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策
词语释义
谓以鞭策马。
引申为督教而使之儆戒振奋。
形容文句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切动人。亦指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切动人的文句。
词语解释
谓以鞭策马。
三国 魏 曹植 《应诏》诗:“僕夫警策,平路是由。”
引申为督教而使之儆戒振奋。
宋 叶适 《上宁宗皇帝札子》之二:“若今所委付果已得人,尤宜晓夕用心,事事警策,件件理会。” 谢觉哉 《不惑集·学习常谈》:“因而时常要把这些教训来警策自己。”
形容文句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切动人。亦指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切动人的文句。
《文选·陆机<文赋>》:“文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李善 注:“以文喻马,言马因警策而弥骏,以喻文资片言而益明也。驾之法,以策驾乘,今以一言之好,最於众辞,若驱驰,故云‘警策’。”《宋史·隐逸传上·魏野》:“ 野 为诗精苦,有 唐 人风格,多警策句。” 孙犁 《澹定集·读一篇散文》:“ 苏轼 《潮州韩文公庙碑》第一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有名的警策之句。”
引证解释
⒈ 谓以鞭策马。
引三国魏曹植《应诏》诗:“僕夫警策,平路是由。”
⒉ 引申为督教而使之儆戒振奋。
引宋叶适《上宁宗皇帝札子》之二:“若今所委付果已得人,尤宜晓夕用心,事事警策,件件理会。”
谢觉哉《不惑集·学习常谈》:“因而时常要把这些教训来警策自己。”
⒊ 形容文句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切动人。亦指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切动人的文句。
引《文选·陆机<文赋>》:“文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李善注:“以文喻马,言马因警策而弥骏,以喻文资片言而益明也。驾之法,以策驾乘,今以一言之好,最於众辞,若驱驰,故云‘警策’。”
《宋史·隐逸传上·魏野》:“野为诗精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
孙犁《澹定集·读一篇散文》:“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第一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有名的警策之句。”
警策的国语词典
文章中语句扼要,其辞义足以惊动读者的部分。
警策的网络释义
警策
近义词
警策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言,从敬,敬亦声。本义:戒敕)
(2) 同本义
警,戒也。——《说文》
正岁,则以法警戒群吏。——《周礼·宰夫》
所以警众也。——《礼记·文王世子》
乃一篇之警策。——《文赋》
今年或者大警晋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以警其余。——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警告;警励(告诫策励);警迹人(元代被列入盗贼户籍的人);警鼓(报警之鼓);警动(使人警觉悚动);警新(警策动人,语意新颖);警众(使众人警觉);警省(警觉省悟)
(4) 戒备;防备
军卫不彻,警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5) 又如:警巡(警戒巡视);警跸(古代为皇帝出行清道,严加戒备,断绝行人);警惧(警戒恐惧);警边(警戒边境)
(6) 通“惊”。惊恐;惊动
节循虚而警立。——《文选·陆机·叹逝赋》。注:“警犹惊也。”
(7) 又如:警动(惊动;惊恐);警唬(吓唬,恐吓)
名词
(1) 警察的简称 。如:门警;民警;交通警;巡警;乘警;警廷(警察厅);警棍(警察值勤时拿的棍子);岗警;法警;路警
(2) 警报
盗贼之警。——宋· 苏轼《教战守》
每有警。——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示警;告警;火警
形容词
(1) 敏悟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少:少年。)——《三国志·武帝纪》
(2) 又如:警彗(机灵敏慧);警黠(警捷。机警敏捷);警省(佛教用语。彻悟)
(3) 文章语意新妙凝炼的 。如:警句;警炼(警策精炼);警粉(警辟精粹)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in3 [gin5] [东莞腔] gin3 [沙头角腔] gin3 [客英字典] gin3 [梅县腔] gin3 [宝安腔] gin3 [台湾四县腔] gin3 [gin5] [客语拼音字汇] gin3
◎ 潮州话:gêng6 [揭阳]gê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警 | 居影 | 見 | 庚三開 | 上聲 | 梗 | 開口三等 | 庚 | 梗 | kiengx/kyank | kĭɐŋ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朿(
)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2) 同本义。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軓前十尺而策半之。——《考工记·舟人》
则仆执策立于马前。——《礼记·曲礼》
绕朝赠之以策。——《左传·文公十三年》
左师为已短策。——《左传·襄公十七年》
伤吻敝策。——《汉书·王褒传》
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战国策·赵策》
执策而临之。——唐· 韩愈《杂说》
振长策而御宇内。——汉· 贾谊《过秦论》
(3) 又如:策辔(马鞭与马缰);策彗(以带叶竹帚制作的马鞭)
(4) 策略;计谋
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汉· 桓宽《盐铁论·本议》
惠文、 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汉· 贾谊《过秦论》
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5) 又如:上策;下策;失策(策略上失误);策无遗算(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
(6) 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
单执一札谓之为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左传·序》疏
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周礼·春官》
书策稠浊,百姓不足。——《战国策·秦策一》
(7) 又如:策府(帝王藏书之所);策简(指簿册文书);策牍(简策版牍。后指书写用的纸张)
(8) 策书。古代君主对臣下封土、授爵、免官或发布其他敕令的文件。引申为策命;策免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乐府诗集·木兰诗》
(9) 又如:策命(用策书任命);策拜(帝王以策书命官);策文(诏书之类的文告)
(10) 古代称应试者对答的文字为策。也指一种议论文体
《治安策》——汉· 贾谊
《教战守策》——宋· 苏轼
(11) 又如:策套(科举时代应试者应付策问考试的材料);策学(科举时代供考生应付考试的短文集);策题(科举策试的试题);策第(策试和选评)
(12) 古代用以计算的筹子(小竹片)
善数不用筹策。——《老子》
(13) 又如:策筹(同“筹策”。古代计算工具)
(14) 卜筮用的蓍草
詹尹乃端策拂龟。——《楚辞·卜居》
错龟数策。——《战国策·秦策》
(15) 又如:端策(把蓍草摆正)
动词
(1) 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
将入门,策其马。——《论语·雍也》
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汉· 晁错《论贵粟疏》
策之不以其道。——唐· 韩愈《杂说》
(2) 又如:鞭策;策马(鞭马);策马飞舆(驾马车疾行)
(3) 督促;使进步 。如:策厉(督促勉励);策进(促进)
(4) 拄着;拄着棍杖。引申为搀扶;架起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策杖(执持拐杖。又称扶杖、拄杖);策踵(扶杖接踵而来);策立(站立)
(6) 谋划;策划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孙子·虚实》
(7) 又如:策效(谋划效力);策驭(谋划掌握);策选(谋划选取)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cag5 ced5 [台湾四县腔] cet7 cak7 [客英字典] cet7 cak7 [海陆丰腔] cet7 cak7 [梅县腔] cet7 [沙头角腔] ciet7 [陆丰腔] cet7 [宝安腔] cak7 [东莞腔] cak7
◎ 潮州话:cê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策 | 楚革 | 初 | 麥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二等 | 耕 | 梗 | chrek/chaek | ʧʰæ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