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宄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诡诈奸邪。
明 祁彪佳 《救荒杂议·编甲议》:“诡宄之徒,所在愈伙,将来攘臂横行,即是此辈。”
引证解释
⒈ 诡诈奸邪。
引明祁彪佳《救荒杂议·编甲议》:“诡宄之徒,所在愈伙,将来攘臂横行,即是此辈。”
诡宄的网络释义
诡宄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危声。本义:责成,要求)
(2) 同本义
诡,责也。——《说文》
自诡灭贼。——《汉书·赵充国传》
今臣得出守郡,自诡效功,恐未效而死。——《汉书·京房传》
(3) 又如:诡求(要求,责求);诡驳(责难驳斥);诡责(责备;责问);诡令(责令)
(4) 违反,自相矛盾
诡,违也。——《西京赋》注引《说文》
容服有仪谓之仪,反仪为诡。——《贾子道术》
诡自然之性。——《淮南子·主术》
古今诡趣。——《淮南子·辩亡论》
言行相诡,不祥莫大焉。——《吕氏春秋·淫辞》
(5) 又如:诡故(违反本心);诡局(同诡句、诡论。哲学名词。加以肯定或否定都会获致相反结果的局面、论点或述句)
(6) 隐蔽;隐藏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形容词
(1) 怪异,奇异
其名为吊诡。——《庄了·齐物论》
诡文回波。——《淮南子·本经》。注:“奇异也。”
殊形诡制,每各异观。——汉· 班固《西都赋》
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 文少保亦以悟 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2) 又如:诡形(奇异的形状);诡特(奇特怪异);诡喻(奇诡的比喻);诡说(虚妄怪诞的言论)
(3) 欺诈;假冒
持诡辩以中伤人。——《汉书·石显传》
求利之诡缓。——《荀子·正论》。注:“诈也。”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 武死。——《汉书·苏武传》
(4) 又如:诡对(以虚伪、欺诈的言辞对答);诡遇(打猎时不按礼法规定而横射禽兽);诡弊(欺骗蒙蔽);诡得(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形声。从宀(
),九声。本义: 从内部作乱或窃夺 )同本义宄,奸也。——《说文》。外为盗,内为宄。
冠贼奸宄。——《虞书》。注:“在内曰宄。”
宄,内盗也。——《广韵》
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书·牧誓》
乱在内为宄,在外为奸。御宄以德,御奸以刑。——《国语·晋语六》
名词
作乱或盗窃的人
奸宄不得萌动而破灭。——《汉书·辛庆忌传》
毁则者为贼,掩贼者为藏,窃宝者为宄,用宄之财者为奸。——《国语》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kui3 [客英字典] kwui3 [客语拼音字汇] gui1 [台湾四县腔] gui3 [海陆丰腔] gui3
◎ 潮州话:戈威2(轨)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軌 | 居洧 | 見 | 脂B合 | 上聲 | 紙 | 合口三等 | 脂B | 止 | kyix/kwyy | kw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