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呈说告

jiǎng chéng shuō gào [ jiang cheng shuo gao]
繁体 講呈說告
注音 ㄐ一ㄤˇ ㄔㄥˊ ㄕㄨㄛ ㄍㄠˋ

词语释义

具呈上告。

词语解释

  1. 具呈上告。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本官稍有瑕疵,輙指为把鼻,讲呈説告,恐吓多端。”

引证解释

⒈ 具呈上告。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本官稍有瑕疵,輙指为把鼻,讲呈説告,恐吓多端。”

讲呈说告的网络释义

讲呈说告

'

汉字详情

jiǎng [jiang]
部首: 226
笔画: 6
五笔: YFJ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IVTT
四角: 357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冓( gōu)声。本义:和解)

(2) 同本义

讲,和解也。——《说文》

而秦未与 魏讲也。——《战国策·西周策》

与魏讲罢兵。——《史记·樗里子甘茂传》

以中情出,小曰閒,大曰讲。——《大载礼记·千乘》

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讲于三国,之兵乃退。——《战国策·秦策》

引兵而归,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战国策·赵策》

(3) 又如:讲息(和解息争);讲贡(讲和纳贡);讲款(讲和,议款);讲盟(订盟媾和)

(4) 讲习(共同讨论研习学问)

道士讲火经。——唐· 李朝威《柳毅传》

讲中外之故。——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讲颂(讲习诵读);讲读(讲习诵读);讲肄(讲习);讲肆(讲舍);讲贯(讲习);讲帷(讲堂);讲筵(讲席;讲坛。筵:古人席地而坐所铺的席)

(6) 练习;操练

田猎以讲武。——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讲武(讲习武艺)

(8) 用

邀见讲钧礼。——清· 周容《芋老人传》

(9) 评议;论说 。如:讲戏(评戏);讲功(评功);讲树(在树下谈论);讲经(论究经义);讲动(传说开来,议论起来);讲古(谈论古人、古事)

(10) 说,用言语表达 。如:少讲;讲学;讲析(讲话解析);讲英语;讲法语;讲倒(说妥);细讲;讲故事;这节课讲牛顿第一定律;讲课;讲章(高头讲章,八股文读本书眉上面的讲解文字)

(11) 协商、谈判 。如:讲盘子(讲条件,讲价钱);讲究(讲求精美;完善)

(12) 注意 。如:讲卫生;讲质量

(13) 讲求 。如:讲图(讲求图谋);讲团结;讲速度

英文翻译

explain; discuss; talk

方言集汇

◎ 粤语:gong2

宋本广韵

chéng [cheng]
部首: 319
笔画: 7
五笔: KGF
五行:
吉凶:
仓颉: RHG
四角: 601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壬( tǐng)声。本义:平)

(2) 同本义

呈,平也。——《说文》

(3) 呈现,显现,显露

呈,显也。——《广韵》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曹植《洛神赋》。注:“见也。”

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清·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4) 又如:呈华(显示才华);呈瑞(呈现祥瑞);呈质(呈现本体)

(5) 送交,呈报——送东西给人的敬词 。如:呈告(上报);呈案(呈送归案);呈教(呈上请教);呈送(上送);呈阅(送上审阅);呈验(送上检验)

(6) 献

汝曹呈艺已遍,吾当呈艺。——《避暑录话》

(7) 又如:呈艺(献技,献艺);呈献(敬献)

(8) 推荐 。如:呈见(举荐而使谒见);呈试(举荐考试)

名词

(1) 旧时公文的一种,用于下对上

老爹,我而今就写呈去首。——《儒林外史》

(2) 又如:呈稿(呈本。呈文的底稿);呈子(状子)

英文翻译

submit, show; appear; peti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cing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in2 [海陆丰腔] chang2 chin2 [梅县腔] chin2 [东莞腔] cin2 [客英字典] chang2 chin2 [陆丰腔] chin3 [客语拼音字汇] cang2 cin2 [宝安腔] cin2 [台湾四县腔] cang2 tsiin2
◎ 潮州话:tian5(thiâⁿ) dian5(tiâ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四清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直貞清開平聲開口三等drieng/diengɖʰĭɛŋ
shuō,shuì,yuè [shuo,shui,yue]
部首: 226
笔画: 9
五笔: YUKQ
姓名学:
仓颉: IVCRU
四角: 38712

详细解释

shuì

动词

(1) 说服;劝说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 处尤剧。或说 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世说新语·自新》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史记·魏公子列传》

(2) 又如:游说;说士(游说的人);说客(游说之士);说项(本意为称道人善,后引申凡替人游说,阐说人情都可称“说项”);说难(指用言语说服他人并不容易);说城(劝说举城投降);说导(劝说开导);说辞(游说的话);说谏(劝说进谏);说调(怂恿,撺掇)

(3) 休憩;止息。通“税” 。如:说卫(军队扎营休息时担任警卫)

(4) 另见 shuō;yuè

shuō

动词

(1) (形声。从言,兑( duì)声。本义:用言语解说,开导,说明)

(2) 同本义

说,释也,一曰谈说也。——《说文》

说所以明也。——《墨子·经上》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在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勾践说于国人。——《国语·越语》。注:“解也。”

佐下军以说焉。——《左传·昭公九年》。注:“自解说。”

