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联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连襟。
元 施惠 《幽闺记·洛珠双合》:“今日相逢,三生有缘,文兄武弟襟联。 乔公 二女正芳年, 孙策 、 周瑜 德并贤。”
引证解释
⒈ 连襟。 元施惠《幽闺记·洛珠双合》:“今日相逢,三生有缘,文兄武弟襟联。
引乔公二女正芳年, 孙策、周瑜德并贤。”
襟联的网络释义
襟联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衣,禁声。本义:古代指衣的交领)
(2) 同本义。后指衣的前幅。
泣下沾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3) 又如:襟袂(襟袖。衣襟和衣袖);襟带(衣襟和腰带);襟卫(襟带周卫);襟子(衣襟);襟儿(衣襟)
(4) 连襟的省称。本人与妻子的兄弟或姐妹的夫婿间的关系或两婿相称 。如:襟兄(对妻姊之夫的称呼);襟联(连襟)
(5) 胸怀 。如:襟曲(心曲);襟素(怀抱,心胸);襟友(至友,心心相通的好友);襟鬲(胸襟)
(6) 前面 。如:襟背(前后)
(7) 古衣襟左右相交,因用以比喻地势的交会扼要 。如:襟要(比喻险要的地方);襟抱(喻指水流交会处);襟屏(像衣襟一样屏蔽于前。比喻地势重要);襟会(交会连接)
动词
(1) 屏障于前
襟三江而带五湖。——唐· 王勃《滕王阁序》
(2) 裹杂;混合
将零头的三百八十匹,又选自己营中老疲病马五百余匹,襟在里头。叫几个军士赶着。——清· 素庵主人《睢阳忠毅录》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m1 [东莞腔] kim1 pan3 [海陆丰腔] kim1 [宝安腔] kim1 [梅县腔] kim1 [陆丰腔] kim1 [客英字典] kim1 [客语拼音字汇] kim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金 | 居吟 | 見 | 侵B | 平聲 | 侵 | 開口三等 | 深 | 侵B | kĭĕm | kim/kym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耳,从丝。战国文字,中间是耳,两边是丝相联。本义:连结)
(2) 同本义
聯,连也。从耳,耳连于颊也。从糸,糸连不绝也。会意。——《说文》。段注:“ 周人用联字, 汉人用连字,古今字也。”
三曰官联,以会官治。——《周礼·天官·大宰》。司农注:“连事通职,相佐助也。”
聯,聯绵不绝也。——《声类》。按,凡联续、联合、牵联、结联字,经传皆以连为之。
联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3) 又如:联垂(一种发式。周围头发梳成许多根细辫子);联襟(即连襟。姊妹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联缀(连系,联集在一块);联珠(连串的珍珠);联华(花开并蒂);联裾(联袂)
(4) 联合;联系
臣恐羌复结联他种,宜未及然为之备。——《汉书·赵充国传》
三曰联兄弟。——《周礼·大司徒》。注:“犹合也。”
联名请益王即位。—— 清· 吴研人《痛史》
(5) 又如:联衔(联合签具职衔名位);联拳(群聚的样子);联屯(联合屯兵);联事(联合处理事务);联步(同行);联带(谓互相挈带或联系);联姻,联婚(结亲);联吏(同僚);联曹(同在一署任职);联职(同事);联大(联合国组织的大会。简称联大);联合战线(协力合作。如:甲国与乙国因利害关系相同,团结一致对抗第三者,以求贯彻某种目的。也称统一战线);联教组织(“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简称,又称教科文组织);联营公司(与其他公司发生经营关系的公司,其关系或为隶属,或为共同管理,或为同受控制)
(6) 缝
穿了一件新联的洁白湖绸道袍。——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7) 又如:一件新联的道袍
名词
对联 。如:春联;门联;贺联;挽联;联牌(刻有对联的木牌)
量词
对;双 。如:联单,联票(一式数纸相联的单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