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茨不剪
词语释义
茅茨不剪
(1) 用茅草覆盖屋顶,而且没有修剪整齐
词语解释
词语简介
[grass roof is not cut in order] 用茅草覆盖屋顶,而且没有修剪整齐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韩非子·五蠹》
茅茨不剪的国语词典
茅草屋顶不加修剪。比喻生活简朴。
茅茨不剪的网络释义
茅茨不剪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矛声。本义:草名。即白茅,俗称茅草)
(2) 同本义
茅,菅也。——《说文》。按,菅之不滑泽有毛者,可缩酒;又以为藉。
藉用白茅。——《易·大过》
昼尔于茅。——《诗·豳风·七月》
祭祀共萧茅。——《周礼·甸师》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诗·小雅·白华》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孟子·尽心下》
尔贡包茅不入。——《左传·僖公四年》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又如:茅飞渡江;抱茅入竹;茅卜(古代卜法之一。琼茅是一种多年生的草,古人以为灵验,用琼茅来占卜吉凶称为茅卜);茅店(茅草搭盖的客店。指简陋的旅舍);茅茹(茅根相牵连的样子。喻同类事物之相互牵引);茅茨(茅草屋。上古房屋都是茅顶,殷墟出土的宫室屋顶都覆以茅草);茅塞(茅草蔽塞山路,不能通行。比喻人心遭受物欲蒙蔽,不能通透义理);茅屋采椽(用茅草盖屋顶,柞木做屋橼。比喻居处的俭朴)
(4) 茅屋,简陋的居住 。如:茅舍(茆舍。茅屋);茅店(用茅草盖成的旅舍。言其简陋);茅茨(茆茨。茅屋;亦指简陋的居室。引申为平民里巷);茅轩(茅舍);茅堂(茆堂。草盖的屋舍)
(5) 借指茅土之封 。如:茅土(指王、侯的封爵。古天子分封王、侯时,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作为受封者得以有国建社的表征);茅社(茆社。古天子分封诸侯,授之茅土,使归国立社,称作茅社)
(6) 姓
(7) 通“旄”。竿顶用旄牛尾做装饰的旗帜
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逆 庄王。——《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au2 [梅县腔] mau2 bau3 [沙头角腔] mau2 [陆丰腔] mau3 [台湾四县腔] mau2 [客英字典] mau2 [东莞腔] mau2 [宝安腔] mau2 [客语拼音字汇] mau2
◎ 潮州话:ma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茅 | 莫交 | 明 | 肴 | 平聲 | 肴 | 開口二等 | 效 | 肴 | mau | mrau/meau |
详细解释
动词
(形声。从艸,次声。本义:用芦苇、茅草盖屋顶) 同本义
茨,以茅苇盖屋。——《说文》
环堵之室,茨以生草。——《庄子·让王》
名词
(1) 用芦苇、茅草盖的屋顶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韩非子·五蠹》
(2) 又如:茨宇(茅屋);茨竹(用茅草和竹子搭盖的房子);茨檐(茅舍,民房)
(3) 蒺藜
墙有茨,不可埽也。——《诗·鄘风·墙有茨》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诗·小雅·楚茨》
(4) 又如:茨门(茅草,芦苇所做的门);茨棘(茅草与荆棘。比喻荒野)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ih1 zih1 [客英字典] cih1 zih1 [台湾四县腔] cih1 zih1 [梅县腔] ze2 [客语拼音字汇] ci4
◎ 潮州话:徐余3 徐余5 ,ce3 ce5(tshùr tshûr) [潮阳]cu3 cu5(tshù tshû)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茨 | 疾資 | 從 | 脂A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脂A | 止 | zii/dzi | dzʰi |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不 | 甫鳩 | 幫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pĭəu | piu/pio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刀,前声。本义:用剪刀铰断)
(2) 同本义。本作“前”,通作“翦”,俗作“剪”
剪,齐断也。——《说文》
勿剪勿伐。——《诗·召南·甘棠》
(3) 又如:剪截铺(衣料店);剪筒(存放剪掉的蜡花的用具);剪直(直截了当,径直);剪断(亦作“简断”。利落,不啰嗦);剪鬃(剪去颈后的长毛。指短发)
(4) 砍伐 ;截断
松柏不剪。——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5) 又如:剪伐(砍伐;割刈);剪断(切断,打断);剪边(夺取别人所爱的妓女)
(6) 除灭。杀戮
此文王之所以止殃剪妖也。——《吕氏春秋·制乐》
(7) 又如:剪屠(大肆杀戮);剪覆(全部消灭);剪弃(除去);剪落(削除);剪迹(犹灭迹)
(8) 两手交叉 。如:反剪着手;剪手就缚;剪缚(倒背双手捆绑起来)
(9) 拦截
小人只在此大树坡剪径。——《水浒传》
(10) 又如:剪江(在江中破浪而行);剪径强人(劫路的强盗);剪手(拦路抢劫的强盗)
(11) 扫;挥动
林冲把朴刀杆剪了一下,蓦地跳将出来。——《水浒全传》
剪尾能惊獐鹿,咆哮吓杀狐狸。——《三遂平妖传》
(12) 辩白,驳斥
张千、 李万说一句,妇人就剪一句,妇人说得句句有理, 张千、 李万抵搪不过。——《古今小说》
名词
(1) 交刀,剪刀
断恨并州无快剪,牵愁织女少长丝。—— 清· 孙枝蔚《思春辞》
(2) 又如:磨剪;剪简(放蜡花的工具)
(3) 形状像剪刀的东西 。如:火剪;夹剪;烛剪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zen3 [沙头角腔] zien3 [东莞腔] zen3 [客英字典] zien3 [台湾四县腔] zien3 [梅县腔] zien3 [海陆丰腔] zien3 [客语拼音字汇] jian3 [陆丰腔] tsia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翦 | 即淺 | 精 | 仙A開 | 上聲 | 銑 | 開口三等 | 仙A | 山 | cienx/zieen | tsĭɛ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