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课本
(1) 学习一个学科的教材;教科书
词语解释
国家规定的正税。
清 魏源 《筹鹾篇》:“此又不知私盐课轻而费重,关津规例多于课本,故遇官盐减价之年,邻私立阻而不行。”
指试卷。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一面取过课本来看,看得不好的,便放在一边;好的,便另放一处。”
教科书。
刘师培 《蒐集文章志材料方法》:“今 挚 氏之书久亡,而文学史又无完善课本,似宜仿 挚 氏之例,编纂《文章志》、《文章流别》二书,以为全国文学史课本。”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五:“识字课本既不是‘五经’‘四书’,也不是常识国语,而是从天干、地支、五行、八卦、六十四卦名等学起。”
引证解释
⒈ 国家规定的正税。
引清魏源《筹鹾篇》:“此又不知私盐课轻而费重,关津规例多于课本,故遇官盐减价之年,邻私立阻而不行。”
⒉ 指试卷。
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一面取过课本来看,看得不好的,便放在一边;好的,便另放一处。”
⒊ 教科书。
引刘师培《蒐集文章志材料方法》:“今挚氏之书久亡,而文学史又无完善课本,似宜仿挚氏之例,编纂《文章志》、《文章流别》二书,以为全国文学史课本。”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五:“识字课本既不是‘五经’‘四书’,也不是常识国语,而是从天干、地支、五行、八卦、六十四卦名等学起。”
课本的国语词典
教科书。
课本的网络释义
课本 (书籍)
课本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果声。本义:考核)
(2) 同本义(根据一定的标准验核)
课,试也。——《说文》
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韩非子·定法》
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管子·七发》
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苏洵《上皇帝书》
(3) 又如:课其事业;课试(试验,考核);课绩(考绩)
(4) 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
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后汉书》
(5) 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讲授或学习
每晚同鲁小姐课子到三更四鼓。——《儒林外史》
(6) 又如:课子(教子读书);课读(按规定的内容和数量教授或学习)
(7) 征收赋税;差派劳役
是岁,始课南徐州侨民租。——《宋书·孝武帝本纪》
(8) 又如:课役(徵抽财税,分派徭役);课以重税
(9) 占卜
有日者,能课,使之课,莫不奇中。——惠洪《冷斋夜话》
(10) 又如:课筒(占卜的签筒);课语讹言(胡说八道)
名词
(1) 教学科目 。如:必修课;基础课;主课;专业课
(2) 教学时间 。如:上四节课;一节语文课
(3) ∶教学课程的一部分;特指某一科目在单位授课时间(通常不超过一小时)完成的内容 。如:今日上两课;这个课本内容分为二十课
(4) 税款,税
免其课役。——魏征《隋书》
(5) 又如:国课;盐课;课口(唐时赋税有租、庸、调,其应纳赋税的人口称为课口);课户(应纳赋税的民户)
(6) 机关学校等行政上的单位(也叫科) 。如:总务课;特高课
(7) 日本政府各部司、局以下的一级行政单位 。如:外劣省亚洲局中国课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2) 同本义
本,木下曰本。——《说文》
本实先拨。——《诗·大雅·荡》
木水之有本原。——《左传·昭公元年》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
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论衡·吉验》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3) 又如:水有源,木有本;本干(草木的根干)
(4) 本宗族
本支百世。——《诗·大雅·文王》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鲁迅《呐喊》
(5) 又如:本宗(犹祖籍;本宗族);本种(自己的种族)
(6) 事物的根基或主体
君子务本。——《论语·学而》
今背本而趋末。——汉· 贾谊《论积贮疏》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马中锡《中山狼传》
(7) 又如:治本(从根本上加以处理);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部分)
(8) 母金,本钱
子本相侔。(子:利息,侔:相等)——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9) 又如:亏本(损失本钱);本钿(方言。本钱);本银(本钱,资本)
(10) 根源,本源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礼记·大学》
盖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为是者有本有原。——唐· 韩愈《原毁》
人穷则反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 又如:本根(根由,根源);本缘(佛教语。由来,缘起);本由(根由)
(12) 古代指农业生产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13) 又如:本富(指经营农业致富);本穑(犹稼穑);本农(农业。古以农为本);本业(指农业)
(14) 底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5) 又如:本文;稿本;脚本;话本;剧本;歌本
(16) 奏章 。如:本章(官员呈给皇帝的文书、奏折);本奏(即奏本)
(17) 书册,本子 。如:本子(书本)
若止印三二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18) 又如:普及本;宋本;刻本;节本;合装本。亦指作为根据的事物
亦先有所本。——蔡元培《图画》
形容词
(1) 原来的;本来的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
(2) 又如:本处(原籍);本贯(原籍);本事(原本的事情)
(3) 基础的,基本的 。如:本纪(根本纲纪);本根(根本)
动词
(1) 执掌,统辖 。如:本司(分管事务的官署);本次(指本人管辖的地方);本兵(执掌兵权;本部军队)
(2) 推究,推原
抑本其成败之迹。——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本原(推究,推本溯源);本察(推究,探究)
代词
(1) 自己或自己方面的
本姓曹。——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本里(自己的乡里);本宅(自己的住宅,自己的墓穴);本乡,本市,本埠,本省,本队
(3) 现今的 。如:本日(当天);本月(现时所在的月份;当月)
(4) 这,那
用芽者自从本说。——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本山(此山);本法(这项法律);本处(此地,此处)
量词
(1) 用于书籍簿册。如:一本书;一本回忆录
(2) 用于植物。株;棵
一边种几本大芭蕉。——《红楼梦》
(3) 又如:二十本葱
副词
原先,本来
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
本在冀州之南。——《列子·汤问》
自言本是京城女。——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bun3 [宝安腔] bun3 [客英字典] bun3 [海陆丰腔] bun3 [东莞腔] bun3 [陆丰腔] bun3 [客语拼音字汇] bun3 [台湾四县腔] bun3 [沙头角腔] bun3
◎ 潮州话:bung2(púng) [饶平、揭阳、潮阳]beng2(pń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本 | 布忖 | 幫 | 魂 | 上聲 | 阮 | 合口一等 | 魂 | 臻 | puonx/puoon | tʰɑ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