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诉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诉讼。
宋 陆游 《奏筠州反坐百姓陈彦通诉人吏冒役状》:“臣近因民间词诉,勘会到本路 筠州 百姓 陈彦通 ,因诉事夹带,称 高安县 押録 陈谅 ,经两次徒杖罪断罢,不合冒役事。”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抑见禁罪囚及词诉者,或从疎放,或从末减令…… 临川 黄崖 宰是邑,谓此钱出於讼狱之人,恐惹词诉。”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一:“ 咸平 元年十月己丑,有詔申警,悉毁撤之,词诉悉归之县。”
引证解释
⒈ 诉讼。
引宋陆游《奏筠州反坐百姓陈彦通诉人吏冒役状》:“臣近因民间词诉,勘会到本路筠州百姓陈彦通,因诉事夹带,称高安县押録陈谅,经两次徒杖罪断罢,不合冒役事。”
宋俞文豹《吹剑四录》:“抑见禁罪囚及词诉者,或从疎放,或从末减令…… 临川黄崖宰是邑,谓此钱出於讼狱之人,恐惹词诉。”
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一:“咸平元年十月己丑,有詔申警,悉毁撤之,词诉悉归之县。”
词诉的网络释义
词诉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 同本义
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
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
(4) 诗文中的词语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
(6) 状纸;诉讼
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
(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
(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动词
说,告诉
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义:告状;控告)
(2) 同本义
诉,告也。——《说文》
负孝公之周愬天子。——《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
必东愬于齐。——《战国策·齐策》
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起诉;上诉;公诉;诉呈(诉状);诉权(起诉和诉原的权利);诉辩(申诉并辩白);诉牒(诉状);诉告(上诉;告状)
(4) 告诉,说给人听
正遇延平二人,诉说前事。——《三国演义》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吾与并肩携长,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林觉民《与妻书》
(5) 又如:诉怨(对人诉说怨愤之情);诉长道短(原原本本地向人诉说);诉事(陈诉事情);诉屈(申诉冤屈);诉言(诉说)
(6) 求,求助 。如:诉诸武力
(7) 有事实根据地说人坏话。通“愬
取货于宣伯而诉公于 晋侯。——《左传·成公十六年》
公伯寮愬 子路于 季孙——《论语·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