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氏

mán shì [ man shi]
繁体 蠻氏
注音 ㄇㄢˊ ㄕˋ

词语释义

1.古国名。在今河南省临汝县西南﹐汝阳县东南。 2.古代寓言中的小国名。

词语解释

  1. 古国名。在今 河南省 临汝县 西南, 汝阳县 东南。

    《左传·成公六年》:“ 晋 伯宗 、 夏阳説 、 卫 孙良夫 、 宁相 、 郑 人、 伊雒之戎 、 陆浑 、 蛮氏 侵 宋 ,以其辞会也。”《吕氏春秋·精谕》:“ 晋 果使祭事先,因令 杨子 将卒十二万而随之,涉於 棘津 ,袭 聊阮 、 梁 、 蛮氏 ,灭三国焉。”

  2. 古代寓言中的小国名。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参见“ 蛮触 ”。

引证解释

⒈ 古国名。在今河南省临汝县西南, 汝阳县东南。

《左传·成公六年》:“晋伯宗、夏阳説、卫孙良夫、宁相、郑人、 伊雒之戎、陆浑、蛮氏侵宋,以其辞会也。”
《吕氏春秋·精谕》:“晋果使祭事先,因令杨子将卒十二万而随之,涉於棘津,袭聊阮、梁、蛮氏,灭三国焉。”

⒉ 古代寓言中的小国名。参见“蛮触”。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触氏,国於蜗之右角者曰蛮氏。”

蛮氏的网络释义

蛮氏

  • mán shì ㄇㄢˊ ㄕㄧˋ
  • 蛮氏(蛮氏)
  • (1).古国名。在今 河南省 临汝县 西南, 汝阳县 东南。《左传·成公六年》:“ 晋 伯宗 、 夏阳说 、 卫 孙良夫 、 宁相 、 郑 人、 伊雒之戎 、 陆浑 、 蛮氏 侵 宋 ,以其辞会也。”《吕氏春秋·精谕》:“ 晋 果使祭事先,因令 杨子 将卒十二万而随之,涉於 棘津 ,袭 聊阮 、 梁 、 蛮氏 ,灭三国焉。”
  • (2).古代寓言中的小国名。《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参见“ 蛮触 ”。
  • 汉字详情

    mán [man]
    部首: 603
    笔画: 12
    五笔: YOJ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YCLMI
    四角: 00136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本义: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旧时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2) 同本义

    蛮,南蛮也。——《说文》

    蛮畿。——《周礼·大司马》

    蛮服。又,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周礼·职方氏》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

    三百里蛮。——《书·禹贡》

    蛮荆来威。——《诗·小雅·采芑》

    蛮夷要服。——《国语·周语》

    瘴疠浮三蜀,风云暗百蛮。——杜甫《闷》

    (3) 又如:蛮声哈剌(南方叽哩呱拉的声音);蛮人(指南方人);蛮布(蛮人所织的布);蛮风(指南方蛮地的风;蛮地的风情习俗,引申为粗野的风俗);蛮烟(南方蛮地的瘴烟)

    (4) 对奴婢的贱称 。如:蛮秫秫(对男子的贱称);蛮童(南方的童仆)

    形容词

    粗野,没开化 。如:蛮法(不讲理的样子);蛮话(横蛮的话);蛮气(粗犷悍勇的风气);蛮性子(脾气粗暴);蛮不讲理(横蛮不讲道理)

    副词

    〈方〉∶ 很,颇 。如:蛮好;蛮有意思;蛮有趣

    英文翻译

    barbarians; barbarous, savage

    方言集汇

    ◎ 粤语:maan4

    宋本广韵

    shì,zhī [shi,zhi]
    部首: 430
    笔画: 4
    五笔: QAV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VP
    四角: 72740

    详细解释

    shì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物体欲倾倒而将其支撑住的形象。是“支”的本字。本义: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2) 同本义

    氏,姓氏。——《玉篇》。按,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略·氏族》

    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3) 也有以邑、官职、祖父的谥号或字为氏的

    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 秦始皇则曰“姓 赵氏”,于 汉高祖则曰“姓 刘氏”。—— 顾炎武《日知录》

    丁氏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察传》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乐府诗集·陌上桑》

    (4) 加在远古传说人物后面、世袭官职后面的称谓。如:伏羲氏;太史氏;夏后氏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5) 一家成员所共同采用的姓,以别于个别的名。如:张氏兄弟;王氏姐妹;氏姓(氏与姓;姓);氏胄(世家大族的后裔)

    (6) 对学术、流派、专家、名人或宗教的称呼

    妙思六经,消遥百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

    (7) 又指古代世业职官的称号。如:保氏;职方氏;陈氏定理

    (8) 旧时放在已婚妇女的姓后,或如通常在父姓前还加上夫姓的称呼

    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 陶氏。—— 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夫人李氏;王张氏

    (10) 姓

    代词

    (1) 通“是”。此,这

    今知氏大国之君。——《墨子·天志下》。俞樾云:“知”字衍文。氏、是古通用。“今氏”即“今是”也。

    唯氏三族之不虞。——《白虎通·宗族》

    氏为庄公。——《汉书·地理志》

    (2) 另见 zhī

    zhī

    (1) ——见“月氏”( Yuèzhī):汉代西域国名

    (2) 另见 shì

    英文翻译

    clan, family; mister

    方言集汇

    ◎ 粤语:si6 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si4 [台湾四县腔] sii5 [客英字典] shi5 [陆丰腔] shi6 [东莞腔] si3 [沙头角腔] si5 [梅县腔] she5 [宝安腔] si3 | zi1 [海陆丰腔] shi6 shi5
    ◎ 潮州话:si6 ,ze1[潮阳]zu1,ziⁿ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章移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tɕĭecje/tj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