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底

jiē tóu xiàng dǐ [ jie tou xiang di]
繁体 街頭巷底
注音 ㄐ一ㄝ ㄊㄡˊ ㄒ一ㄤˋ ㄉ一ˇ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见“街头巷尾 ”。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刘大白《卖花女》诗:“杏花红了,梨花白了,街头巷底声声叫。”

成语用法

街头巷底作宾语、定语;指大街小巷。

引证解释

⒈ 见“街头巷尾”。

街头巷底的网络释义

街头巷底

  • 指大街小巷
  • 汉字详情

    jiē [jie]
    部首: 617
    笔画: 12
    五笔: TFFH
    五行:
    仓颉: HOGGN
    四角: 2122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行,圭声。“街”,小篆象纵横相交的十字路。本义:四路相通的大道)

    (2) 城市的大道,两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通常指开设商店的区段

    街,四通道也。——《说文》

    街,交道也。——《三苍》

    街衢相经。——张衡《西京赋》

    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韩非子·内储说上》

    街谈巷议。——张衡《西京赋》

    适通渠公之街。——《庄子·徐无鬼》

    六多所以街天地也。——《管子·五行志》。注:“街犹阴阳多也。”

    (3) 又如:大街小巷;街市(街巷;市井);街鼓(街上报更的鼓);街基(街直。台阶);街道厅(清代管理京城道路、沟渠的衙门);街官(街使。负责巡察市街的官员);街卒(古时负责清扫道路的人)

    (4) 市集

    公孙枝徙,自敷于街。——《吕氏春秋·不苟》

    (5) 又如:街店(街市上的店铺);街面上(市面);街景(街市的景象);街肆(街市店铺);街滑子(街溜子。方言。指游荡街衢、不务正业的奸滑之徒);街镇(市镇)

    (6) 径路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灵枢经》

    此肾之街也。——《素问·热穴论》

    英文翻译

    street, road, thoroughfare

    方言集汇

    ◎ 粤语:gaai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ai1 [东莞腔] gai1 [海陆丰腔] gai1 [陆丰腔] gai1 [台湾四县腔] kie1 gai1 [宝安腔] gai1 [客英字典] gai1 kiai1 ge1 [梅县腔] ke.1 gai1 giai1 [客语拼音字汇] gai1 gai1 giai1 gie1 gie1
    ◎ 潮州话:go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三佳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膎佳開平聲開口二等kaikre/kae
    tóu,tou [tou]
    部首: 308
    笔画: 5
    五笔: UDI
    五行:
    仓颉: YK
    四角: 34800

    详细解释

    tóu

    名词

    (1) (形声。从页( xié),豆声。页,人头。头在战国时期才出现,首出现较早。本义:首)

    (2) 同本义 本指人的头部,后也泛指各种动物的头部

    頭,首也。——《说文》

    苞头者,神所居。——《春秋·元命》

    头容直。——《礼记·玉藻》

    左头奉之。——《仪礼·士相见礼》

    杀人者刎头。——《公羊传》注

    王购子头千金。——晋· 干宝《搜神记》

    将子头与剑来。

    系向牛头充炭直。——唐· 白居易《卖炭翁》

    举头望明月。——唐· 李白《静夜思》

    低头思故乡。

    (3) 又如:头直上(头顶上);光头(剃光的头;头上没有戴帽子);头大(形容遇到困难头昏脑胀的样子);头抵(敌对,对头。也作“头敌”、“敌头”);头足异处(头脚分离。指人被杀。也作“头足异所”);头昏脑闷(头脑昏晕。形容思虑不清)

    (4) 发,毛发 。如:头须(束发的丝带);剃头;平头;头毛(头发);头白(老人发白。即白头);头发上指(形容盛怒);头发种种(形容老人头发短少)

    (5) 事情的开端 。如:起头;从头做起;头裹(开始);头阵(一切事情的开端或前段);头达(古代走在最前面的仪仗);头题(杂志目录中最前面的篇目);头讫(开端和结尾);头秋(秋收前的一段时间)

    (6) 物的两端或末梢

    暮至黑山头。——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既登峰头。——《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船头坐三人。——明· 魏学洢《核舟记》

    (7) 又如:水头;梢头;桥头;露头;炕头儿;街头;弹头;杆头;床头

    (8) 首领,头儿 。如:头目(首领;领导人);他是我们的头儿;头营(驻有指挥部的军营);头头脑脑(为首的人);头马(领头马);头儿脑儿(头面人物);头行人(带头的人)

    (9) 最上等级 。如:头高(指欲望大,要价高);头房(客舍中的上等房间);头酒(最香醇的酒,指醑);头厅(古称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

    (10) 第一,第一次 。如:头上末下(第一次);头食(第一道食品。指面粉);头阵(战斗时的第一次交锋);头纲(指第一批运送到京都的春茶);头筹(第一。较技时得第一称为得头筹)

    (11) 上一个 。如:头年;头天(前一天);头里(先前;事先)

    (12) 借代人 。如:头影(人影子);头役(旧时官府中的差役);头翁(旧时对官府差役的謏称)

