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之谤

yì yǐ zhī bàng [ yi yi zhi bang]
繁体 薏苡之謗
注音 一ˋ 一ˇ ㄓ ㄅㄤ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比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旧唐书 王珪杜正伦等传论》:“正伦以能文被举,以直道见委,参典机密,出入两宫,斯谓得时。然被承乾金带之讥,孰与夫薏苡之谤,士大夫慎之。”

成语用法

薏苡之谤作谓语、定语;指蒙受冤屈。

引证解释

⒈ 《后汉书·马援传》:“初,援在交阯,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慾,以胜瘴气。南方薏苡实大, 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时人以为南土珍怪,权贵皆望之。

援时方有宠,故莫以闻。及卒后,有上书譖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
后因称蒙冤被谤为“薏苡之谤”或“薏苡明珠”。 《旧唐书·王珪杜正伦等传论》:“正伦以能文被举,以直道见委,参典机密,出入两宫,斯谓得时。然被承乾金带之讥,孰与夫薏苡之谤,士大夫慎之。”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谤,斯不可忘。”
清朱彝尊《酬洪昇》诗:“梧桐夜雨词凄絶,薏苡明珠谤偶然。”

薏苡之谤的国语词典

比喻未收贿赂却遭诬谤。参见「薏苡明珠」条。

薏苡之谤的网络释义

薏苡之谤

  • 薏苡之谤,成语,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马援〉。汉伏波将军马援从南方运来的薏米在其死后被进谗的人说成了明珠,结果让自己和妻儿等蒙冤。后遂以“薏苡之谤”比喻被人诬谄,蒙受冤屈。
  • 汉字详情

    [yi]
    部首: 301
    笔画: 16
    五笔: AUJN
    五行:
    仓颉: TYTP
    四角: 44336

    详细解释

    名词

    (1) 薏苡的省称 。如:薏苡(草本植物,茎直立,叶线状披针形,颖果卵形,淡褐色。子粒(薏苡仁)含淀粉,供食用、酿酒,并入药。茎叶可作造纸原料)

    (2) 莲子的心,即莲子中的青嫩胚芽

    莲青皮,果白,子为的;的中有青为薏。——《尔雅》

    英文翻译

    seed of job's tears; lotus seed

    方言集汇

    ◎ 粤语:ji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5 [客语拼音字汇] yi4 [海陆丰腔] ri5 [客英字典] ji5 [宝安腔] ji5 [梅县腔] j5
    ◎ 潮州话: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四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力職開入聲開口三等ʔĭəkqik/iok
    [yi]
    部首: 301
    笔画: 7
    五笔: ANYW
    五行:
    仓颉: TVIO
    四角: 44780

    详细解释

    ——见“薏苡”( yìyǐ)。如:薏仁(薏苡之仁);薏米(苡仁)

    英文翻译

    barley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3 [客语拼音字汇] yi1 yi4 [台湾四县腔] ji3 [宝安腔] ji1 [客英字典] ji3 [梅县腔] j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羊己上聲開口三等jĭəjix/jiio
    zhī [zh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PPP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NO
    四角: 30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止而平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tjio
    bàng [bang]
    部首: 226
    笔画: 12
    五笔: YUPY
    五行:
    仓颉: IVYBS
    四角: 307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兼会意。从言,旁声。本义:在背后公开地议论或批评某人的短处)

    (2) 同本义

    谤,毁也。——《说文》。按,谤者道人之实,事与诬谮不同。大言曰谤,小言曰诽,曰讥。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上》

    有能谤讥于市朝。——《战国策·齐策》

    以致天下怨谤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3) 又如:谤书(攻击别人或揭发别人隐私的文书;亦专指《史记》)

    (4) 诽谤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是故事修而谤兴。——唐· 韩愈《原毁》

    (5) 又如:谤言(公开指责他人的话。同谤议);谤誉(毁谤或赞誉)

    (6) 诅咒

    进胙者莫不谤令尹。——《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英文翻译

    slander, libel

    方言集汇

    ◎ 粤语:pong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