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尽甘来

kǔ jìn gān lái [ ku jin gan lai]
繁体 苦盡甘來
注音 ㄎㄨˇ ㄐ一ㄣˋ ㄍㄢ ㄌㄞ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苦尽甘来 kǔjìn-gānlái

(1) 甘:甜。比喻苦日子结束了,好日子来了

when bitterness is finished,sweetness begins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四折:“受彻了牢狱灾,今日个苦尽甘来。”

成语辨析

苦尽甘来和“否极泰来”;都比喻坏的方面向好的方面转化。但苦尽甘来多指生活方面;“否极泰来”指运气方面。

成语用法

苦尽甘来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引证解释

⒈ 比喻生活经历中由苦到乐的转变。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四折:“受彻了牢狱灾,今日个苦尽甘来。”
《花月痕》第十四回:“我和他受了一年苦楚,自然是苦尽甘来。”
亦作“苦尽甜来”。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你休烦恼,少不的先忧后喜,苦尽甜来。”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贫贱之人,一朝变泰,得了富贵,苦尽甜来,滋味深长。”

苦尽甘来的国语词典

艰难困苦的境遇已经结束,而将逐步进入佳境。元.白朴《东墙记.第三折》:「似这等不枉了教人害,苦尽甘来。」《西游记.第九回》:「真是苦尽甘来,莫大之喜!」也作「苦尽甜来」。

苦尽甘来的网络释义

苦尽甘来 (词语释义)

  • 苦尽甘来(英译 No sweat,no sweet.)意思是艰难的日子过完,美好的日子来到了。甘:甜,比喻幸福。艰难的日子过完,美好的日子来到了。出自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忘餐废寝舒心害,若不是真心耐,志诚捱,怎能勾这相思苦尽甘来。”
  • 苦尽甘来的翻译

    日语: 苦(く)は楽(らく)の種(たね)
    俄语: вслед за горем приходит рáдость

    苦尽甘来造句

    小玉的父母把她们几个姊妹抚养成人,过上了幸福生活,真是苦尽甘来。
    辛勤工作好几年后,琼斯先生终于可以苦尽甘来了。
    错过有的放矢机遇永不再苦尽甘来。
    前段时间的加班奋斗终于换来今日不俗的成绩,可谓苦尽甘来。
    苦尽甘来的日子就要到了。
    我和我老婆就是这样。本来我事情没做到位,老婆说我,我没有吵架的底气。但是她说错话之后,我就很生气,恼羞成怒,不理她。呵呵。原来我们也是经常吵,我们因此沟通过好多次,慢慢的双方都有改正。现在我们很少吵架了。呵呵。也祝愿你们苦尽甘来!!。
    新中国诞生后,劳动人民苦尽甘来,过上了幸福生活。
    苦难是一笔财富,它会锤炼人的意志,使人获得生活的真谛。中国有句成语说,苦尽甘来。另一句又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都是鼓励人要经受住苦难的考验,在面对苦难的时候要忍耐,要有希望,只有保持这样一种心态,才会走向人生的辉煌。
    又是一年高考时,十年寒窗在此值;十年磨砺今朝试,苦尽甘来不算迟;金榜题名四个字,得来真的不容易;精心准备是必须,埋头苦读有毅力;象牙塔中展翅飞,美好前程属于你。
    老两口过了半辈子苦日子,今天总算苦尽甘来了。
    尽管出身贫贱,只要一心奋发向上,总有苦尽甘来、出人头地的一天。
    人生在哪里摔了跟头,别气馁,总会尝到苦尽甘来的果实。
    别着急,会苦尽甘来的。
    艰苦的时光终将过去,坚强的人必将苦尽甘来。
    辛勤工作好几年后,琼斯先生终於可以苦尽甘来了。
    孩子大了,公司效益也好多了,所以我们家也就苦尽甘来了。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臺湾人民终于苦尽甘来,摆脱掉贫穷落后的阴影。
    我又学会了一项本领,也真正尝到了苦尽甘来的滋味,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认定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地的。
    十年前他隻身前来东部,一路披荆斩棘,如今终于苦尽甘来,事业有成。
    生命是一首诗,清新自然;生命是一杯茶,苦尽甘来;生命是一本书,知识无穷。

