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新政俟才,宜速铨补,俟东方化洽,当衮衣西归。”
成语用法
衮衣西归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衮衣以归”。
引相传周公东征, 周大夫为作《九罭》之诗,其辞曰:“九罭之鱼鱒魴,我覯之子,衮衣绣裳。”
又曰:“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无使我心悲兮。”
《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卿未照朕心,殊乖素望。新政俟才,宜速銓补,俟东方化洽,当衮衣西归。”
唐刘禹锡《贺门下裴相公启》:“绣斧既定,衮衣以归。”
衮衣西归的网络释义
衮衣西归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衮为衮的俗字。形声。从衣,公声。本义:画龙于衣。也指古代帝王或三公(古代最高的官)穿的礼服)
(2) 同本义
(3) 中国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的礼服
衮,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常。幅一龙,蟠阿上乡(向)。——《说文》
王之吉服,享先王则衮冕。——《周礼·司服》。司农注:“衮衣,卷龙衣也。”
我觏之子,衮衣绣裳。——《诗·豳风·九罭》
(4) (罭(
)九罭:捕捉小鱼的细网)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后汉书·孔僖传》
(5) (此处引申为登朝入仕)。又如:衮袍(天子的礼服);衮龙裘(绣有飞龙图案的裘皮礼服);衮衣(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绘有卷龙的礼服;借指帝王或上公);衮冕(衮衣和冕。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服和礼冠)
(6) 古代上公穿的礼服,绣有龙纹。龙首向下,与天子礼服有别。后世称三公为衮
服衮而朝。——《后汉书·张衡传》
(7) 指天子
弘纲既整,衮阙以补。——汉· 蔡邕《胡公碑》
(8) 又如:衮职(指君主的职位);衮阙(喻君主的过失)
(9) 指三公
七在卿校,殊位特进;五登衮职,弭难入宁。——《后汉书·僖賜传》
(10) (弭:止息;入,安定。)
(11) 又如:衮命(三公的职位);衮司(指三公的职位);衮华(借指三公的职位);衮职(古代指三公的职位;亦借指三公)
动词
(1) 赐以衮衣 。谓褒嘉。如:衮斧(衮钺。谓褒贬。古代赐衮衣以示嘉奖,给斧钺以示惩罚)
(2) 卷曲 。如:衮叠(卷曲折叠)
(3) 后多作“滚”。滚;滚动
大孩儿闹攘攘,小孩儿衮球嬉嬉。——宋·佚名《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un3 [客英字典] gwun3 [海陆丰腔] gu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yī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衣”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2) 同本义 衣,所以蔽体者也。上曰衣,下曰裳。——《说文》 一戎衣。——《书·武城》。传:“服也。” 薄澣我衣。——《诗·周南·葛覃》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 绿衣黄裳。——《诗·邶风·绿衣》 荀九家乾为衣。——《易·说卦》 夜披衣坐。——唐· 李朝威《柳毅传》 披紫衣。 (3) 又如:衣祛(衣袖);衣袖(衣服的袖子);衣裤(上衣与裤子) (4) 服装的通称。合上衣下裳而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秦风·无衣》 无衣无褐。——《诗·邶风·七月》 易衣而出,并日而食。——《礼记》 (5) 又如:衣衿(秀才穿的衣服;亦指秀才的功名);衣不解带(指和衣而睡);衣不周身(衣不蔽体);衣巾寄学(以士子的身份就学);衣袄(军服);衣饭(借指谋生的职业、技能) (6) 器物的外罩 。如:衣甲(铠甲);衣车(前后有遮蔽的车子);弓衣;剑衣;衣袍(古代指覆盖在棺材外面的布罩) (7) 指胞衣 。如:衣胞符药(用胎盘做成的药物);衣包(胞衣,胎盘和胎膜) (8) 涂层 。如:糖衣;防护衣 (9) 膜,薄软柔韧的片、张或层 。如:花生衣 (10) 另见 yì动词 (1) 穿衣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孟子·滕文公上》 许子衣褐。 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韩非子·五蠹》 (2) 又如:衣紫腰金(身穿紫衣,腰系金带。喻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衣帛(穿丝制的衣裳);衣冠(穿衣戴帽) (3) 遮盖;包扎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易·系辞下》 裂裳衣疮。——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4) 又如:衣被海内(给全国都带来好处);衣饰(掩饰);衣覆(覆盖) (5) 依靠。后作“依” (6) 另见 英文翻译clothes, clothing; cover, skin
方言集汇◎ 粤语:ji1 ji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ji1 [宝安腔] ji1 [台湾四县腔] ji1 [陆丰腔] ji1 [海陆丰腔] ri1 [东莞腔] ji1 [客语拼音字汇] yi1 yi4 [客英字典] ji1 [梅县腔] j1 j5 ◎ 潮州话:i1 i3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八微
