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习热

bǔ xí rè [bu xi re]

词语释义

近二十年以来,中国的补习教育已成为非常庞大的产业,它与正规教育体系相伴而生,被称为正规教育的“影子”体系。

汉字详情

[bu]
部首: 525
笔画: 7
五笔: PUHY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LY
四角: 332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衣,甫声。本义:补衣服)

(2) 同本义

补,完衣也。——《说文》

田赞衣补衣。——《吕氏春秋·顺说》

补褐防寒岁。——唐· 白居易《村居卧病》

(3) 又如:补衣;补袜;补衬(打补丁,衬里子);补衣(打过补丁的衣服)

(4) 修补;整修破旧的东西

牵萝补茅屋。——唐· 杜甫《佳人》

(5) 又如:修桥补路;补天济世(修补天道,救济世人);补天(传说古代之时,苍天西北角有破缺之处,于是女娲氏炼石以补苍天,使无缺损;比喻挽回时运)

(6) 补充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战国策·赵策》

(7) 又如:填补(补足空缺或缺欠);弥补(把不足的部分填足)

(8) 弥补

维仲山甫补之。——《诗·大雅·烝民》

必能裨补阙漏。——诸葛亮《出师表》

稀豁之处,锄而补之。——《齐民要术·种谷》

(9) 又如:补刖(弥补被刖的脚跟。比喻矫正缺失,使归真返朴);补拙(弥补愚钝);补苴(弥补缺漏)

(10) 济助

收孤寡,补贫穷。——《荀子·王制》

(11) 又如:补益(裨补助益);补报(增补);补裨(增益补阙)

(12) 补养;滋补

静然可以补病。——《庄子·外物》

(13) 又如:补理(滋补调理);补导(采补和导引。道家的养生术)

(14) 官有缺位,选员补充 。如:补外(京官调外地就职);补官(补授官职)

名词

(1) 补子 。如:补服;补褂朝珠(补褂清朝官员的正式朝服,青色外褂;上绣方形图案,文官绣鸟,武官绣兽。朝珠,每圈108 颗,文官五品以上才准用)

(2) 补品,促进身体健康的营养品 。如:大补

(3) 春秋时地名 。在今河南省汜水县境

英文翻译

mend, patch, fix, repair, restore

方言集汇

◎ 粤语:bou2

宋本广韵

[xi]
部首: 106
笔画: 3
五笔: NU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SIM
四角: 171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羽 。从羽,与鸟飞有关。本义:小鸟反复地试飞)

(2) 同本义

習,数飞也。——《说文》

鹰乃学习。——《礼记·月令》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晋· 左思《咏史》

(3) 反覆练习,钻研

君子以朋友讲习。——《易·象下传》

是皆习民数者也。——《国 语·周语》。注;“习,简习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皇侃义疏:“习是修故之称也。言人不学则已,既学必因仍而修习,日夜无替也。”

(4) 又如:习容(练习举止,整饬仪表);习肄(犹练习);习战(练习作战);习非胜是(对错误的事物相习既久,无法矫正,反以为是)

(5) 通晓,熟悉

不习于诵。——《战国策·秦策》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战国策》

皆通习之。——唐· 韩愈《师说》

益习其声。——唐· 柳宗元《三戒》

不习水战。——《资治通鉴》

习见习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习方俗

(6) 又如:习流(熟悉水流。又指熟悉水战的兵士);习士(熟悉法制的人);习事(熟谙事理);习知(熟知);习水(熟习水性)

(7) 学习

始习于大豆。——《吕氏春秋·造父》。注:“学也。”

习其句读。——唐· 韩愈《师说》

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8) 又如:习学(学习);习文练武;讲习(讲授与学习);习业(攻习学业,钻研学问)

(9) 习惯;习惯于,习以为常

圣人者,明于治乱之道,习于人事之终始者也。——《管子》

民习以力攻难,故轻死。——《商君法·战法》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不习水土。——《资治通鉴》

家人习奢。

习于钟鼓。——宋· 苏轼《教战守》

(10) 又如:习熟(习惯熟悉);习闲(游手好闲者);习闻;习安(习惯于安定)

(11) 训练

不习,则民不可使也。——《大戴礼记》

(12) 又如:习教(犹训练);习勒(严格训练);习练(练习;训练);习用(演习);习兵(操演军事);习阵(演习战阵之事)

(13) 习染

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论衡·本性》

习其家风。——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名词

(1) 习性;习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荀子·大略》

(2) 又如:固习;陋习;恶习;习性;积习

(3) 亲信

凡当涂者之于人主也,希不信爱也,又且习故。——《韩非子·孤愤》

(4) 又如:习故(亲近故旧。又指熟悉故旧的人)

副词

(1) 经常,常常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柳宗元《三戒》

车户李旺行了多日,习见匣子沉重,晓得是银子在内。——《二刻拍案惊奇》

(2) 又如:习洽(经常交往,关系密切);习闻;习用

英文翻译

practice; flapping wings

方言集汇

◎ 粤语:zaap6

宋本广韵

[re]
部首: 403
笔画: 10
五笔: RVYO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QIF
四角: 5533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本义:温度高)

(2) 同本义。跟“冷”相对

肺甚畏热。——《素问·五常变大论》

清暖寒热,不得不救。——《韩非子·有度》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孟子·梁惠王下》

立厩中仆马之间,……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列子·汤问》

(3) 又如:热天;热釜(热锅);热浪;炽热;滚热;火热

(4) 满腔热情;热心肠 。如 :热莽(热蟒。感情狂热得不能自制);热气换冷气(好心没好报);热合(热心)

(5) 有权势的,权势显赫的 。如:热官(权势显赫的官吏);热势(显赫的权势);热撮撮(威势显赫貌);热地(比喻权势显赫的地方)

(6) 形容羡慕至极 。如:热眼(热切的目光);热念(热切的愿望)

(7) 新;新近 。如:热话(方言。新的话题);热尸(刚死的人的尸体。指新近去世者)

(8) 情意深厚 。如:热手辣的(依依不舍);热腹(热心肠);热语(热情、亲昵的话语)

(9) 喧闹;热闹 。如:热乱(胡闹;纷乱);热嘈嘈(形容热闹嘈杂);热闹场(热闹的场所)

(10) 亲热 。如:热乱(亲密,亲热);热火(亲热);热落(亲热);热熟(亲热);热嘴(口头上的亲热);热络(亲热;热和)

(11) 很受人关注或欢迎的 。如:热门货;热门

名词

(1) 滚热的物体

亏之若月,靡之若热。——《韩非子·扬权》

谁能持热,逝不以濯。——《诗·大雅·桑柔》

(2) 热气

天收其声,地藏其热。——汉· 扬雄《解嘲》

(3) 中医学亦泛指因外感而引起的热性疾病

能已(治)积热。——明· 刘基《苦斋记》

(4) 又如:热入血室(热邪进入下焦、胞宫);热风(由风邪挟热所致病症);产褥热;回归热;鹦鹉热;鼠咬热

(5) 反常的人体高温;发烧 。如:先给他退热再说

(6) 一时激起的极度热情 。如:乒乓热

动词

(1) 加温;使之热 。如:热化(受热而熔化);热饭(给饭或饭菜加热)

(2) 烧,烧灼 。如:热灼(灼热;火烫);热焰(火焰)

(3) 烦躁 。如:热呼辣(焦灼;发烫);热忽刺(匆急;急躁);热躁(焦躁;焦急);热恼(谓焦灼、苦恼)

(4) 激动

英文翻译

hot; heat; fever; restless; zeal

方言集汇

◎ 粤语:jit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