讥訾

jī zī [ ji zi]
繁体 譏訾
注音 ㄐ一 ㄗ

词语释义

讥评非议。

词语解释

  1. 讥评非议。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左太冲 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相讥訾, 思 意不愜。”《宋史·杨昭俭传》:“ 昭俭 美风仪,善谈名理,事 晋 有直声。然利口喜讥訾,执政大臣惧其构谤,多曲徇其意。”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而其才艺之美,又足以为讥訾之地,才恶足恃哉!”

引证解释

⒈ 讥评非议。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左太冲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相讥訾, 思意不愜。”
《宋史·杨昭俭传》:“昭俭美风仪,善谈名理,事晋有直声。然利口喜讥訾,执政大臣惧其构谤,多曲徇其意。”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而其才艺之美,又足以为讥訾之地,才恶足恃哉!”

讥訾的网络释义

讥訾

  • 释义
  • 讥评非议。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左太冲 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相讥訾, 思 意不惬。”
  • 《宋史·杨昭俭传》:“ 昭俭 美风仪,善谈名理,事 晋 有直声。然利口喜讥訾,执政大臣惧其构谤,多曲徇其意。”
  •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而其才艺之美,又足以为讥訾之地,才恶足恃哉!”
  • 汉字详情

    [ji]
    部首: 226
    笔画: 4
    五笔: YMN
    五行:
    仓颉: IVHN
    四角: 3771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幾( )声。本义:旁敲侧击地批评)

    (2) 同本义

    讥,诽也。——《说文》

    此何以书讥。——《公羊传·隐公二年》。注:“犹谴也。”

    诛讥罢只。——《楚辞·大招》。注:“非也。”

    二者交讥。——《史记·游侠传》。正义:“非言也”>

    于人为可讥。——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孰能讥之乎?

    公孙布被之讥。——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又如:讥呵(责问,责难);讥毁(非议诋毁);讥望(责怪)

    (4) 讽刺;讥笑

    谤讥于市朝。——《战国策·齐策》

    列壑争讥,攒峰竦诮。——孔稚圭《北山移文》

    (5) 又如:讥讪(讥刺讪笑);讥言(讥讽的言论);讥弄(讥笑嘲弄);讥鄙(讥笑鄙视)

    (6) 进谏;规劝

    讥,谏也。——《广雅》

    殷有惑妇,何所讥?——《楚辞·天问》

    (7) 又如:讥谏(劝谏);讥绳(劝谏和纠正)

    (8) 查问

    讥,问也。——《广雅》

    好讥而不乱,亟变而不变,时至则为,过则去。——《管子·国准》

    关讥而不征。——《孟子》。注:“察也”

    关执禁以讥。——《礼记·王制》。注:“呵察也”

    几(讥)其出入。——《周礼·宫正》

    (9) 又如:讥而不征(稽查外来商旅,但不征收税捐);讥察使(官名。掌查究奸伪);讥视(稽察);讥查(盘问检查);讥问(讥问)

    名词

    非难,指责的话

    忧谗畏讥。——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英文翻译

    ridicule, jeer, mock; inspect

    方言集汇

    ◎ 粤语:gei1
    ◎ 潮州话:gi1

    宋本广韵

    zī,zǐ [zi,zi]
    部首: 713
    笔画: 13
    五笔: HXY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YPYMR
    四角: 226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衡量;计量

    息耗减损通于不訾。——《淮南子·原道》

    訾功丈而知人数。——《吕氏春秋·知度》。注:“相也。”

    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国语·齐语》

    (2) 又如:訾粟(度量粟米);訾计(估量计算);訾相(衡量省视);訾省(计算、察核财物)

    (3) 考虑;希求

    心悁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韩非子》

    不訾重器,毋訾衣服成器。——《礼记·少仪》

    (4) 又如:訾问(考虑、过问)

    (5) 放纵

    离纵而跂訾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

    名词

    (1) 通“赀”。钱财

    家訾累数巨万矣。——《史记》

    以訾为骑郎。——《史记·张释之传》

    以訾助边。——《盐铁论·击之》

    (2) 又如:訾用(资产财用);訾算(钱财数目。指买官的钱;用钱来计算);訾产(资产,财产)

    (3) 古地名 。在今河南省巩县西南

    夏,四月,乙酉,单子取 訾。——《左传》

    (4) 疾病

    岁凶,庸人訾厉,多死丧。——《管子·入国》

    (5) 又如:訾厉(疾病,灾害)

    (6) 缺点

    故子之所刺于礼者,亦非礼之訾也。——《礼记·檀弓下》

    (7) 又如:訾缺(过错与缺失)

    (8) 姓。如:訾陬(复姓)

    (9)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言,此声。本义:毁谤,非议)

    (2) 同本义

    訾,訾訾不思称意也。从言,此声。——《说文》

    四制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礼记·丧服》。注:“口毁曰訾。”

    不訾小忿。——《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公子沓訾之。——《吕氏春秋·审应》。注:“毁也。”

    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泛论》

    诋訾今古。——《战国策·魏策》

    故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汜论训》

    (3) 又如:訾美(毁誉);訾怨(诽谤怨恨);訾病(提出他人缺失而加以讥评,非议);訾短(非议,诋毁)

    (4) 厌恶;极其讨厌并憎恶

    訾食者不肥体。——《管子》

    (5) 又如:訾食(厌食);訾怨(厌恨)

    (6) 指责

    夫名盛则责望备,实不副则訾咎深。——《新唐书》

    (7) 又如:訾戈(痛骂弋猎的人);訾咎(指责非难);訾屈(责骂)

    (8) 另见

    英文翻译

    bad-mouth; criticize; defects

    方言集汇

    ◎ 粤语:zi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ih3 [客语拼音字汇] zi3 [海陆丰腔] zih3 [宝安腔] zu3 [客英字典] zih1 [梅县腔] zi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
    即移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cie/z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