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状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行状、书状结尾常用语。谓敬谨陈述。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易名之典,请遵前烈。谨状。” 唐 李德裕 《与桂州郑中丞书》:“伏恐製序之时,要知此意,伏惟详悉。谨状。” 宋 汪应辰 《柴君墓志铭》:“谨状叔父行实,授诸执事者,惟先生幸而铭之。” 清 焦循 《拣选知县李君滨石事状》:“今适当修府县志,奈何不编次其本末,以乞於大人先生,或赖以不朽。 循 不敢辞,谨状。”
引证解释
⒈ 行状、书状结尾常用语。谓敬谨陈述。
引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易名之典,请遵前烈。谨状。”
唐李德裕《与桂州郑中丞书》:“伏恐製序之时,要知此意,伏惟详悉。谨状。”
宋汪应辰《柴君墓志铭》:“谨状叔父行实,授诸执事者,惟先生幸而铭之。”
清焦循《拣选知县李君滨石事状》:“今适当修府县志,奈何不编次其本末,以乞於大人先生,或赖以不朽。 循不敢辞,谨状。”
谨状的网络释义
谨状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言,堇(
)声。本义:谨慎,小心)(2) 同本义
谨,慎也。——《说文》
以谨无良。——《诗·大雅·民劳》
以谨罔极。
谨畜藏。——《荀子·王制》
谨厚以为厚。——《楚辞·怀沙》
谨庠序之教。——《孟子·梁惠王上》
谨食之。——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不自谨惜。——清· 张廷玉《明史》
谨护其失。——清· 刘开《问说》
(3) 又如:谨畏(小心谨慎);谨肃(严谨认真);谨言(谨慎说话);谨厚(谨慎忠厚);谨介(谨慎耿介)
(4) 恭敬
谨斩樊於期头。——《战国策·燕策》
谨使臣良。——《史记·项羽本纪》
谨诺。
谨奉神稷而以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5) 又如:谨呈(敬呈);谨启;谨致谢意;谨祈;谨恪(谨谨恭敬);谨白(敬告,敬启);谨禀(禀告);谨媚(恭顺柔媚)
(6) 谨严;严格 。如:谨急(谨严急刻);谨细(谨严细密);谨质(谨严质朴)
动词
(1) 严防;严禁 。如:谨风(防风);谨盗(防盗)
(2) 严守;谨守 。如:谨律(谨守戒律);谨户(严守门户);谨立(严守立身为人之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犬,爿(
)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2) 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状,犬形也。——《说文》
且曰献状。——《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
凡铸金之状。——《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
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聊斋志异》
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郦道元《水经注》
若啸呼状。——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状类(形似);粉状;杆状;块状;粒状;絮状;海绵状;奇形怪状
(4) 情形;状况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史记·淮阴侯列传》
欲死秦军状。——《史记·魏公子列传》
以状语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巡抚状闻。——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巴陵胜状。——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自绘败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景状亦近。——蔡元培《图画》
(5) 又如:现状;状容(形态);状候(情况;状态)
(6) 聘任或奖励人员的证书 。如:奖状;委任状
(7) 行状,记述死者事迹的一种文体,属于传记类
敢以状私于执事。——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8) 又如:状略(行状的大略);状式(行状的格式)
(9) 诉状
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状头(原告人);状儿(状子;起诉书);告状;状呈(即状子);状告(递状控告)
(11) 书信
是以前状辄述鄙城,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
(12) 容貌,面貌
妾无状。——《汉书·东方朔传》。注:“形貌也。”
不韦使 楚服相见,王后悦其状,高其智。——《战国策·秦策》
(13) 礼貌 。常与“无”连用,“无状”即没有礼貌之意
诸侯吏卒异时故徭使屯戍过秦中, 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史记·项羽本纪》
动词
(1) 陈述
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庄子·德充符》
再思此言,自状其短,观过知仁,亦足称也。——洪迈《容斋四笔》
(2) 描绘
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文心雕龙》
(3) 又如:状物(描绘事物);状写描绘
(4) 描摹
遂以五可之容颜发肤,神情态度,口写而手状之。——《聊斋志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