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明·瞿汝稷《指月录》第23卷:“眼一日问众:‘虎项金铃,是谁解得?’众无对。师适至,眼举前语问,师曰:‘系者解得。’”
成语用法
解铃须用系铃人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引证解释
⒈ 见“解铃还须繫铃人”。
解铃须用系铃人的网络释义
解铃须用系铃人
近义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jiě
动词
(1) (会意。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开。本义:分解牛,后泛指剖开)
(2) 同本义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说文》
鹿角解。——《吕氏春秋·仲夏》
皆众理解也。——《汉书·贾谊传》
解牛之时。——《庄子·养生主》
所解数千。
磔然已解。
四肢解尽。——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解腕(断腕);解手刀(随身携带的小佩刀。又称解腕尖刀);解角(锯取鹿角);解破(解剖)
(4) 解体,离散
解,散也。——《广雅》
恐天下解也。——《汉书》
(5) 又如:土崩瓦解;解札(裘毛败坏散落);解泽(散布恩泽);解落(散落分离);解续(分合);解窜(离散逃窜);解结(溃散)
(6) 分解,熔化
冰皮始解。——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急解令休止。——《聊斋志异·促织》
(7) 解除,解围
解燕国之围。——《战国策·燕策》
颜太师以兵解。——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8) 又如:解厄(解除厄难);解厌(解除饥饿;充饥。厌:通“餍”,饱);解祟(解除祸害);解疗(除病);解秽(解除秽恶;除去秽气);解斋(解除斋戒)
(9) 解开
闭约而无解。——《荀子·非十二子》
解纲。——《仪礼·大射仪》
解带为城。——《墨子·公输》
解辫请职。——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解鞍少驻初程。——宋· 姜夔《扬州慢》
解其棕缚。——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10) 又如:解缆;解扣儿;解衣服;解铃系铃;解包裹;解绶(解去印绶,指辞去官职);解维(解缆,即下系船的绳索;开船)
(11) 解释,说明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唐· 韩愈《师说》
解其惑也。
经吾婉解。——清· 林觉民《与妻书》
(12) 又如:解字(解说文字的结构和意义);解论(解说讨论);解喻(说明比喻);解梦(解说梦兆);解义(解释词义或文义)
(13) 晓悟;明白
终不解矣。——唐· 韩愈《师说》
惑之不解。
(14) 又如:解悟(领会,觉悟);令人不解;通俗易解;解豁(弄明白;解开);解拆(分解;排解);解会(领会,理解);解人(通达言语、文辞意趣的人)
(15) 脱去;松开
解衣以活友。——马中锡《中山狼传》
解屦不敢当阶。——《礼记·曲礼上》。疏:“脱也。”
(16) 又如:解褐(解下平民所穿的布衣,换上官服);解冠(脱帽);解巾(脱去隐居时所系的方巾,表示出去做官);解珥(脱去耳饰。古代妇女请罪的表示)
(17) 打开,开放
严城解扉。——《后汉书·耿纯列传》
(18) 又如:解帆(开船);解菜(解素。开荤)
(19) 排解,劝解,使和气 。如:解仇(化解怨仇);解纷(解除纷争、困境);解慰(劝解安慰);解状(解词。向官府报案后又申请取消此案的状纸)
(20) 解手,大小便 。如:大解;小解;解利(下痢,患痢疾)
(21) 缓解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22) 助动词。能,会,得
苦雨终风也解晴。——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名词
(1) 文体中的一种 。如:扬雄的《解嘲》,韩愈的《进学解》
(2) 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如:求解
(3) 道家以为修道者死后魂魄脱离尸体而成仙,称为“尸解”
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史记》
(4) 见解,见识
融玄义无师法,而神解过人。——《南史》
(5) 另见
jiè
动词
(1) (词源见
声解)(2) 古代乡举,举送入试 。唐宋时举进士者由地方推荐发送入京的称为“解”
天下之士屏居山林,令监司守臣解送。——《宋史·举志》
(3) 又如:解元(明清科举时代,乡试称解试。解试第一名称为解元);解首(同解元);解牌(登录乡试录取名单的一种文书);解荐(推荐选送);解头(解元);解榜(唐、宋时解试中式的榜文)
(4) 押送财物或犯人
押解了武松,出孟州衙门便行。——《水浒传》
(5) 又如:押解(押送犯人);起解(犯人被押送);解官(将犯人押解到官府);解阙(将罪犯押解到朝廷)
(6) 典当,以物当钱 。如:解当(典当);解库(当铺);解钱(拿东西当钱);解帖(当票);解典库(又称解库,解铺,解当铺。即当铺,收取抵押品放债的店铺)
(7) 兑换
我有一锭大银,解了十两小银使用了。——《水浒传》
