袴褶
词语释义
1.服装名。上穿褶,下着裤,外不加裘裳,故称。名起于汉末,始为骑服。盛行于南北朝,亦用作常服﹑朝服。唐末渐废。
词语解释
服装名。上穿褶,下着裤,外不加裘裳,故称。名起於 汉 末,始为骑服。盛行於 南北朝 ,亦用作常服、朝服。
唐 末渐废。《三国志·吴志·吕范传》“迁都督”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范 出,更释褠,著袴褶,执鞭,诣閤下启事,自称领都督。”《晋书·杨济传》:“ 济 有才艺,尝从 武帝 校猎 北芒 下,与侍中 王济 俱著布袴褶,骑马执角弓在輦前。” 宋 陆游 《闻虏乱有感》诗:“儒冠忽忽垂五十,急装何由穿袴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记观杜氏书画》:“画中有伟丈夫,设皋比亭中,亭下壮士林立,挟弓矢,衣袴褶,顾盼自雄。”参阅 王国维 《观堂集林·胡服考》、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六章第一节。
引证解释
服装名。上穿褶,下着裤,外不加裘裳,故称。名起於汉末,始为骑服。盛行於南北朝 ,亦用作常服、朝服。
唐末渐废。《三国志·吴志·吕范传》“迁都督” 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 范出,更释褠,著袴褶,执鞭,诣閤下启事,自称领都督。”《晋书·杨济传》:“ 济有才艺,尝从武帝校猎北芒下,与侍中王济俱著布袴褶,骑马执角弓在輦前。” 宋陆游《闻虏乱有感》诗:“儒冠忽忽垂五十,急装何由穿袴褶。”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二·记观杜氏书画》:“画中有伟丈夫,设皋比亭中,亭下壮士林立,挟弓矢,衣袴褶,顾盼自雄。”参阅王国维《观堂集林·胡服考》、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六章第一节。
袴褶的网络释义
袴褶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裤的异体字) 成人满裆裤及小儿开裆裤的通称
溪边布谷儿,劝我脱布袴。——宋· 苏轼《五禽》
(2) 又如:袴褶(骑兵的战服);袴靴(指军服);袴口(裤口。裤管的边缘;裤管);袴子(裤子。穿在腰部以下的衣服,有裤腰、裤裆和两条裤腿)
(3) 通“胯”(
)。臀下两大腿之间出我袴下。——《史记·淮阳侯列传》
(4) 又如:袴下之辱(有才能的人未显达时受的耻辱)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ka1 [客英字典] fut5 ku5 [海陆丰腔] fu5 ku5 [宝安腔] fu5 [台湾四县腔] fu5 ku5 [梅县腔] f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絝 | 苦故 | 溪 | 模 | 去聲 | 遇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khoh/quh | kʰ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衣,习(
)声。本义:衣服折叠而形成的印痕)(2) 同本义
休将包袱做枕头,…我只怕干时节熨不开褶皱。——《西厢记》
卷底衣褶中。——清·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百褶裙;褶纹(纹痕);褶祬(衣服上的折皱);褶褶(皱叠的样子);褶绉(衣服上的皱纹);褶叠(折叠)
(4) 脸上的皱纹 。如:褶皱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tiap8 sip8 [客英字典] tiap8 sip8 [海陆丰腔] tiap8 sip8 [宝安腔] tiap8 | sip8 zap7 [梅县腔] tiap8 [东莞腔] zap7 [客语拼音字汇] med6 zab5 zab5
◎ 潮州话:zi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十 | 是執 | 常 | 緝A | 入聲 | 緝 | 開口三等 | 侵A | 深 | zjip | ʑĭĕ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