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补偏救弊
(1) 弥补偏差,救治弊病。偏:偏差,不正确;弊:毛病,害处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宋 魏翁《鹤山文集》:“臣愿陛下以臣前所陈未喻六条行之,以明白洞达为目前补偏救弊之策。”
成语辨析
偏;不能写作“遍”。
成语用法
补偏救弊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用于书面语中。
引证解释
⒈ 补正偏差,挽救弊病。
引元揭傒斯《上李秦公书》:“至于国家内外之体,补偏救弊之术,亦尝求其説而熟虑之矣!”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説话。”
廖仲恺《消费合作社概论》:“因经济发达而育成资本的贵族,故兼有工团之制,以相对抗,皆图有以补偏救弊。”
补偏救弊的国语词典
矫正偏差疏漏,补救弊害缺点。
补偏救弊的网络释义
补偏救弊
补偏救弊的翻译
补偏救弊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衣,甫声。本义:补衣服)
(2) 同本义
补,完衣也。——《说文》
田赞衣补衣。——《吕氏春秋·顺说》
补褐防寒岁。——唐· 白居易《村居卧病》
(3) 又如:补衣;补袜;补衬(打补丁,衬里子);补衣(打过补丁的衣服)
(4) 修补;整修破旧的东西
牵萝补茅屋。——唐· 杜甫《佳人》
(5) 又如:修桥补路;补天济世(修补天道,救济世人);补天(传说古代之时,苍天西北角有破缺之处,于是女娲氏炼石以补苍天,使无缺损;比喻挽回时运)
(6) 补充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战国策·赵策》
(7) 又如:填补(补足空缺或缺欠);弥补(把不足的部分填足)
(8) 弥补
维仲山甫补之。——《诗·大雅·烝民》
必能裨补阙漏。——诸葛亮《出师表》
稀豁之处,锄而补之。——《齐民要术·种谷》
(9) 又如:补刖(弥补被刖的脚跟。比喻矫正缺失,使归真返朴);补拙(弥补愚钝);补苴(弥补缺漏)
(10) 济助
收孤寡,补贫穷。——《荀子·王制》
(11) 又如:补益(裨补助益);补报(增补);补裨(增益补阙)
(12) 补养;滋补
静然可以补病。——《庄子·外物》
(13) 又如:补理(滋补调理);补导(采补和导引。道家的养生术)
(14) 官有缺位,选员补充 。如:补外(京官调外地就职);补官(补授官职)
名词
(1) 补子 。如:补服;补褂朝珠(补褂清朝官员的正式朝服,青色外褂;上绣方形图案,文官绣鸟,武官绣兽。朝珠,每圈108 颗,文官五品以上才准用)
(2) 补品,促进身体健康的营养品 。如:大补
(3) 春秋时地名 。在今河南省汜水县境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人,扁声。本义:不正,倾斜)
(2) 同本义
偏,颇也。——《说文》
无偏无颇。——《书·洪范》
势有偏侧。——南朝宋· 谢灵运《山居赋》
(3) 又如:偏岸(斜岸);偏偏倒倒(东倒西歪。形容站不稳);偏侧(犹倾侧;偏斜);偏倒(倾斜)
(4) 边远
心远地自偏。——晋· 陶渊明《饮酒》
(5) 又如:偏邦(远离中原地区的边远小国);偏伯(边远地方的长官);偏海(边远的滨海地区);偏泽(边远之地);偏州(僻远之州);偏陬(僻远之地)
(6) 片面,侧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
(7) 又如:偏为(偏向;偏袒);偏任(片面信任);偏行(片面实行);偏定(片面论定);偏解(片面的见解);偏辞(片面之词);偏裨(偏将与裨将)
(8) 独,特 。如:偏委(特殊照顾);偏惠(特殊的利益);偏嗜(特殊的爱好)
(9) 偏私;不公正;不公平
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墨子·兼爱下》
通则骄而偏。——《荀子·不苟》
(10) 又如:偏佞(偏私奸巧);偏指(偏私的意愿);偏徇(偏私曲从);偏护(偏私的袒护);偏执(固执);偏介(孤高偏执);偏吝(偏执鄙吝);偏令(偏颇的政令);偏曲(偏颇隐晦);偏政(偏颇的政教);偏恣(偏颇任性);偏说(偏颇、片面的言论);偏质(偏颇之性);偏论(偏颇的议论)
(11) 假借为“遍”。普遍
则不可偏观也。——《墨子·小取》
(12) 通“扁”。扁舟,小船
乘偏舟于五湖。——《后汉书·隗嚣传》
(13) 通“翩”。疾飞,飘扬
名词
(1) 旁;一方 。如:偏王(占据一地而称王);偏帅(一方守将);偏霸(偏据一方而称王);偏亡(缺少某一方面);偏至(在某一方面达到最高成就);偏长(一方面的特长);偏修(修道的旁门);偏室(正屋旁的房子);偏出(庶出;妾所生的子女)
(2) 部属
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3) 配偶的一方
但以偏亲垂老,生计屡空,聊复靦颜以居,未能投劾而去。——宋· 秦观《谢馆职启》
(4) 又如:偏栖(独居)
(5) 偏差;错误 。如:纠偏
动词
(1) 倾侧
太阳已偏到西边去。——老舍《四世同堂》
(2) 偏袒 。如:偏枯(偏袒;偏于一方);偏怙(偏心;偏向);偏毗(偏袒;辅助);偏枯曲庇(偏袒庇护);偏为(偏向;偏袒)
(3) 坚持,强求 。如:不该她去,她偏要去
(4) 用于客套语。表示先用过或已用过茶饭 。如:偏背(客气话。已吃过饭了)
副词
(1) 表示程度。很;最;特别 。如:偏吃(吃得特别好);偏肥(特别鄙薄);偏宜(特别合适);偏视(特别看重);偏恶(特别的厌恶);偏精(特别精通);偏怜(特别宠爱);偏宝(特别珍爱);偏昵(特别亲近)
(2) 表示出乎意料或与意愿相反 。如:偏陪(“不能奉陪”的谦称,失陪)
(3) 表示时间,相当于“正的”、“恰巧”
正是扬帆时,偏逢江上客。——唐· 皇甫冉《曾东游以诗寄之》