(8) 另见
xiè
名词
(1) 兽名
角解豸终。——《太玄·难》。注:“獬豸者,直兽也。”
(2) 又如:解豸(传说中神兽名)
(3) 官署,官吏办事的地方
事私门而完解舍。——《韩非子》
(4) 又如:解舍(官府,官舍)
(5) 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特指骑在马上表演的技艺 。如:卖解的;跑马卖解;解垢(诡诈之辞)
(6) 古地名 。春秋周畿内地,有二,大解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小解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
王师军于汜,于 解。——《左传》
(7) 姓
动词
(1) 通“懈”。松懈;懒散,做事不抓紧
解,缓也。——《易·杂卦传》注
三日不解。——《礼记·杂记一》。注:“倦也。”
夙夜匪解,以事一人。——《诗·大雅·生民》
(2) 又如:解弛(懈怠松弛);解休(松懈;休息);解怠(松懈,懒情)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gai3 | gai5 [沙头角腔] gai3 [梅县腔] ke.3 giai3 giai5 [台湾四县腔] gai3 kiai3 kie3 gai5 kiai5 kie5 [客英字典] gai3 ge3 gai5 kiai3 [海陆丰腔] gai3 kie3 gai6 kie6 [陆丰腔] gai5 gai3 [东莞腔] gai3 [客语拼音字汇] gai3 gai4 giai3 giai4 gie3 gie4
◎ 潮州话:goi2 goi3 <姓>ha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蟹 | 胡買 | 匣 | 佳開 | 上聲 | 蟹 | 開口二等 | 蟹 | 佳 | ɣai | ghrex/haae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金,令声。本义:金属制成的响器。又为打击乐器。形似钟而小)
(2) 同本义
大祭祀,鸣铃以应鸡人。——《周礼·春官·巾车》
(3) 又如:铃杵(一种有柄的铃);铃语(风铃的声音);铃铎(挂在楼阁寺院檐角的铃);铃铛寿星(小儿帽子及手镯上的点缀饰品。寿星钉于帽上,铃铛挂于镯上,因此用于譬喻一切零星的点缀物品)
(4) 铃的鸣响或声音,可作为信号 。如: 上、下课铃
(5) 铃状物 。 如:铃柝(打更用的梆子);棉铃; 杠铃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本字作“须”。后来写成有鬚,现在又简化为“须”。象形。从页,从彡,页(
),头,彡( ),表毛饰。指人面上的毛。本义:胡须)(2) 同本义
须,面毛也。——《说文》
须,谓颐下之毛。——《礼记·礼运》引《说文》
有君子白皙鬒须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大夫以鱼须文竹。——《礼记·玉藻》
美须髯。——《汉书·高帝纪》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木兰诗》
须发尽白。——《汉书·李广苏建传》
(3) 又如:须眉浊物(指趋炎附势,丧失气节的男人);虬须(卷曲的胡子);银须;黄须;长须;软须;须麋(须眉)
(4) 野兽的鬚。泛指动、植物身上像须的东西
敢捋虎须。——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若得其兽,则献其皮革齿须备。(备:爪)——《周礼·冥氏》
撩拨虫须。——《聊斋志异·促织》
张毛伸须。
(5) 又如:鲇鱼须;触须;花须;须萼(花须和花萼);须枝;须蕊(花蕊)
(6) 流苏
帛绳缠须。——《晋书·陆云传》
(7) 又如:须头(流苏)
名词
(1) 片刻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2) 又如:须时(片刻)
(3) 姓
动词
(1) 等待
吴起须故人而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可须夜鼓声而发。——《后汉书·班超梁慬列传》
(2) 又如:须友(待友);须待(期待);须参(等着见皇帝);须奏(等候上奏)
(3) 停留
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书·五子之歌序》
(4) 又如:须留(停留)
(5) 通“需”。需要
不须复烦大将。——《汉书·冯奉世传》
细雨不须归。——唐· 王之涣《凉州词》
何须怨杨柳。——唐· 张志和《渔歌子》
工又须问。——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须行即骑。——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 又如:须次(官吏依次候补官缺。同“需次”)
(7) 助动词。必要,应当
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三国演义》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须取无茎叶。——宋· 沈括《梦溪笔谈》
