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不可言

kǔ bù kě yán [ ku bu ke yan]
注音 ㄎㄨˇ ㄅㄨˋ ㄎㄜˋ 一ㄢ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宋 李昌龄《乐善录 刘贡父》:“晚年得恶疾,须眉堕落,鼻梁断坏,苦不可言。”

成语用法

苦不可言作谓语、定语;指十分痛苦。

苦不可言的网络释义

苦不可言

  • 苦不可言是汉语词语,拼音kǔ bù kě yán,解释为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出自宋·李昌龄《乐善录·刘贡父》。
  • 苦不可言造句

    小子别怪我没提醒你啊,这金灵液可不是雨露霜,药性猛烈在融化期间如同万蚁噬心,那痛苦不可言语,但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由于插花庙离阜阳城只有二十七里,最近以来,兵火代替了香火,南唐叛军时常来骚扰,闹得花农苦不可言。
    眼下体内这一股股的阴柔之气难以排出,如剥肤之痛,苦不可言,这可如何是好?
    刘全通依旧笑容满面,可是心里却是苦不可言啊,心想今天真是瘟神来到家了。
    他们心领神会过这种感觉他们明白,只有放手才是最好的,他们也明白苦苦纠缠的后果,将是苦不可言的。
    这湖水之寒,经常打水的她们再了解不过,实是砭骨之烈,她们前来打水之时,需得运足全身功力,即使如此,也不敢久呆,否则,内力也似乎被冻住了,寒气入体,苦不可言。
    修炼的艰苦不可言表,但林天却十分享受这个过程,任凭谁十年功力停滞不前,十年之后功力再次有所长进之时,修炼也会如林天一般享受。
    齐雨只是笑了笑,三级妖兽的灭杀,可谓殚精竭虑,齐雨同样苦不可言。
    一路上苦不可言!总算有了着落。

    汉字详情

    [ku]
    部首: 301
    笔画: 8
    五笔: ADF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TJR
    四角: 446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古声。本义:苦菜)

    (2) 同本义,即“荼”

    苦,大苦苓也。——《说文》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诗·唐风·采苓》

    濡豚包苦实蓼。——《礼记·内则》

    天子于是食苦。——《穆天子传》

    (3) 又如:苦苣(野苣。又名荼);苦荼(苦菜);苦賈(苦菜)

    (4) 病;病痛

    自苦而居海上。——《吕氏春秋·遇合》。注;“伤也。”

    皆甚苦之。——《吕氏春秋·贵卒》。注:“病也。”

    苦垮之家。——《淮南子·精神》。注:“疾也。”

    (5) 又如:苦车(晕车。乘车时有晕眩呕吐等感觉);苦船(晕船。乘船时有晕眩呕吐等感觉)

    形容词

    (1) 苦味,跟“甘”、“甜”相对。古称“五味”之一

    谁为荼苦。——《诗·邶风·谷风》

    而凡味之似苦,亦命为苦。——《广雅》

    以苦养气。——《周礼·疡医》。注:“火味也。”

    苦胜辛。——《素问·五运行大论》

    则苦雨数来。又,苦者人所恶。故甘苦为物之美恶,亦为人之爱恶。——《礼记·月令》

    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明· 刘基《苦斋记》

    (2) 又

    其味皆苦。

    良药苦口利于病。

    李以苦存。

    (3) 又如:苦瓠子(苦瓜。喻指受苦人);苦艳艳(苦味浓浓的);苦行(在寺院专事劳作的净人,即未出家的人);苦口师(指茶);苦荼(苦茶,苦茗。即茶)

    (4) 痛苦;困苦

    其毒大苦。——《诗·小雅·小明》

    妇啼一何苦。——唐· 杜甫《石壕吏》

    俾困苦不可忍。——清· 方苞《狱中杂记》

    其平居常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5) 又如:苦厄(苦难;厄运);苦主(命案中被害者的家属);苦脑子(命苦;可怜;苦命人;可怜的人);苦滴滴(形容人十分痛苦);苦淹淹(苦恹恹,苦厌厌。形容非常痛苦、悲惨);苦孜孜(痛苦悲切)

