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祧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拟议将亲尽之祖的神主迁出宗庙藏于祧,谓之“议祧”。祀远祖、始祖之庙为祧。古代帝王宗庙,除百世之祖不迁外,其馀五世亲尽则迁去神主藏于祧。
《明史·礼志五》:“及议祧 德祖 ,罢岁除祭,以冬季中旬行大祫礼。”
引证解释
⒈ 拟议将亲尽之祖的神主迁出宗庙藏于祧,谓之“议祧”。祀远祖、始祖之庙为祧。古代帝王宗庙,除百世之祖不迁外,其馀五世亲尽则迁去神主藏于祧。
引《明史·礼志五》:“及议祧德祖,罢岁除祭,以冬季中旬行大祫礼。”
议祧的网络释义
议祧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义声。本义:商议,讨论)
(2) 同本义
议,语也。——《说文》
议,谋也。——《广雅》。按,谓论事之宜。
唯酒食是议。——《诗·小雅·斯干》
法而不议。——《荀子·王制》
赵王悉召群臣议。——《史记》
(3) 又如:议计(商议合计);议妥(商量妥当);议婚(商谈联姻之事)
(4) 评议是非
议论证据古今。——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5) 又如:议勋(评议功勋);议语(谈论)
(6) 选择
乃议侑于宾。——《仪礼·有司彻》。注:“犹择也。”
(7) 又如:议才(选拔人才)
(8) 议处;议罪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9) 又如:议状(论罪定刑的文书);议处(清制对有过失的官吏,交吏部拟定处罚办法);议惩(评议罪刑给予惩处);议刑(议罪以定刑)
(10) 议论,特指议论政事
故圣人议多少论厚薄为之政。——《韩非子·五蠹》
大功言而不议。——《礼记·闲传》
(11) 通“仪”(
)。忖度议之而后动。——《易·系辞上》
昔先王议事以制。——《国语·郑语》。王引之云:“议,读为仪。”
博学不可使议世。——《墨子·非儒》。王念孙云:“仪,议古字通。”
名词
(1) 意见、看法、判断或评价
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资治通鉴》
(2) 又如:议计(意见和计策);议论风生(比喻能言善道,语辞生动有味)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示,兆声。从“示”与祭祀有关。本义:祀远祖、始祖之庙) 同本义
祧,祭也。——《说文新附》
祧,祭先祖也。——《广雅》
守祧八人,掌先王先公之庙祧。——《周礼》
文武为祧,四时祭之而已。——蔡邕《独断》
远庙为祧。——《礼记》
(2) 如:祧迁(把隔了几代的祖宗的神主迁入远祖之庙);祧庙(远祖庙)。泛指祖庙。
(3) 如:祧祊(祭祀祖先的祠堂)
动词
(1) 迁庙。帝王对世数远隔之祖,依制将其神主迁入远祖之庙,故迁移神主也称祧
已祧之主,不得复入太庙。——《新唐书》
(2) 超越
非先有词而后有唐人之诗,亦不能祧诗而言词。—— 清· 江顺诒《词学集成》
(3) 承继为后嗣
守器承祧。——沈约《立太子诏》
(4) 又如:祧绪(世代相承的统绪);祧续(祧绪。指子孙传宗接代)
(5) 泛指继承
宿草敢祧刘礼部,东南绝学在 昆陵。—— 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iau1 [客语拼音字汇] tiau1 [台湾四县腔] tiau1 [客英字典] tia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祧 | 吐彫 | 透 | 蕭 | 平聲 | 蕭 | 開口四等 | 效 | 蕭 | tʰieu | the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