    汉字详情

    [ku]
    部首: 301
    笔画: 8
    五笔: ADF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TJR
    四角: 446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古声。本义:苦菜)

    (2) 同本义,即“荼”

    苦,大苦苓也。——《说文》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诗·唐风·采苓》

    濡豚包苦实蓼。——《礼记·内则》

    天子于是食苦。——《穆天子传》

    (3) 又如:苦苣(野苣。又名荼);苦荼(苦菜);苦賈(苦菜)

    (4) 病;病痛

    自苦而居海上。——《吕氏春秋·遇合》。注;“伤也。”

    皆甚苦之。——《吕氏春秋·贵卒》。注:“病也。”

    苦垮之家。——《淮南子·精神》。注:“疾也。”

    (5) 又如:苦车(晕车。乘车时有晕眩呕吐等感觉);苦船(晕船。乘船时有晕眩呕吐等感觉)

    形容词

    (1) 苦味,跟“甘”、“甜”相对。古称“五味”之一

    谁为荼苦。——《诗·邶风·谷风》

    而凡味之似苦,亦命为苦。——《广雅》

    以苦养气。——《周礼·疡医》。注:“火味也。”

    苦胜辛。——《素问·五运行大论》

    则苦雨数来。又,苦者人所恶。故甘苦为物之美恶,亦为人之爱恶。——《礼记·月令》

    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明· 刘基《苦斋记》

    (2) 又

    其味皆苦。

    良药苦口利于病。

    李以苦存。

    (3) 又如:苦瓠子(苦瓜。喻指受苦人);苦艳艳(苦味浓浓的);苦行(在寺院专事劳作的净人,即未出家的人);苦口师(指茶);苦荼(苦茶,苦茗。即茶)

    (4) 痛苦;困苦

    其毒大苦。——《诗·小雅·小明》

    妇啼一何苦。——唐· 杜甫《石壕吏》

    俾困苦不可忍。——清· 方苞《狱中杂记》

    其平居常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5) 又如:苦厄(苦难;厄运);苦主(命案中被害者的家属);苦脑子(命苦;可怜;苦命人;可怜的人);苦滴滴(形容人十分痛苦);苦淹淹(苦恹恹,苦厌厌。形容非常痛苦、悲惨);苦孜孜(痛苦悲切)

    (6) 刻苦

    盖以苦学力文所致。——白居易《与元九书》。又如:苦读

    (7) 劳苦;辛苦

    母氏劳苦。——《诗·邶风·凯风》

    辨其功苦。——《管子·小筐》。注:“谓滥恶。”

    辨其苦良。——《周礼·典妇功》

    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吕氏春秋·诬徒》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

    (8) 又如:苦节(艰苦卓绝、守志不谕的节操);苦绷苦拽(不辞辛苦,东拼西凑)

    (9) 贫穷

    苦,穷也。——《广雅》

    (10) 又如:苦哈哈(非常穷的人);苦混混(穷人);苦胎(对穷人的蔑称);苦尽甘来(苦日子结束,好日子到来);苦日子

    动词

    (1) 困扰;困辱

    长史自不欲苦物。——《世说新语·赏誉》

    (2) 又如:苦计(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所使用的计策);苦恨(苦恼);苦煎(形容身心备受折磨)

    (3) 使困苦,困于

    不苦一民。——《战国策·秦策》。注:“劳也。”

    纳至忠甚苦。——《汉书·谷永传》。注:“劳也。”

    何苦而不平(苦于山挖不平。)——《列子·汤问》

    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

    若辈得无苦贫乎。——明· 崔銧《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苦热(苦于炎热;酷热);苦饥(困于饥饿;很饿)

    (5) 恨,怨嫌

    人苦不知足。——《后汉书·岑彭传》

    (6) 又如:苦竹哀丝(谓怨苦之情发于管弦);苦毒(痛恨)

