衿耆

jīn qí [ jin qi]
注音 ㄐ一ㄣ ㄑ一ˊ

词语释义

1.儒生中的耆老。

词语解释

  1. 儒生中的耆老。

    清 林则徐 《札发编查保甲告示条款转发衿耆查照办理》:“兹本大臣明定章程,悉由地方官敦请邑中公正绅士为之总理,再由绅士公举各乡公正衿耆分理本乡事宜。”《廿载繁华梦》第二十回:“先由乡内衿耆,在码头一揖迎接,也一齐到了祖祠。”

引证解释

⒈ 儒生中的耆老。

清林则徐《札发编查保甲告示条款转发衿耆查照办理》:“兹本大臣明定章程,悉由地方官敦请邑中公正绅士为之总理,再由绅士公举各乡公正衿耆分理本乡事宜。”
《廿载繁华梦》第二十回:“先由乡内衿耆,在码头一揖迎接,也一齐到了祖祠。”

衿耆的网络释义

衿耆

  • 衿耆,汉语词语,读音是jīn qí,指儒生中的耆老。
  • 汉字详情

    jīn [jin]
    部首: 525
    笔画: 9
    五笔: PUW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LOIN
    四角: 38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衣,今声。本义:古代衣服的交领)

    (2) 同本义

    泣下沾衿。——《汉书·李广苏建传》

    落衿袖间。——《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青衿(青领);衿喉(衣领和咽喉。比喻险要之地);衿褵(衿襘。施衿结褵。古代女子出嫁时,由母亲将佩巾系上女儿领衿的一种礼节)

    (4) 衣下两旁掩裳际处 。如:衿带(衣带。比喻形势险要之地);衿肘(衣襟与袖子);衿袖(衿与袖相连,用以比喻亲密的友谊)

    (5) 胸怀 。如:衿曲(心怀,衷曲);衿抱(怀抱);衿契(情意相投的朋友)

    (6) 专指古代读书人穿的衣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郑风》。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7) 秀才

    合城绅衿都来吊唁。——《儒林外史》

    动词

    (1) 结上带子,以带束衣

    皆衿甲面缚。——《左传》

    (2) 又如:衿甲(穿着盔甲)

    英文翻译

    collar or lapel of garment

    方言集汇

    ◎ 粤语:gam1 kam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m1 gim 1 [宝安腔] kim1 gim1 [台湾四县腔] kim1 gim 1 [客英字典] kim1 [客语拼音字汇] gim1 [梅县腔] kim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一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居吟侵B平聲開口三等侵Bkĭĕmkim/kym
    qí,shì [qi,shi]
    部首: 418
    笔画: 10
    五笔: FTXJ
    姓名学:
    仓颉: JPA
    四角: 4460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说文》:“从老省,旨声。”形旁本是“老”,为了文字结构匀称,省略了一部分。本义:老)

    (2) 古称六十岁曰耆。亦泛指寿考

    耆,老也。——《说文》

    六十曰耆。——《礼记·曲礼》

    耆老皆朝于庠。——《礼记·王制》

    耆耋好礼。——《礼记·射仪》

    俾尔耆而艾。——《诗·鲁颂·閟宫》

    (3) 又如:耆艾(老人的通称);耆叟(老叟);耆寿耇老(长寿老人);耆耇(老年人。耆为六十岁、耇为九十岁)

    (4) 强横的

    耆,强也。——《广雅》

    不懦不耆。——《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注:“彊也。”

    (5) 又如:耆帅(强横拔扈,作乱造反的将帅)

    名词

    师长,长者 。如:耆硕(年高有德的人);耆民(年高有德之民);耆英(年高硕德者);耆彦(年高望重的人)

    shì

    动词

    通“嗜”( shì)。爱好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耆欲不同。——《周礼·秋官·大行人》

    鸱鸮耆鼠。——《老子·齐物论》

    英文翻译

    man of sixty; aged, old

    方言集汇

    ◎ 粤语:kei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5 ki2 [客英字典] ki2 [台湾四县腔] sii5 ki2 [梅县腔] ki2 [客语拼音字汇] ki2 [宝安腔] ki2
    ◎ 潮州话:k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六脂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渠脂脂A開平聲開口三等脂Agjii/gigʰ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