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涩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訥譅 ”。谓言语迟钝,说话艰难。
汉 东方朔 《七谏·初放》:“ 平 生於国兮长於原 壄 ,言语訥譅兮又无彊辅。”《隋书·文学传·祖君彦》:“﹝ 君彦 ﹞容貌短小,言辞訥涩,有才学。” 唐 张说 《季春下旬诏宴薛王山池序》:“敢惮鄙词之訥涩,恐貽盛集之芜秽云尔。” 宋 宋祁 《益州谢两府启》:“班春方始,诣府未辰,荣感所丛,訥涩非叙。”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訥譅”。谓言语迟钝,说话艰难。
引汉东方朔《七谏·初放》:“平生於国兮长於原壄,言语訥譅兮又无彊辅。”
《隋书·文学传·祖君彦》:“﹝君彦﹞容貌短小,言辞訥涩,有才学。”
唐张说《季春下旬诏宴薛王山池序》:“敢惮鄙词之訥涩,恐貽盛集之芜秽云尔。”
宋宋祁《益州谢两府启》:“班春方始,诣府未辰,荣感所丛,訥涩非叙。”
讷涩的国语词典
不善于说话,拙于言辞。
讷涩的网络释义
讷涩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言,从内。表示有话在肚里,难以说出来。本义:语言迟钝) 同本义。也作“呐”
讷,言难也。——《说文》。按,当为呐之或体。
论物明辨谓之辩,反辩为讷。——《贾子道术》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广讷口少言。——《史记·李将军列传》
(2) 又如:讷口(言语迟钝;口齿笨拙);讷涩(言语艰难笨拙);讷直(言语迟钝,品格正直);讷钝(言语迟钝);讷言(言谈迟钝)
动词
(1) 结结巴巴地说
只听得差拨口里讷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来。——《水浒全传》
(2) 忍而少言
能威能怀,能辨能讷。——三国 魏· 刘劭《人物志·体别》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水,歰声。声符(歰
)为本字,象四只脚两两相抵,表示不滑,是会意字。本义:不滑溜)(2) 同本义
濇,不滑也。——《说文》
短而濇。——《素问·至真要大论》
濇,文歰,今作澀,不滑也。——《一切经音义》
始余有佩刀甚良,至是涩不可拔。——刘禹锡《砥石赋·序》
(3) 又如:涩噎(因不滑润而梗噎);涩道(刻有花纹的倾斜石砌);涩巴巴(形容不滑润);涩浪(古代宫墙基垒石凹入,作文纹状);涩脉(脉动往来不流利,虚细而迟)
(4) 味不甘滑
酸涩如棠梨。——杜甫《病桔》
(5) 又如:涩苦(又涩又苦);涩赤(干涩发红);涩重(干涩沉重)
(6) 说话、写文章迟钝艰难、生硬、不流畅
生而舌短,涩于言论。——《宋书·南郡王(刘)义宣传》
(7) 又如:生涩(言词、文字等不流畅);文句艰涩;涩笔(看似拟古不流利,实则庄茂而沉着有力的笔法);涩僻(文词生涩冷僻);涩辞(言语迟钝);涩体(艰涩难读、自成一格的文章体式)
(8) 道路险阻;不通畅的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9) 又如:涩难(险阻);涩道(无级次的石砌陡斜小路);涩滞(险阻;不通畅)
(10) 急。如:涩奈(涩耐。心意不安,羞渐,差涩)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思奄4(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