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钗记

jīng chāi jì [ jing chai ji]
繁体 荊釵記
注音 ㄐ一ㄥ ㄔㄞ ㄐ一ˋ

词语释义

南戏剧本。作者不详。清代有元人柯丹丘作一说。今存本为明人改本。叙钱玉莲拒绝富豪孙汝权的求婚,宁嫁以荆钗为聘的穷书生王十朋。王中状元后,因拒绝赘为丞相女婿,被派往潮阳。孙汝权伪造休书,玉莲投江自杀遇救。后经种种曲折,夫妻团圆。近代许多剧种有此剧目。

词语解释

基本内容

简介古装剧。张思聪于1997年据同名南戏改编。剧情简介南宋时期温州士子王十朋,家贫却才华横溢,与钱玉莲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玉莲拒绝豪富孙汝权求婚,以木头荆钗为聘,和十朋结为夫妇,并立誓永不相负。未久,十朋考中状元,拒绝万俟丞相招赘。万俟授意孙汝权纂改十朋家书为休书,玉莲接信后含冤投入瓯江自尽。十朋得知妻亡,痛不欲生,立誓终生不再娶。玉莲被福州安抚钱载和救起,收为义女,喜闻万俟逼婚真相,却又复得十朋病死的误传,也立誓终生不再嫁。5年后,万俟遭贬,十朋擢升吉安太守,绕道路过温州,至江心寺追荐亡妻,恰逢玉莲也来寺拈香悼夫,两人惊疑如梦。在退隐的邓尚书热心撮合下,当元霄千盏红灯映亮瓯江时…

荆钗记的国语词典

传奇名。原为元柯丹丘作,共二十四出,为四大传奇之一。后有明宁献王朱权撰本,共四十八出,收入明毛晋编六十种曲中。叙述南宋名儒王十朋与其妻钱氏的离合故事。

荆钗记的网络释义

荆钗记 (南戏剧本)

  • 古代中国南戏剧本。其作者说法不一。明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王十朋荆钗记》为无名氏作,明初有李景云改编本。歌颂了“义夫节妇”,生死不渝的夫妇之爱
  • 汉字详情

    jīng [jing]
    部首: 301
    笔画: 9
    五笔: AGA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TJLN
    四角: 424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刑声。本义:一种灌木)

    (2) 灌木名。又名楚

    荆,楚木也。——《说文》

    以牡荆书幡。——《汉书·郊祀志》。注:“作幡柄也。”

    白刑堪为履。——《广州记》

    (3) 马鞭草科牡荆属落叶灌木。种类很多,有牡荆,黄荆,紫荆等。枝条柔韧,可编筐篮;果实可入药。如:荆榛(有棘刺的灌木丛);荆钗裙布(荆枝作钗,粗布为裙。指妇女朴素或贫寒的服饰);荆天棘地(遍地荆棘。比喻艰险困厄的境地);荆花(即紫荆花,比喻兄弟昆仲同枝并茂)

    (4) 荆条。古代用为刑杖

    肉袒负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荆子(荆条作的挞具);荆朴(鞭笞,杖击);荆门(柴门);荆革(荆条皮鞭。鞭笞用的刑具);荆室(用荆条搭建的屋舍;借指穷苦人家);荆冠(用荆条编的帽子)

    (6) 荆山的简称

    (7) 又如:荆玉(荆山之玉;喻美质贤才);荆山玉(荆山产的美玉。相传楚卞和得璞玉于荆山);荆襄(泛指古荆州及襄阳郡地区);荆岑(荆山。泛指古楚国境内的高山)

    (8) 古国名

    荆之地。——《墨子·公输》

    荆有云梦。

    荆有长松。

    荆人欲袭 宋。——《吕氏春秋·察今》

    (9) 又如:荆凡(西周时代的荆国(楚国)和凡国);荆尸(春秋时楚军阵法名);荆王(楚王);荆巫(荆楚的巫祝);荆吴(春秋时的楚国与吴国。后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10) 古九州之一荆州的简称