    副词

    (1) 竭力;尽力

    杨朗苦谏不从。——《世说新语·识鉴》

    何必劳神苦思。——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苦死(拼命,极力);苦虑(苦思冥想);苦谏(苦心竭力地规劝)

    (3) 甚,很。表示程度

    帝遂召武子苦责之。——《世说新语·方正》

    (4) 又如:苦爱(酷爱);苦会(很会)

    (5) 幸好,幸亏

    这孟州城是个小去处,那土城苦不甚高。——《水浒传》

    英文翻译

    bitter; hardship, suffering

    方言集汇

    ◎ 粤语:fu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u3 fu3 [东莞腔] ku3 [沙头角腔] ku3 fu3 [宝安腔] ku3 fu3 [海陆丰腔] ku3 fu3 [梅县腔] fu3 ku3 [陆丰腔] ku3 [客英字典] ku3 fu3 [客语拼音字汇] fu3 k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
    康杜上聲開口一等khox/quu
    jìn,jǐn [jin]
    部首: 327
    笔画: 6
    五笔: NYUU
    五行: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SOY
    四角: 77303

    详细解释

    jǐn

    副词

    (1) (尽为“儘”和“盡”的简化字)

    (2) 尽量,尽可能 。如:尽早;尽分(尽量);尽语(尽量告诉)

    (3) 意思同“最”,用在方位词的前面 。如:尽南边;尽前边

    (4) 老是;总 。如:尽子(总是;老是)

    (5) 〈方〉∶保持某种事情的连续性 。如:他衣服都被汗湿透了,还尽着干呢?这些日子尽下雨

    动词

    (1) 表示以某个范围为界限,不得超过 。如:尽着一天把事情处理完

    (2) 让先 。如:尽让(谦让);尽着好位子坐;尽好的吃

    (3) 任凭,纵使

    惟有落红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武衍《宫词》

    (4) 又如:尽下(听凭臣下;对臣下放心。帝王宽以待下)

    (5) 另见 jìn

    jìn

    形容词

    (1) (尽原为“盡”的俗字;今为“盡”的简化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表示手持刷子洗刷器皿。盛东西的器皿只有空了才能洗刷。本义:器物中空) 同本义

    盡,器中空也。——《说文》

    (2) 又如:尽觞(饮尽杯中之酒);尽光(精光。全无剩余)

    动词

    (1) 竭;完;没有了

    尽,竭也,终也。——《广韵》

    尽,止也。——《小尔雅》

    尽莫不然也。——《墨子经》

    固民自尽。——《礼记·哀公问》。疏:“谓竭尽。”

    尽信书。——《孟子》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礼记·曲礼》

    尽信书。——《孟子》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礼记·曲礼》

    攻械尽。——《墨子·公输》

    民力尽于无用。——《墨子·七患》

    马力尽矣。——《荀子·哀公》

    林尽水源。——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雪尽马蹄轻。——唐· 王维《观猎》诗

    以尽吾齿。——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尽其肉。——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三戒》

    烧尽北船。——《资治通鉴》

    必尽吾力。——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如:尽言(竭尽其言);尽志(竭尽心志);尽哀(竭尽哀思);尽盘将军(指贪吃的人);尽敬(竭尽敬意)

    (3) 达到极限

    五帝三王之于乐,尽之矣。——《吕氏春秋·明理》。注:“极也。”

    (4) 又如:尽美(极美;完美);尽善(十分完善);尽齿(尽其年寿;指衰老)

    (5) 全部用上;全部使出 。如:尽辞(毫无保留地把话说出来);尽醉(尽情醉酒)

    (6) 死

    转侧床头,惟思自尽。——《聊斋志异》

    (7) 又如:尽命(终天年;效死;丧命);尽年(极其天年);尽死(效死);尽绝(绝灭)

    (8) 努力完成

    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荀子·荣辱》。谓:“精于事。”

    (9) 又如:尽义务(尽本分,完成自己所应做的事);尽规(竭力谋划)

