袴襦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后汉书·廉范传》:“迁 蜀郡 太守……百姓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后遂以“袴襦”指地方官吏的善政。
唐 黄滔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初,僕射 太原公 ,以 子房 之帷幄布 泉 城,以 叔度 之袴襦纊 泉 民,而谓 竺 乾 之道与 尼聃 鼎。” 宋 苏轼 《庆源宣义王丈求红带》诗:“今年蚕市数州禁,中有遗民怀袴襦。” 清 赵翼 《偕孙渊如汪春田两观察游牛首山》诗:“岂有袴襦留 叔度 ,空传尸祝到 庚桑 。”
衣裤。
宋 陆游 《贫甚戏作绝句》:“数种袴襦秋未赎,羡他邻巷捣衣声。” 宋 洪迈 《夷坚甲志·叶若谷》:“方初见时,著粉青衫,水红袴襦,既久未尝易衣,然常如新。”
引证解释
《后汉书·廉范传》:“迁蜀郡太守……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 ,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后遂以“袴襦”指地方官吏的善政。
唐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初,僕射太原公 ,以子房之帷幄布泉城,以叔度之袴襦纊泉民,而谓竺乾之道与尼聃鼎。” 宋苏轼《庆源宣义王丈求红带》诗:“今年蚕市数州禁,中有遗民怀袴襦。” 清赵翼《偕孙渊如汪春田两观察游牛首山》诗:“岂有袴襦留叔度 ,空传尸祝到庚桑 。”
衣裤。
宋陆游《贫甚戏作绝句》:“数种袴襦秋未赎,羡他邻巷捣衣声。” 宋洪迈《夷坚甲志·叶若谷》:“方初见时,著粉青衫,水红袴襦,既久未尝易衣,然常如新。”
袴襦的网络释义
袴襦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裤的异体字) 成人满裆裤及小儿开裆裤的通称
溪边布谷儿,劝我脱布袴。——宋· 苏轼《五禽》
(2) 又如:袴褶(骑兵的战服);袴靴(指军服);袴口(裤口。裤管的边缘;裤管);袴子(裤子。穿在腰部以下的衣服,有裤腰、裤裆和两条裤腿)
(3) 通“胯”(
)。臀下两大腿之间出我袴下。——《史记·淮阳侯列传》
(4) 又如:袴下之辱(有才能的人未显达时受的耻辱)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ka1 [客英字典] fut5 ku5 [海陆丰腔] fu5 ku5 [宝安腔] fu5 [台湾四县腔] fu5 ku5 [梅县腔] f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絝 | 苦故 | 溪 | 模 | 去聲 | 遇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khoh/quh | kʰ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衣,需声。本义:短衣;短袄。襦有单、复。单襦近乎衫,复襦则近袄)
(2) 同本义
襦,短衣也。——《说文》
袍襦表里曲领群。——《急就篇》。
衣不帛襦袴。——《礼记·内则》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乐府诗集·陌上桑》
(3) 又如:短襦;襦袄(指不能遮蔽到膝盖下的棉袄。即短袄);襦衣(短衣;短袄;亦泛指衣服);襦带(衬里小袄的带子);襦袖(襦袄袖子);襦裤(短衣与裤。亦泛指衣服);襦帼(妇女的襦袄和首饰);襦领(衬里短衣的领子)
(4) 围嘴、涎巾
腻剃新胎发,香绷小绣襦。——白居易《阿崔》
(5) 细密的罗网
蜡则作罗襦。——《周礼》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2 si1 [客英字典] ji2 [海陆丰腔] ri2 si1 [梅县腔] j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儒 | 人朱 | 日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njyo/ru | nʑĭ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