详细解释动词 (1) (象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2) 同本义 西,鸟在巢上,象形。——《说文》 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敦煌曲子词集》 (3) 又如:西迟(游息,流连。同栖迟) (4) 往西走;向西去 西通巴蜀。——《三国志·诸葛亮传》 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长歌行》 从小丘西行……——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 又如:西上(向西去);西驾(皇帝的车驾西行);西夕(太阳西下而天黑) 名词 (1) 方位词。日落的方向,西方 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说文》 王用享于西山。——《易·随》 宅西。——《书·尧典》 以白琥礼西方。——《周礼·大宗伯》 赵王因起兵南戍 韩梁之西边。——《战国策·赵策一》 故有东宫、有西宫、有南宫、有北宫,异居而同财,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仪礼·丧服》 (2) 又如:西班(武官。唐凡朝会,武官班于西);各奔西东(各奔前程);西帮(经营钱庄业的山西人);西都(古指洛阳);西裔(西部边远地区);西牛贺洲(佛经中四大部洲之一,在西方) (3) 古称西边的邻国 越山千万云门绝,西僧貌古还名月。—— 唐· 皎然《寄题云门寺梵月无侧房》 (4) 又如:西僧(西蕃僧人);西人(宋时指西夏人) (5) 现代我国称欧美为“西洋”或“泰西”,简称“西” 初中西不睦,地方官出示,禁止华人受雇外洋,供其服役。—— 清· 夏燮《粤民义师记》 (6) 又如:西珠(西洋商人贩运到中国来的珍珠);西番柿子(番茄) (7) 西天的简称。佛经中指佛祖所在之处为极乐世界,也叫“西天” 。如:西土(指佛教发源地印度。印度古称天竺,因在中国之西,故称);西方净土(佛教语。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 (8) 复姓。如:西乞;西王;西宫;西郭 英文翻译west(ern); westward, occident
方言集汇◎ 粤语:sai1
◎ 客家话:[宝安腔] si1 [台湾四县腔] si1 [客英字典] si1 [海陆丰腔] si1 [陆丰腔] si1 [沙头角腔] si1 [东莞腔] si1 [梅县腔] si1 [客语拼音字汇] xi1 ◎ 潮州话:sai1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十二齊
详细解释动词 (1) (会意。从止,从婦省。本义:女子出嫁) (2) 同本义 归,女嫁也。——《说文》 帝乙归妹。——《易·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之子:这个女子) 女有归。——《礼记·礼运》 妇人谓嫁曰归。——《公羊传·隐公二年》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杜甫《新婚别》 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3) 又如:归适(出嫁);归女(嫁女);归妹(嫁妹)。又指出嫁女儿返回娘家 害瀚害否,归宁父母。——《诗·周南·葛覃》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大归曰来归。——《公羊传》 (4) 又如:归安(旧时谓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归宗(出嫁女子回归娘家)。又特指女子被婆家休弃回家 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 (5) 返回,回来 归,返也。——《广雅》 明公归自王。——西周金文《矢( )令彝》分兵断其归津。——《资治通鉴》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乐府诗集·木兰诗》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史记·高祖本纪》 主人忘归客不发。——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6) 又如:归槽(回家);归升(回归天界);归朝(回朝);归本(返回农耕);归沐(回家洗沐) (7) 归还 久假而不归。——《孟子·尽心上》 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8) 又如:归事(交还政权);归元(归还人头);归俗(还俗);归业(回复原来的正业) (9) 辞官回家 开荒田野际,守拙归园田。——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10) 又如:归耕(辞官归里);归老(辞官返回故里养老);归休(辞官退休);归卧(归林。辞官还乡);归道(辞谢师职) (11) 死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清· 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归道山(死亡);归阴(死);归土(埋死人于土中);归休(死去);归神(归天。旧指离开人世,回归神位) (13) 投案自首 。如:归诚(归服投诚);归首(归降,自首投案);归命(归顺,顺从);归奉王朔(归顺朝廷) (14) 合并;归依;归属;归到一处 微斯人,吾谁与归?——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樊将军以贫困来归 丹,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战国策·燕策》 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清· 黄宗羲《原君》 (15) 又如:归注(汇合) (16) 趋向;归向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资治通鉴》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17) 又如:归止(归着,归宿);归一(一样);归市(涌向集市);殊途同归 (18) 用在重叠动词间,表示不相干或无结果。如:玩笑归玩笑,事情可得认真去办 (19) 结算 到晚,牛浦回家,问着他,总归不出一个清账。——《儒林外史》 (20) 通“馈”( )。饷,赠送归公乘马,祭服五称。——《左传·闵公二年》 (21) 又如:归衣(赠送衣服) 名词 珠算中称一位除数的除法 。如:九归 形容词 羞惭 面目犂黑,状有归色。——《战国策·秦策》 英文翻译return; return to, revert to
方言集汇◎ 粤语:gwai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kwui1 宋本广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