    (10) 追问

    当下心中大喜,却故意的尽了那风水几句。——《儿女英雄传》

    (11) 消灭;消失

    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史记·秦始皇本纪》

    介词

    (1) 到…底;到…尽头 。如:尽岁(全年;整年);尽世(一辈子);尽日(一整天,一天到晚);尽人(所有的人);尽物(所有之物);尽止(尽头;止境);尽头路(末路;绝路);尽情话(绝情话;无情话);尽古(终古);尽场儿(到头来;自始至终)。又指农历月终。古以农历月终三十日为大尽,二十九日为小尽

    (2) 姓

    副词

    (1) 全部,都

    虚实尽知。——《资治通鉴·唐纪》

    尽杀其戍卒。

    尽杀之。

    尽戮之。

    (2) 又如:应有尽有;尽净(全部不剩);尽皆(全都;完全);尽实(完全按照实情);尽多(全部,尽皆)

    (3) 另见 jǐn

    英文翻译

    exhaust, use up; deplete

    方言集汇

    ◎ 粤语:zeon6
    ◎ 潮州话:之因6 ,zing6(chĭng) [揭阳]zêng6(chĕng)

    宋本广韵

    gān [gan]
    部首: 503
    笔画: 5
    五笔: AFD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TM
    四角: 4477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兼指事。小篆从口,中间的一横象口中含的食物,能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美的。汉字部首之一,从“甘”的字往往与“甜”、“美味”有关。本义:味美)

    (2) 同本义

    甘,美也。——《说文》

    稼穑作甘。——《书·洪范》

    以甘养肉。——《周礼·疡医》

    甘胜碱。——《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秦王饮食不甘。——《韩非子·存韩》

    何向者视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清· 周容《芋老人传》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甘肥(味美香浓的食品);甘味(甘肥。美味);甘膳(珍馐美味);甘馨(美味佳肴)

    (4) 甜

    辛甘行些。——《楚辞·招魂》

    开明北又有甘水。——《山海经·海内西经》

    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 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明· 刘基《苦斋记》

    (5) 又如:甘醴(甘甜美味的酒);甘豆羹(一种甜豆羹);甘瓠(甘甜可食的瓠瓜);甘木(所结果实甜美的果树);甘辛(甜而微辣)

    (6)  甜蜜动听的

    今币重而言甘,诱我也。——《左传·昭公十一年》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7) 好,及时

    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诗·小雅·甫田》

    (8) 又如:甘泽(甘霖,甘雨);甘澍(甘雨);甘膏(甘雨,膏雨);甘霈(甘雨)

    (9) 甘愿;乐意

    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清· 刘开《问说》

    (10) 又如:不甘落后;甘分(甘心于本分);甘伏(甘心降伏);甘罪(自愿承担罪过)

    名词

    (1) 美味的食品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甘食(鲜美的食物);甘软(鲜美柔软的食物);甘鲜(鲜美的食品)

    (3) 甘味,甜味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墨子·非攻上》

    (4) 通“柑”。果名,橘属

    卢橘夏熟,黄甘橙楱。——司马相如《上林赋》

    动词

    (1) 通“酣”。嗜好;爱好

    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庄子·徐无鬼》

    残仁贼义,甘财悦色。——曹植《藉田说》

    (2) 又如:甘酒(嗜酒);甘嗜(嗜好);甘乐(喜好);甘利(好利;贪利);甘得(贪得)

    英文翻译

    sweetness; sweet, tasty

    方言集汇

    ◎ 粤语:gam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gam1 [陆丰腔] gam1 [东莞腔] gam1 [海陆丰腔] gam1 [梅县腔] gam1 [台湾四县腔] gam1 [宝安腔] gam1 [沙头角腔] gam1 [客语拼音字汇] gam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三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三平聲開口一等kamkɑm
    lái [lai]
    部首: 420
    笔画: 7
    五笔: GOI
    五行:
    仓颉: DT
    四角: 509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麰”(或写作“牟”))

    (2) 同本义

    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说文》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段注:“ 武王渡 孟津,白鱼跃入王舟。出涘以燎。后五日。火流为乌,五至,以殻俱来,此谓遗我来牟。”

    于皇来牟。——《诗·周颂·臣工》。疏:“叹其受麦瑞而得丰年也。”

