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柄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犹话柄。 梁启超 《斯巴达小志·结论》:“演説家引为腐败之例证,报纸上借为笑谈之词柄。举数千年来上下古今之歷史,无此奇丑殊辱。”
引证解释
⒈ 犹话柄。
引梁启超《斯巴达小志·结论》:“演説家引为腐败之例证,报纸上借为笑谈之词柄。举数千年来上下古今之歷史,无此奇丑殊辱。”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 同本义
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
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
(4) 诗文中的词语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
(6) 状纸;诉讼
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
(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
(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动词
说,告诉
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丙声。本义:器物的把儿)
(2) 同本义
柄,柯也。(柯:斧柄。)——《说文》
覆之南柄。——《仪礼·少牢礼》
有柄。——《仪礼·大射礼》
柄(铁椎把)铁折叠环复。——明·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柄子(方言。器物的把儿);刀柄;勺柄;曲柄(曲轴的弯曲部分)
(4) 权力
而皇上无寸柄。——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权柄(所掌握的权力);柄用(被重用而掌握大权);柄令(权柄;命令)
(6) 植物的花、叶、果和枝茎相连的部分 。如:花柄;叶柄
(7) 比喻言行上被人抓住的缺点、漏洞 。如:笑柄;话柄
(8) 根本
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礼记·礼运》
谦,德之柄也。——《易·系辞下》
治国家不失其柄。——《国语·齐语》
(9) 姓
量词
用于有柄之物 。如:一柄大刀;一柄锄头
动词
(1) 执掌;掌握。同“秉”
以八柄诏王驭群臣。——《周礼·天官·大宰》
(2) 又如:柄事(执掌政事);柄朝(执掌朝政)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biang5 [沙头角腔] biang5 [东莞腔] biang5 [海陆丰腔] biang5 [客英字典] biang5 [陆丰腔] biang5 [客语拼音字汇] biang4 [台湾四县腔] biang5 [宝安腔] bian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柄 | 陂病 | 幫 | 庚三開 | 去聲 | 敬 | 開口三等 | 庚 | 梗 | piengh/pyanq | pĭɐ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