(4) 表示时间,相当于“只”、“单单” 。如:偏制(独自控制);偏得(独得);偏栖(独居);偏醒(独醒)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pian1 [宝安腔] pen1 [梅县腔] pien1 [东莞腔] pen1 [客英字典] pien1 [陆丰腔] pian3 pian1 [沙头角腔] pien1 [台湾四县腔] pien1 [海陆丰腔] pie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篇 | 芳連 | 滂 | 仙A開 | 平聲 | 先 | 開口三等 | 山 | 仙A | pʰĭɛn | phjen/phie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攴(
),轻轻敲击,求声。本义:止;禁止;阻止)(2) 同本义
救,止也。——《说文》
救,犹禁也。以礼防禁人之过者也。——《周礼·司救》注
使之相救。——《周礼·大司徒》。注:“救,救凶灾也。”
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孟子·离娄下》
(3) 又如:救止(阻止;纠正);救祸(消除祸乱);救灭(扑灭);救熄(亦作“救息”。扑灭);救扑(扑灭)
(4) 援救别人
救,助也。——《广雅》
扶服救之。——《礼记·檀弓》
匍匐救之。——《孔子闲居》
民困而不知救。——明· 刘基《卖柑者言》
设法筹救。——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救我圣主。
足下欲救。
(5) 又如:解救(使脱离危险或困难);救穷(救济穷困);救度(救拔并使脱离苦难,多指神仙超度之事);救落(救助;说情;救护)
(6) 治疗
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吕氏春秋·劝学》
(7) 又如:急救(紧急救治);救药(医疗救治。也用来比喻挽救、补救);救病(治病);救疾(救治病人;治病);救疗(救治;医治)
(8) 纠正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礼记》
(9) 又如:救正(纠正);救弊(匡除纠正弊害);救奢(纠正奢靡);救过(纠正过失)
(10) 求助于人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请救于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奉命求救。——《资治通鉴》
百千求救声。——《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11) “捄”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giu4 [东莞腔] giu5 [客英字典] giu5 [海陆丰腔] giu5 [梅县腔] giu5 [陆丰腔] giu5 [台湾四县腔] giu5 [沙头角腔] kieu5 [宝安腔] gi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救 | 居祐 | 見 | 尤 | 去聲 | 宥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kĭəu | kiuh/kiow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字本作“獘”,从犬,敝声。从犬,表示被狗扑倒或遭狗咬而倒下。讹变为“弊”。本义:仆,向前倒下)
(2) 同“毙”。仆;向前倒下
獘,?顿仆也。——《说文》
射之獘一人。——《礼记·檀弓》
质明,弊旗,诛后至者。——《周礼·大司马》
(3) 倒毙;死亡。同“毙”
以弊于鄢。——《国语·楚语》
(4) 又如:弊仆(倒毙)
(5) 通“蔽”。遮盖,遮挡
八曰官计以弊邦治。——《周礼·大宰》
凡庶民之狱讼以邦成弊之。——《周礼·司寇》
见知不悖于前,赏罚不弊于后。——《韩非子·难一》
(6) 判决,决定
弊御于诸侯。——《史记·范蔡传》。索隐:“断也。”
(7) 又如:弊狱(判罪);弊谋(决策)
名词
(1) 弊病,弊害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皆指目(指责)朝政之弊。——《旧唐书·黄巢传》
(2) 又如:弊孔(产生弊害的漏洞);弊象(弊病的迹象);弊绝风清(形容社会风气特别好,贪污舞弊等坏事完全灭绝)
(3) 欺诈的行为 。如:作弊;营私舞弊;弊幸(舞弊,侥幸;阴谋)
形容词
(1) 坏,低劣
变更天下之弊法。——宋·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2) 又如:弊事(恶事);弊人(卑鄙的人)
(3) 衰落,疲惫
今三分天下,益州疲弊。—— 诸葛亮《出师表》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汉· 贾谊《过秦论》
(4) 又如:弊世(衰世);弊民(疲惫之民)
(5) 通“敝”。破旧,破损
及期而往,告之曰:帝许我罚有罪矣,弊于韩。——《左传·僖公十年》
岁时更续共其弊车。——《周礼·巾车》
舌弊口,犹将无益也。——《荀子·正论》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宋· 苏轼《教战守》
(6) 又如:弊席(破旧的草席);弊帚千金(家有破旧的扫帚,犹自以价值千金。比喻各人珍惜自己的器物,或比喻人无自知之明)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i5 [海陆丰腔] bi5 [梅县腔] bi5 [东莞腔] bi5 [客语拼音字汇] bi4 [台湾四县腔] bi5 [宝安腔] bi5
◎ 潮州话:bi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獘 | 毗祭 | 並 | 祭A開 | 去聲 | 霽 | 開口三等 | 祭A | 蟹 | bjed/biey | bʰĭɛ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