    (3) 又如:来牟(古时大小麦的统称)

    (4) 未来,将来

    来日方长。——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知来者之可追。——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来代(后代;后世);来辰(来早。明天早晨);来兹(来年;将来);来哲(后世贤智之人);来轸(后来的车,比喻后来的人或物)

    (6) 姓

    动词

    (1) 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

    来,至也。——《尔雅》。朱骏声曰:“往來之來正字是麥,菽麥之麥,正字是來。三代以还,承用互易,如苑宛、童僮、酢醋、穜種之比。 许君未经订正,故沿伪至今。”

    憧憧往来。——《易·咸》

    我行不来。——《诗·小雅·采薇》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翩翩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然往来视之。——唐· 柳宗元《三戒》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

    往昔初阳时,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来寇(敌人来犯);来至(来到);来突(突然而来)

    (3) 归,回来,返回

    萃聚而升不来也。——《易·杂卦》。注:“还也。”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左传·庄公二十七年》

    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左传·文公七年》

    (4) 又如:来家(回到家里来);来三去四(来来去去);来还(归来,回来);来宁(归宁。女子回娘家省亲);来归(回来;归来);来舍(回归而有所定止)

    (5) 归服;归顺

    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6) 又如:来服(前来顺服)

    (7) 招来;招致。后多作“徕”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8) 又如:来致(招致,招来)

    (9) 加入 中 。如:你来不来?

    (10) 让不受约束、干扰地满足 。如:来五斤;来两盘

    (11) 意想不到地或突然地发生、出现 。如:问题一来就马上解决

    (12) 产生;开始;发生 。如:来路(来历;来源);来历(来由;原委);来情(情由);来情去意(来去的情由与意向);来方(来源);来龙(风水先生称主山为来龙。即龙脉的来源)

    (13) 追溯来源、血统或起源 。如:来方(来源,进项);来煞(来劲;出息)

    (14) 相当于做 。如:来不得

    (15) 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法、方向或态度,是目的。如: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他呀?

    (16) 用在动词后,表示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如:看来容易;说来话长

    (17) 用在另一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件事。如:我来画;大家都来唱歌

    (18) 〈方〉∶在 。如:来里(在这里或在那里);来哚(在);来浪(在那里)

    (19) 表示动作的趋向

    将子头与剑来。——晋· 干宝《搜神记》

    闻来垂钓碧溪上。——唐· 李白《行路难》

    长铗归来乎。——《战国策·齐策四》

    归来倚杖自叹息。——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长铗归来者。——《战国策·齐策四》

    (20) 假借为“釐”( )。赐予

    来女孝孙。——《仪礼·少牢馈食礼》。郑玄注:“来,读曰釐;赐也”

    (21) 假借为“赉”。赐予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诗·小雅·大东》。高亨注:“来,借为赉。”

    代词

    (1) 你的;你们的 。用于通信的回复中。如:来信收到;来电收到

    (2) 这

    俺哥哥传将令三四番,可怎生无一个承头的?来一个燕青将面劈,那一个 杨志头低。—— 元·佚名《黄花峪 》

    助词

    (1) 无义,译作“了”,“吧”,或不译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在数量上接近精确 。如:两米来高

    (3) 用在数量或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大约 。如:二十来个

    (4) 从头到尾过去地 。如:两千年来;来日(往日;过去的日子);来日大难(本指往日艰难。后亦用以指前途困难重重)

    (5) 以来,表示时间从过去某时持续到现在

    吾数年来欲买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数百年来。——唐《柳河东集》

    去来江口守空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6) 又如:来古(自古以来);来来(以来);来缘(指来生的因缘);别来无恙乎?

    (7) 用在数词后,表示列举的原因或理由。如:这些天没去看她,一来路太远;二来没功夫

    (1) 用于句尾,相当于“咧”

    刚才奶奶和袭人姐姐怎么嘱咐来!——《红楼梦》

    英文翻译

    come, coming; return, returning

    方言集汇

    ◎ 粤语:loi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oi2
    ◎ 潮州话:lai5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