须阎君来。——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仆须急归营。——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8) 又如:须用(必须);须至(必定。宋以后常作为公文及执照结句用语。有必须办到的意思);须是(必须是,一定是);须得(必得)须合(应当);须当(应当);须不如(该不是)
副词
(1) 终于
但愿得双亲康健,须有日,拜堂前。——《琵琶记》
(2) 本是;本来
他须没个亲人,料没甚大官司。——《三刻拍案惊奇》
(3) 又如:须是(本是,正是)
(4) 必然
杀了刘备,我女便是望门寡,明日再怎的说亲?须误了我女儿一世!——《三国演义》
(1) 相当于“却”
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水浒传》
(2) 虽然
五月峨眉须近火,木皮领里只如冬。——曹松《送僧人入蜀过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桶形。桶可用,故引申为用。本义:使用,采用)
(2) 同本义
用,可施行也。——《说文》
用,以也。——《苍颉篇》
利用为大作。——《易·益》
五行五用哉。——《虞书》
乃攘窃神胝之牺牷牺用。——《书·微子》
乘其财用出入。——《周礼·宰夫》
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周礼·小司徒》
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 管仲用之 齐, 子产用之 郑, 商君用之 秦, 仲长统言之 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 宋· 王安石《上五事札子》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用水彩。——蔡元培《图画》
兼用激刺。
又用篆章。——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用不着(没办法);备用(准备着供随时使用);实用(实际使用);拆用(拆开使用);用功(使用功力);用长(使用长武器);用板(使用诏书);用计(使用计谋);用天因地(利用天时,顺应地利);用钱(使用钱币);用药(使用药物)
(4) 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
不用尚书郎。——《乐府诗集·木兰诗》
用于昔日。——诸葛亮《出师表》
贤能为之用。——《三国志·诸葛亮传》
不能用也。——《资治通鉴》
(5) 又如:大材小用(用人不当);重用(把某人放在重要的岗位上);叙用(任用);起用(重新起用已退职或已免职的人员);用才(任用人才);用臣(可任用之臣);用行舍藏(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用贤(任用贤人)
(6) 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
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孙子·用间》
(7) 又如:用间(运用间谍);用计铺谋(安排计谋;出谋划策);用长(运用其所长);用奇(指军事上运用出人意料的策略);用思(运用心思);用智(运用智谋)
(8) 治理;管理
仁人之用国,将修志意,正身行。——《荀子》
(9) 又如:用民(治理和役使民众)
(10) 出力;效命
国有事,则学民恶法,商民善化,技艺之民不用,故其国易破也。——《商君书》
(11) 又如:用精(专心一意)
(12) 需要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李白《与韩荆州书》
(13) 又如:不用
(14) 吃;饮 。如:用茶(饮茶,喝茶);用膳(吃饭);用餐(吃饭);用烟(吸烟,抽烟)
(15) 执政;当权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史记》
(16) 行事;行动
经称鹏之用,其将飞也必待海之运,其飞也必以怒。——明· 徐渭《赡张君序》
名词
(1) 功用;功能
小礼无所用。——《史记·魏公子列传》
彼虽善事,其用不足称也。——唐· 韩愈《原毁》
其用不足称。——唐· 韩愈《原毁》
灵用不同。——唐· 李朝威《柳毅传》
其用有二。——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用头(用途)
(3) 器用;物质
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资治通鉴》
(4) 又如:用器(器物;使用器物)
(5) 费用,资财
给其食用。——《战国策·齐策四》
多求妄用。——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兵精足用。——《资治通鉴》
裹物之用。——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家常之用。
介词
(1) 因;由
觉见卧闻,俱用精神。——《论衡》
(2) 又如:用逸待劳(以逸待劳);用情(以真实的感情相待)
(3) 凭,拿
何用识夫婿。——《乐府诗集·陌上桑》
高蝉正用一枝鸣。——宋· 洪迈《容斋续笔》
(4) 因,因为
必用此为务。——《史记·货殖列传》
用甲第为国相。——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用此。——清· 方苞《狱中杂记》
(1) 表示结果,相当于“因而”、“于是”
明淫于家,用殄厥也。——《书·益稷》
(2) 又如:用是(因此)
