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

jīng kē cì qín [jing ke ci qin]

词语释义

荆轲 Jīng Kē ?—前 年 中国战国末年刺客。卫国人。好读书击剑,结交名人。至燕国后,由田光介绍,被燕国太子丹拜为上卿。当时,秦军来灭亡韩国,赵国兵临燕国南境,燕太子丹十分恐惧,决定派他去秦国,以进献燕国督亢 今河北涿县、定兴、新城、固安一带 地图和秦逃将樊于期人头晋见秦王赢政。秦王命令在咸阳举行隆重接见仪式。献图时,图穷而匕首见,他行刺秦王不中,被当场杀死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荆轲等待着另一个人,想要同他一起去。 ——《战国策·燕策》至丹以 荆卿为计。 丹,指燕太子丹。荆卿为计,指太子丹密遣剑侠荆轲入秦,以献燕国地图为名,谋刺秦王一事。后因谋剌失败,荆轲被杀。 —— 宋· 苏洵《权书·六国论》

汉字详情

jīng [jing]
部首: 301
笔画: 9
五笔: AGA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TJLN
四角: 424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刑声。本义:一种灌木)

(2) 灌木名。又名楚

荆,楚木也。——《说文》

以牡荆书幡。——《汉书·郊祀志》。注:“作幡柄也。”

白刑堪为履。——《广州记》

(3) 马鞭草科牡荆属落叶灌木。种类很多,有牡荆,黄荆,紫荆等。枝条柔韧,可编筐篮;果实可入药。如:荆榛(有棘刺的灌木丛);荆钗裙布(荆枝作钗,粗布为裙。指妇女朴素或贫寒的服饰);荆天棘地(遍地荆棘。比喻艰险困厄的境地);荆花(即紫荆花,比喻兄弟昆仲同枝并茂)

(4) 荆条。古代用为刑杖

肉袒负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荆子(荆条作的挞具);荆朴(鞭笞,杖击);荆门(柴门);荆革(荆条皮鞭。鞭笞用的刑具);荆室(用荆条搭建的屋舍;借指穷苦人家);荆冠(用荆条编的帽子)

(6) 荆山的简称

(7) 又如:荆玉(荆山之玉;喻美质贤才);荆山玉(荆山产的美玉。相传楚卞和得璞玉于荆山);荆襄(泛指古荆州及襄阳郡地区);荆岑(荆山。泛指古楚国境内的高山)

(8) 古国名

荆之地。——《墨子·公输》

荆有云梦。

荆有长松。

荆人欲袭 宋。——《吕氏春秋·察今》

(9) 又如:荆凡(西周时代的荆国(楚国)和凡国);荆尸(春秋时楚军阵法名);荆王(楚王);荆巫(荆楚的巫祝);荆吴(春秋时的楚国与吴国。后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10) 古九州之一荆州的简称

正南曰荆州。——《周礼·职方氏》

荆州之民附 操者。——《资治通鉴》

(11) 又如:荆州瘿(古代流行于荆州一带的颈生囊状赘生物的疾病);荆南(荆州一带。亦泛指南方);荆扬(荆州和扬州。亦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形容词

(1) 我的,属于我的 ——旧时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词。如:寒荆;老荆;荆人(对人称己妻的谦词);荆妻(对人称己妻的谦词);荆室(犹荆妇。称己妻的谦词)

(2) 贫寒的 。如:荆柴

英文翻译

thorns; brambles; my wife; cane

方言集汇

◎ 粤语:ging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in1 [陆丰腔] gin1 [台湾四县腔] gin1 [东莞腔] gin1 [宝安腔] gin1 [客英字典] gi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二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舉卿庚三開平聲開口三等kieng/kyangkĭɐŋ
[ke]
部首: 405
笔画: 9
五笔: LSK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KQMNR
四角: 415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车,可声。本义:接轴车)

(2) 同本义

轲,接轴车也。——《说文》

(3) 专指古代孟子名

孟子名 轲字 子舆。——《史记·孟子传》正义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 轲。——《石鼓歌》

英文翻译

axle; personal name of mencius

方言集汇

◎ 粤语:o1
◎ 潮州话:ko1

宋本广韵

cì,cī [ci]
部首: 208
笔画: 8
五笔: GMIJ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DBLN
四角: 52900

详细解释

(1) 激烈的撞击或爆炸声 。如:刺的一声,他滑了一个跟头

(2)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刀,朿( )声。本义:扎入,用尖利的东西刺)