是欲以我为说于匈奴也。——《汉书·王莽传》

(3) 又如:说卦(“易传”篇名。解说八卦性质、变化和象征);说经(讲说经书或演述佛经故事);说事(说明事件,事实);说梦(说明梦中所见之事);说戒(佛教在每月月半、月底说解戒律);说委(说明原委);说到家(解释得清清楚楚);说义(解说义理);说解(说明解释);说家(注家或评论家);说法台(佛教讲道的高台)

(4) 谈说,讲说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说不了(话未说完);说不的(说不得;说不定,无法肯定);说兵机(空谈;夸口);说古(吹嘘;吹牛);说发(说动);说杀(说绝了;没有挽回余地);说述(叙述;诉说);说大口(说大话);说方便(说好话);说分上(讲人情);说平话(说评书);说舌头(说长道短;搬弄是非);说风情(讲男女相爱弄情的话)

(6) 告知;告诉

夫差将死,使人说于 子胥。——《国语·吴语》

(7) 评议;谈论

说,论也。——《广雅·释诂二》

游于说。——《礼记·少仪》。疏:“谓论说。”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 又如:说是非(评说事理的是非);说谈(谈论);说议(议论);说结(商量妥当);说票(绑匪向事主谈判赎票事项)

(9) 劝告;责备

六曰说。——《周礼·太祝》。注:“以辞责之。”

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史记·货殖列传序》

(10) 又如:说发(说动);说和(劝说使和解);说泛(说动);说化(劝说使感化);说不上去(不听劝告);他父亲说了他一顿

(11) 介绍,旧时指说合 。如:说媳妇儿(说亲);说媒红(给媒人的彩礼)

(12) 以为 。如:当初只说要选个美人,谁想娶了这丑八怪

名词

(1) 学说;观点;言论

然是说,余尤疑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战国策·秦策一》

(2) 又如:又一说;著书立说;异说;邪说

(3) 古代墨家逻辑的名词,指推理

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墨子·小取》

(4) 指说书

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如《爱莲说》、《捕蛇者说》

(6) 另见 shuì;yuè

yuè

乃徐有说。——《易·困》。虞注:“兑为说。”

我心则说。——《诗·召南·草虫》

说怿女美。——《诗·北风·静女》

宣王说之。——《韩非子·内诸说上》

公输盘不说。——《墨子·公输》

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秦王不说。——《战国策·魏策》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2) 另见 shuì;shuō

英文翻译

speak, say, talk; scold, upbraid

方言集汇

◎ 粤语:syut3

宋本广韵

gào [gao]
部首: 319
笔画: 7
五笔: TF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HGR
四角: 246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2) 同本义

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说文》

乃告太王王季文王。——《书·金滕》

告公用圭。——《易·益》

必告父母。——《诗·齐风·南山》

以告于乡先生君子。——《仪礼·乡射礼》

告,请也。——《尔雅·释言》

敢以告于先君。——《吕氏春秋·赞能》

敢敬告天子。——《书·康王之诰》

予誓告汝。——《书·甘誓》

诞告万方。——《书·汤诰》

不告而娶。——《列子·杨朱》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出师表》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资治通鉴·唐纪》

(3) 又如:告事(报告情况);告报(报告;禀报);告变(报告发生变故);告荒(报告灾情)

(4) 把话说给别人听,告诉

告,语也。——《玉篇》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史记·滑稽列传》

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私见 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5) 又如:转告;电告;正告(严正地告诉);告讼(告诉);告称(告诉;告说);告托(告诉,嘱托)

(6) 揭发,告状,控告

点纸连名,我可便直告到中书省。——《陈州粜米》

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红楼梦》

(7) 又如:上告(向上级机关或司法部门告状);诬告;控告;告首(告发);告引(互相告发;牵连而出)

(8) 请求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礼记》

(曹操)佯怒 夏侯杶,亦欲斩之。众官告免。——《三国演义》

(9) 又如:告致(官员告老退休);告饮(请饮);告籴(请求买粮);告请(申请,请求);告命(请命)

(10) 谕告,宣告。后作“诰”

告,教也。——蔡邕《独断》

燕居告温温。——《礼记·玉藻》。注:“谓教使也。”

天子告朔于诸侯。——《谷梁传·文公十六年》

(11) 又如:告誓(宣誓;祷告);告教(告喻教诲);告匮(宣告物质短缺);告谴(宣示谴责之意)

(12) 告别,辞行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三国演义》

(13) 又如:告诀(告别);告行(告别,辞行)

名词

(1) 向公众通知情况、事件、规定、法令等的书面形式 。如:文告;通告;广告;告敕(委任状);告词(委任状上的文词)

(2) 姓

形容词

通“皓”( hào)。光亮,洁白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楚辞》

英文翻译

tell, announce, inform; accuse

方言集汇

◎ 粤语:gou3 guk1
◎ 客家话:[梅县腔] gau5 [台湾四县腔] go5 gau5 guk7 [客英字典] gau5 kwuk7 [东莞腔] gau5 [海陆丰腔] go5 gau5 guk7 [宝安腔] gau5 [沙头角腔] gau5 [客语拼音字汇] gau4 go4 [陆丰腔] go5
◎ 潮州话:gao3(kàu) go3(kò)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七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到去聲開口一等kauh/kawkɑ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