(3) 表示目的,相当于“为了”、“为的是”
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书·盘庚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jung5 [客英字典] jung5 [海陆丰腔] rung6 [客语拼音字汇] yung4 [台湾四县腔] jung5 [宝安腔] jung3 [陆丰腔] jung6 [梅县腔] jung5 [东莞腔] jung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用 | 余頌 | 以 | 鍾 | 去聲 | 宋 | 開口三等 | 鍾 | 通 | jyungh/jvnq | jĭwoŋ |
详细解释
jì
动词
(1) 拴;系结
忽风云腾涌,急系缆。——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系之苇召。——《荀子·劝学》
(2) 又如:系腰(腰带);系鞋带;把晾衣服绳系在树上;她的头发上系了一根红缎带;腰上系了一根紫色的…腰带;把卡片系在包上;把衣服扣系上
(3) 约束;羁绊
愚士系俗兮,窘若囚拘。——汉· 贾谊《鹏鸟赋》
(4) 拘囚
累及好人,无故系狱。——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
(5) 留意;挂念 。如:系人情思
(6) 牵涉;关连
穷通各问命,不系才不才。——唐· 白居易《谕友》
(7) 另见
xì
动词
(1) (“系”、“係”、“繫”三字的意义界限不清楚,故往往通用,且经传多以繫为之,只有世系的意义,只用“系”字。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爪”,下面是“丝”。丝悬于掌中而下垂。本义:悬,挂)
(2) 同本义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荀子》
(3) 又如:系璧(系在带间的小玉璧);系滞(悬挂弃置)
(4) 拴;绑
繫,约束也。——《说文》
繫,系也。——《易·系辞》释文
以九两繫邦国之民。——《周礼·天官·大宰》。注:“繫,联缀也。”
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史记》
(5) 又如:系足(借指婚姻);系裹(穿戴衣帽);系舟(指船靠岸。也作“系船”)
(6) 拘囚;关进牢狱
收系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老母系保宫。
利系者之多。——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拘系(拘禁);系縻(束缚)
(8) 牵挂
可怜赫赫丹阳尹,数颗槟榔尚系怀。—— 宋· 陆游《读史》
(9) 又如:系怀(心中牵挂某事或某人)
(10) 依附
古者诸侯之有女子也,所以苞苴玩弄系援于大国也。——汉· 刘向《列女传》
(11) 又如:系援(依附求助);系象(寄托意象);系命(犹言寄托性命)
(12) 关联
足有系帛书。——东汉·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13) 又如:系亲(联姻,结亲);系络(联结);系联(联系);系属(联缀)
名词
系物的带、绳
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后汉书·舆服志下》
名词
(1) 世系;系统
桑道茂者,寒人,失其系望。——《新唐书》
(2) 又如:系望(世系郡望);系孙(指后代子孙);系族(一姓世代相传的序列);系录(谱牒。记录一姓世系的书);系世(记载世系的谱牒);谱系;管系;层系;坐标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奥陶系;碳系;志留系
(3) 某些学科中分类的名称 。如:汉藏语系;印欧语系
(4) 高等学校按专业性质设置的教学行政单位 。如:数学系;历史系
(5) 地质学名词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级,小于界,相当于地质年代的纪
系燕王父子。——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6) 姓。楚有系益
动词
(1) 束缚;捆绑
系,繫也。——《说文》
系,连也。——《广雅》
系,繫也,相联繫也。——《释名·释衣服》
系曰。——《文选·张衡·思玄赋》。旧注:“系,繫也,言繫一赋之前意也。”
系隆我汉。——《后汉书·光武纪下》。注:“犹繫也。”
係,繫束也。——《说文》
係妻孥。——《国语·越语上》注:“係,繫也。”
係马舌。——《国语·吴语》。又注:“係,缚也。缚马舌恐有声也。”
係累其子弟。——《孟子,梁惠王下》。注:“係累,犹缚结也。”
百越之君,俯首係颈,委命下吏。—— 贾谊《过秦论》
(2) 又如:系累(束缚);系锁(用锁索捆绑);系颈(把绳套在颈上,表示伏罪投降)
(3) 继续;接续
汎海而至,风波艰阻,沈溺相係。——《后汉书·郑弘传》
邓、 唐、 蔡、 陈,驰捷系踵。—— 宋· 洪迈《容斋四笔·会合联句》
(4) 又如:系进(接续进发);系道(相继于道,络绎不绝)
(5) 维系;关联
某命系于将军,惟将军怜之。——《三国演义》
(6) 又如:系属(联系,关联);系心(犹归心;挂心)
(7) 是 。如:纯系虚构;系是(是,乃是)