    正南曰荆州。——《周礼·职方氏》

    荆州之民附 操者。——《资治通鉴》

    (11) 又如:荆州瘿(古代流行于荆州一带的颈生囊状赘生物的疾病);荆南(荆州一带。亦泛指南方);荆扬(荆州和扬州。亦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形容词

    (1) 我的,属于我的 ——旧时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词。如:寒荆;老荆;荆人(对人称己妻的谦词);荆妻(对人称己妻的谦词);荆室(犹荆妇。称己妻的谦词)

    (2) 贫寒的 。如:荆柴

    英文翻译

    thorns; brambles; my wife; cane

    方言集汇

    ◎ 粤语:ging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in1 [陆丰腔] gin1 [台湾四县腔] gin1 [东莞腔] gin1 [宝安腔] gin1 [客英字典] gi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二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舉卿庚三開平聲開口三等kieng/kyangkĭɐŋ
    chāi [chai]
    部首: 506
    笔画: 8
    五笔: QCY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女性
    仓颉: OPEI
    四角: 87743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金,叉声。本义: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形似叉,用金、玉、铜等制作 )

    (2) 同本义

    钗,笄属。——《说文新附》。徐铉曰:“本只作叉,此字后人所加。”

    钿合金钗寄将去。——唐· 白居易《长恨歌》

    (3) 又如:钗钏(泛指妇女的饰物)

    (4) 借指妇女 。如:金陵十二钗

    英文翻译

    ornamental hairpin

    方言集汇

    ◎ 粤语:caa1 caai1
    ◎ 潮州话:toi1

    宋本广韵

    [ji]
    部首: 226
    笔画: 5
    五笔: YN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IVSU
    四角: 3771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己声。本义:记住)

    (2) 同本义

    记,疏也。——《说文》

    记,识也。——《广雅》

    记有成。——《礼记·内则》

    记间之学。——《礼记·学记》

    凡所经履,莫不暗记。——《后汉书·应奉传》

    常记溪亭日暮。——宋· 李清照《如梦令》

    吾记天圣中。——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望中犹记。——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记混了;记错了;切记;牢记;铭记;记不清;记省(回忆,记忆);记心(记在心上,常用于叮嘱);记念(挂心;惦念);记忆(记在心里)

    (4) 记载,记录

    记,书也。——《广雅》

    宫之奇果谏,记曰。——《公羊传·僖公二年》。注:“史记也。”

    受记考事。——《汉书·张敞传》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记之而去。——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文天祥《 后序》

    览则省记。——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姚鼐记之。—— 清· 姚鼐《登泰山记》

    (5) 又如:摘记(摘要记录);笔记(用笔记录);手记(亲手记录);记言(记录言论)

    名词

    (1)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章 。如:记书(传记及诸家之书);游记;日记;杂记;摘记

    (2) 按时间顺序记述历史史实或事件 。如:大事记;史记;记传(历史传记);记牒(史册;文字记录);记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史策的府署)

    (3) 标志,记号

    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水浒传》

    (4) 又如:标记;以红色为记;记色(凭据;证据)

    (5) 胎记

    生那儿时,脊背下有一搭红记。——《警世通言》

    (6) 又如:他身上有块记

    (7) 古时的一种公文 。如:奏记;残记。又指记述或解释典章制度的文字。如:十三经中的《周礼·考工记》和《礼记》

    (8) 印章

    正其名,请铸铜记给之。——《宋史·职官志》

    (9) 又如:戳记;图记;钤记;记室(官名。掌管章表书记文檄)

    (10) 记叙文,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 。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

    量词

    张开手掌迅速厉害地一击,掴 。如:一记耳光

    英文翻译

    record; keep in mind, remember

    方言集汇

    ◎ 粤语:gei3
    ◎ 潮州话:gi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