《明史·流贼传·李自成》有记载;随意相语。 南唐 冯延巳 《鹊踏枝》有记载。
  • 汉字详情

    màn,mán [man,man]
    部首: 226
    笔画: 13
    五笔: YJLC
    五行:
    仓颉: IVAWE
    四角: 36747

    详细解释

    mán

    动词

    (1) (形声。从言,曼声。本义:瞒哄;欺骗)

    (2) 同本义

    谩,欺也。——《说文》

    虔儇,慧也。秦谓之谩。——《方言一》

    偝则谩之。——《荀子·非相》。注:“谩,欺毁也。”

    是面谩也。——《汉书·匈奴传》

    (3) 又如:谩欺(欺骗,诈骗);谩语(谎言,说谎);谩上不谩下(能欺骗上级,但不能欺骗众人);谩辞(欺诳的言辞);谩言(讲假话)

    (4) 抵赖

    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史记·孝文本纪》

    (5) 另见 màn

    màn

    动词

    (1) 毁谤;谩骂

    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荀子·非相》

    媠谩亡状。——《汉书·两龚传》

    (2) 莫,不要

    谩叹息,谩悒怏。——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3) 又如:谩言(休说);谩道(休说,别说);谩且(休得,莫)

    (4) 轻慢,对人不尊重

    轻谩宰相。——《汉书·翟方进传》

    故桀纣暴谩。——《汉书·董仲舒传》

    长书有誖谩。——《汉书·外戚传》

    (5) 又如:谩君(轻慢、失礼之君);谩书(态度轻慢的文书)

    形容词

    通“漫”。不切实,散漫

    太谩,愿闻其要。——《庄子·天道》

    英文翻译

    deceive, insult

    方言集汇

    ◎ 粤语:maan4 maan6

    宋本广韵

    yǔ,yù [yu]
    部首: 226
    笔画: 9
    五笔: YGK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VMMR
    四角: 3176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吾声。本义:谈论;议论;辩论)

    (2) 同本义

    语,论也。——《说文》

    于时语语。——《诗·大雅·公刘》。传:“论难曰语。”

    旦日,卒中往往语。——《史记》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秋水》

    (3) 又如:语怪(谈论怪物);语冰(谈论冰);语议(言谈议论)

    (4) 交谈,说话

    语,言也。——《广雅》

    语使能也。——《礼记·文王世子》。注:“语,言也。”

    (5) 又

    既歌而语。

    可与晤语。——《诗·陈风·东门之池》

    笑语卒获。——《诗·小雅·楚茨》

    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庄子·秋水》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乃向西北奋头,喃喃细语。——《北史》

    (6) 又如:语涩(说话艰难,不流利);语薄言轻(语言轻薄;说话轻佻,不稳重);语吐珠玑(说话、语言像珠玑般优美);语不间歇;语冰(比喻人的识量受到时、地所拘束,见识不广);语语(语其所当语。即说所该说的话)

    (7) 鸟兽虫类鸣叫

    君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前蜀· 牛峤《菩萨蛮》

    (8) 又如:语风(在风中鸣叫);语燕(会说话的燕子);语鸟(会说话的鸟);语关关(形容鸟儿鸣叫之声)

    名词

    (1) 说的话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汉书·李广苏建传》

    语曰:“唇亡则齿寒。”——《谷梁传·僖公二年》

    齐君之语偷。——《左传·文公十七年》

    (2) 又如:语体诗(用口语写的诗);语话(话语;言语);土语(土话);评语(评论的话)

    (3) 特指谚语、古语或成语 。如:语例(用语的惯例);口头语;熟语;韵语;妙语;俚语;豪语

    (4) 词语

    为人性僻躭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5) 又如:语惊四座;语泄(密语外泄);语义(也称词义。指词语的意义);语妙天下(言语精妙,无人可及)

    (6) 语言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 齐语也。——《孟子·滕文公下》

    (7) 又如:语支(语言学。依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族小的语言系统);语言文字(语言学与文字学的合称);语简意赅(语言简练,意思完备);语学(研究言语、文字的性质及用法的学问)

    (8) 用以示意的动作或信号 。如:目语;手语;灯语

    (9) 语法学科用来表示句子成人的术语 。如:主语;谓语;宾语、表语、状语

    (10) 另见

    动词

    (1) 告诉,使知道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吾语女。——《论语·阳货》

    若引其许,若至,语人。——《三国志·方使传》

    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晋· 干宝《搜神记》

    贫者语于富者曰…——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语言(告诉);语其友;不以语人

    (3) 另见

    英文翻译

    language, words; saying, expression

    方言集汇

    ◎ 粤语:jyu5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