(8)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e5 ne5 hi5 [客语拼音字汇] hi4 ne4 [陆丰腔] gne5 [梅县腔] he.5 [台湾四县腔] he5 ne5 hi5 [宝安腔] he5 [客英字典] hi5 he5 [东莞腔] he5
◎ 潮州话:h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蒵 | 胡計 | 匣 | 齊開 | 去聲 | 霽 | 開口四等 | 蟹 | 齊 | ɣiei | gheh/hey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金,令声。本义:金属制成的响器。又为打击乐器。形似钟而小)
(2) 同本义
大祭祀,鸣铃以应鸡人。——《周礼·春官·巾车》
(3) 又如:铃杵(一种有柄的铃);铃语(风铃的声音);铃铎(挂在楼阁寺院檐角的铃);铃铛寿星(小儿帽子及手镯上的点缀饰品。寿星钉于帽上,铃铛挂于镯上,因此用于譬喻一切零星的点缀物品)
(4) 铃的鸣响或声音,可作为信号 。如: 上、下课铃
(5) 铃状物 。 如:铃柝(打更用的梆子);棉铃; 杠铃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 同本义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说文》
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礼记·礼运》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列子·黄帝》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人王(人中之王);人满(人多);人寰(人世);人欲(人的嗜欲);人人言(人的评论);人色(人的正常面色);人头号令(用人头示众以示儆戒);人淘里(人群里)
(4) 某人;某种人;某些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智伯说,又令人请地于 魏。——《韩诽 子·十过》
(5) 又如:人兵(兵马);猎人;主持人;盲人;工人;介绍人;行人;证人;法人;报人;强人;恩人
(6) 人材;杰出人物 。如:人材(有才学、品貌好的人);人英(俊杰,英杰);人龙(比喻人中俊杰)
(7) 指人手,干事的人 。如:人役(仆役;奴婢;差役,差人);人奴(家奴;奴仆);人匠(工匠;匠人)
(8) 别人,他人
与人罕言语。——明· 魏禧《大铁椎传》
(9) 又如:人去不中留(本人坚决要离去,他人要留是留不住的);人皆下之(人家都瞧不起他);人物(别人的东西);人我(他人与我);人言(别人的评议)
(10) 民,百姓
吴广素爱人。——《史记·陈涉世家》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11) 又如:人帐(常人);人佚(民佚);人黎(平民,百姓);人听(即民听,指老百姓的视听);人上(众人之上);人宗(众人的楷模);人等(众人,许多人)
(12) 智人 。如:北京人;蓝田人;弗洛里斯巴德人
(13) 指成年人
以一人生三计之。——清· 洪亮吉《治平篇》
(14) 又如:人种(能传种接代的男人)
(15) 人事,泛指人生所接触到的一切社会现象 。如:人遐世远(人情世事久远);人非物换(人和东西都不同于过去的了);人心浇薄(人情淡漠);人功(人事,指人情事故);人故(人事,人之所为);人术(谓处置人事的谋略);人瑞(人事方面的吉祥征兆);人籍(载有人事内容的典籍);人验(指可资验证的人事)
(16) 尘世;人世 。如:人家(人间);人我相(佛教指没有真正解脱时的状况);人曹官(人间的官员);人道(佛教六道之一。犹人界);人代(人世);人宇(人间);人封(人间;尘世);人境(尘世)
(17) 人的身体 。如:我今天人不舒服;他人在心不在
(18) 指人情事理 。如:人功道理(人情事理);人意儿(人情)
(19) 男女性交 。如:人道惧绝(丧失了性交能力);人道(指男女交合);人事(男女间情欲之事)
(20) 伴侣
上与神明为友,下与造化为人。——《淮南子》
(21) 果仁。后作“仁”
核者,人也。古曰核,今曰人。——《尔雅·释木》郝懿行义疏
(22) 通“仁”。仁爱
谓之好人。——《管子·侈靡》
术礼义而情爱人。——《荀子·修身》
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责己则以义。——《吕氏春秋·举难》
代词
(1) 每人 一定人群中的每一个
人皆贺之。——《淮南子·人间训》
(2) 又如:人人(每个人;所有的人);人不可貌相
形容词
人为,人造成的 。如:人厄(人为的困苦、灾难);人火(因人为过失造成的火灾);人均(人为的乐声);人患,人妖(人为的灾祸)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ngin2 [沙头角腔] gnin2 [客英字典] ngin2 [海陆丰腔] ngin2 [客语拼音字汇] ngin1 ngin2 [东莞腔] ngin2 [宝安腔] ngin2 [台湾四县腔] ngin2 [陆丰腔] gnin3
◎ 潮州话:nang5 (nâng) ring5 (jîng)[揭阳]rên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仁 | 如鄰 | 日 | 眞A | 平聲 | 眞 | 開口三等 | 眞A | 臻 | njin/r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