    (13) 特指敌对的人

    冤有头,债有主。——《五灯会元》

    (14) 头部有发部分

    头,首自发以上为头。——《六书故》

    (15) 路;途径 。如:分头进军

    (16) 赌博或买卖中抽的回扣

    凡有卖字画、古董物件的,俱要抽头。——《豆棚闲话》

    动词

    (1) 磕头 。旧时的一种跪拜礼

    父亲母亲吩咐我,叫给舅母行礼,请舅母到厢房里坐下受头。——《儿女英雄传》

    (2) 〈方〉∶临到;接近 。如:头吃饭要洗手;头五点就得动身

    量词

    (1) 件,桩

    这头亲事,不是情愿与的。——《水浒传》

    (2) 如∶多用以计算牲畜

    潭中鱼可百许头。——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以一头进。——《聊斋志异·促织》

    每责一头。

    捕得两三头。

    (3) 又如:一头牛;三头猪

    (4) 另见 tou

    助词

    置于方位词后,表处所可不译。

    路转溪头忽见。——宋· 辛弃疾《西江月》

    惶恐滩头说惶恐。——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溪头卧剥莲蓬。——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tou

    后缀

    (2) 附在某些名词后面,构成新的名词。如:木头;石头

    (3) 附在某些动词后面,构成名词。如:念头

    (4) 附在形容词后面,构成名词。如:他越学越有甜头

    (5) 附在方位后面,构成新的方位词。如:前头;后头;抽屉里头

    (6) 另见 tóu

    英文翻译

    head; top; chief, first; boss

    方言集汇

    ◎ 粤语:tau4
    ◎ 潮州话:tau5

    宋本广韵

    xiàng,hàng [xiang,hang]
    部首: 333
    笔画: 9
    五笔: AWNB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TCRU
    四角: 44717

    详细解释

    hàng

    名词

    (1) 矿坑里的通道 。如:平巷;煤巷;风巷

    (2) 另见 xiàng

    xiàng

    名词

    (1) 同本义。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往。——辛弃疾《永遇乐》

    深巷中犬吠。——《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巷哭声相闻。——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巷口(里弄的出入口);巷言,巷议(于里巷中议论是非)

    (3) 住宅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4) 另见 hàng

    英文翻译

    alley, lane

    方言集汇

    ◎ 粤语:hong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ong6 [客英字典] hong5 [客语拼音字汇] hong4 [梅县腔] hong3 [台湾四县腔] hong5 [沙头角腔] hong5 [宝安腔] hong3 [陆丰腔] hong6 [东莞腔] hon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絳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絳去聲開口二等ɣɔŋghrungh/heonq
    dǐ,de [di,de]
    部首: 314
    笔画: 8
    五笔: YQA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IHPM
    四角: 00242

    详细解释

    de

    (1) “底”在五四时期至三十年代用于领属关系,现已不用

    (2)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广( yǎn),氐( )声。本义:止住;停滞)

    (2) 同本义

    底,止居也。——《说文》

    勿使有壅蔽湫底。——《左传·昭公元年》

    (3) 又

    底禄以德。

    有所底止。——《左传·宣公三年》

    盟以底信。——《左传·昭公十三年》

    戾久将底。——《国语·晋语》

    (4) 又如:底止(结局);底着(停滞;滞留);底遏(遏止);底滞(滞留)

    (5) 隐藏 。如:底伏(隐伏)

    (6) 达到 。如:底定(稳定,平定);底豫(由不悦变成欢乐);底平(底定);底成(取得成功)

    (7) 引致 。如:底力(致力;尽力);底服(致使臣服)

    (8) 磨砺 。如:底厉(砥砺。指磨石);底兵(磨砺兵器)

    名词

    (1) 最下面,底端

    底,一曰下也。——《说文》

    实惟无底之谷。——《列子·汤问》

    则言黄泉之底。——《淮南子·脩务》

    清澈见底。——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全石以为底。——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2) 如:鞋底;箱底;桶底。引申为下层,下面。如:底下人(仆役);底土层;底冰

    (3) 底子;基础 。如:底簟(根基,基础);底下书(指学有根底的著作)

    (4) 草图、草案、草稿、预备性或试验性的略图或文本 。如:底样

    (5) 底细;内情 。又如:底里(内幕,内情;详细);底脚(底细;住址);底脚里人儿(内线人物)

    (6) 引申为尽头;末尾 。如:年底;月底;底极(终点;终极)

    (7) 几何图形的基线或基面 。如:圆锥的底

    (8) 文物,史料,以永久性形式保存下来的证据、知识或资料 。如:留个底儿

    (9) 构成观察或体验事物的背景的那些自然、物理或物质条件 。如:白底红花

    代词

    (1) 疑问代词。何,什么

    底处飞双燕,衔泥上药栏。——宋范成大《双燕》

    (2) 又如:底作(何为,干什么);底事(何事);底物(何物);底处(何处);底许(几许,多少)

    (3) 指示代词。此,这 。如:底事(此事)

    副词

    (1) 尽;极 。如:底发(尽量发出);底烦(愁闷之至)

    (2) 的确;确实 。如:底确(定准)

    (3) 另见 de

    英文翻译

    bottom, underneath, underside

    方言集汇

    ◎ 粤语:dai2
    ◎ 客家话:[陆丰腔] dai3 [客英字典] dai3 gi3 te3 [台湾四县腔] dai3 di3 [梅县腔] dai3 [东莞腔] dai3 [客语拼音字汇] dai3 di1 [宝安腔] dai3 [沙头角腔] dai3 [海陆丰腔] dai3 di3
    ◎ 潮州话:doi2 di2(tói tí) di1(ti)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一薺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都禮齊開上聲開口四等tieitex/te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