(2) 同本义

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说文》

刺,杀也。——《尔雅》

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周礼·司刺》

夫专诸之刺 王僚也,慧星袭月。——《战国策·魏策》

(3) 又如:刺焚(刺股、焚膏之略词,比喻刻苦攻读);刺子(暗剑);刺心(以刀等刺进心脏。喻刺痛内心);刺血(刺手指出血。表示虔诚的一种苦行);刺臂(古代一种黥刑,在犯者臂部刺字;刺臂出血,用以盟誓)

(4) 讽刺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讥刺(讥讽);刺邪(讽刺邪恶);刺戒(讥刺告戒);刺美(讽刺邪恶,赞扬美好)

(6) 杀。古时君杀大夫叫刺

经刺公子偃。——《左传·成公十六年》。注:“ 鲁杀大夫皆言刺。”

刺怀公于 高梁。——《国语·晋语》

(7) 又如:刺斫(刺杀);刺虎(杀虎)

(8) 指责、揭发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刺举(检举;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刺打(斥责。方言)

(10) 探取;采取

刺六经中作王制。——《史记·封禅书》

(11) 又如:刺取(采取,选用);刺问(探问);刺答(拜访答问)

(12) 刺探;侦探

至公车刺取。——《汉书·丙吉传》

(13) 又如:刺事(打探事情);刺取(刺探);刺候(刺探侦察)

(14) 插入;钻进 。如:刺天(冲入天空)

(15) 刺激;刺射 。如:刺干(刺激);刺闹(发痒);刺恼(刺挠。烦恼;难受)

(16) 刺绣(一种美术工艺) 。如:刺文(犹刺绣);刺凤描鸾(谓刺绣)

名词

(1) 泛指尖利如针之物 。如:刺竹(一种多刺的竹);刺儿(尖锐像针的东西);刺莓(有刺的野生莓子)

(2) 名帖

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刺呼(名片上所写的姓名);刺纸(犹名片);刺请(以名刺邀请)

(4) 兵器的锋刃 。如:刺兵(古代兵器,矛属)

(5) 旁边 。如:刺斜(旁边);刺邪里,刺斜(旁边)

(6) 另见

英文翻译

stab; prick, irritate; prod

方言集汇

◎ 粤语:ci3 cik3 sik3
◎ 客家话:[宝安腔] ciuk7 | ci5 [梅县腔] ze5 ciuk7 lak7 [台湾四县腔] ciuk7 cih5 [客英字典] cih5 ciuk7 cu5 [东莞腔] ci5 [海陆丰腔] ciuk7 cih5 [客语拼音字汇] ci4 cug5 qiag5 qiug5 [陆丰腔] ciuk7
◎ 潮州话:ceng3 (tshùrng 旧时:tshǹg) ci3 (chhì)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寘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七賜支A開去聲開口三等支Achieh/ciehtsʰĭe
qín [qin]
部首: 505
笔画: 10
五笔: DWTU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QKHD
四角: 509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禾,从舂省。本义:禾名。假借为专名用字)

(2) 秦,部落名 。嬴姓。相传是伯益的后代

秦, 伯益之后所封国。——《说文》。 朱骏声曰:“地宜禾,在今 甘肃秦州清水县。”

(3) 古国名 。秦襄公始立国,孝公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定都咸阳

(4) 朝代名(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是由周朝的秦国(在今陕西甘肃一带)统一全中国后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朝代

秦王不说。——《战国策·魏策》

秦灭 韩亡 魏。

秦王色挠。

(5) 又如:秦越肥瘠(喻指相去遥远,互不相关);秦庭鹿(指秦朝的政权)

(6) 汉时西域诸国沿称中国为秦

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 秦。——《乐府诗选》

(7) 又如:秦人(秦代统一后,北方与西方邻国往往称中国人为秦人);秦地(汉时西域诸国对中国的称呼)

(8) 古地区名 指今陕西省中部平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地,故名。如:秦声(陕、甘一带的戏曲音乐);秦川(古地区名。在今陕,甘秦岭以北地区);秦弓(指古时秦地所产的弓);秦客(秦地来的人)

(9) 陕西省的简称 。如:秦川(古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带);秦中(古地区名。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10) 通“螓”。蝉的一种。螓首

其尺索刺麤而毛美秦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英文翻译

feudal state of Qin; the Qin dynasty (from which the name 'China' comes)

方言集汇

◎ 粤语:ceon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in2 [陆丰腔] cin3 [东莞腔] cin2 [海陆丰腔] cin2 [梅县腔] cin2 [台湾四县腔] cin2 [宝安腔] cin2 [客语拼音字汇] qi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匠鄰眞A平聲開口三等眞Azin/dzindzʰĭĕ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