    (6) 刻苦

    盖以苦学力文所致。——白居易《与元九书》。又如:苦读

    (7) 劳苦;辛苦

    母氏劳苦。——《诗·邶风·凯风》

    辨其功苦。——《管子·小筐》。注:“谓滥恶。”

    辨其苦良。——《周礼·典妇功》

    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吕氏春秋·诬徒》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

    (8) 又如:苦节(艰苦卓绝、守志不谕的节操);苦绷苦拽(不辞辛苦,东拼西凑)

    (9) 贫穷

    苦,穷也。——《广雅》

    (10) 又如:苦哈哈(非常穷的人);苦混混(穷人);苦胎(对穷人的蔑称);苦尽甘来(苦日子结束,好日子到来);苦日子

    动词

    (1) 困扰;困辱

    长史自不欲苦物。——《世说新语·赏誉》

    (2) 又如:苦计(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所使用的计策);苦恨(苦恼);苦煎(形容身心备受折磨)

    (3) 使困苦,困于

    不苦一民。——《战国策·秦策》。注:“劳也。”

    纳至忠甚苦。——《汉书·谷永传》。注:“劳也。”

    何苦而不平(苦于山挖不平。)——《列子·汤问》

    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

    若辈得无苦贫乎。——明· 崔銧《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苦热(苦于炎热;酷热);苦饥(困于饥饿;很饿)

    (5) 恨,怨嫌

    人苦不知足。——《后汉书·岑彭传》

    (6) 又如:苦竹哀丝(谓怨苦之情发于管弦);苦毒(痛恨)

    副词

    (1) 竭力;尽力

    杨朗苦谏不从。——《世说新语·识鉴》

    何必劳神苦思。——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苦死(拼命,极力);苦虑(苦思冥想);苦谏(苦心竭力地规劝)

    (3) 甚,很。表示程度

    帝遂召武子苦责之。——《世说新语·方正》

    (4) 又如:苦爱(酷爱);苦会(很会)

    (5) 幸好,幸亏

    这孟州城是个小去处,那土城苦不甚高。——《水浒传》

    英文翻译

    bitter; hardship, suffering

    方言集汇

    ◎ 粤语:fu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u3 fu3 [东莞腔] ku3 [沙头角腔] ku3 fu3 [宝安腔] ku3 fu3 [海陆丰腔] ku3 fu3 [梅县腔] fu3 ku3 [陆丰腔] ku3 [客英字典] ku3 fu3 [客语拼音字汇] fu3 k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
    康杜上聲開口一等khox/quu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kě,kè [ke]
    部首: 319
    笔画: 5
    五笔: SK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NR
    四角: 106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口,从丂(供神之架),表示在神前歌唱。“可”似为“歌”字的古文。①本义:唱 ②引申义:许可)

    (2) 许可;同意;准许

    可,许可也。——《广韵》

    去不我可。——《诗·小雅·何人斯》

    其殆不可乎?——《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注:“不可,犹不堪也。”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陈寿《隆中对》

    (3) 又如:不可;可许(准许);可传(可以传后;可以传授;可以流传);可则(可作准则);可风(可为风范)

    (4) 能够;可以

    可使以其技鸣。——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可与俱。——《史记·魏公子列传》

    可以一战。——《左传·庄公十年》

    可治。——汉· 贾谊《论积贮疏》

    可得闻与?——《孟子·梁惠王下》(与通“欤”。)

    (5) 又如:可刚可柔(可以强硬可以温和。指刚柔并用,恩威兼施);可否(能不能;可以不可以);可胜(岂能忍受)

    (6) 值得,堪

    可爱者甚藩。——宋· 周敦颐《爱莲说》

    (7) 又如:可歌可泣;可观(值得观览,有观览的价值);可矜(值得怜悯);可堪(那堪,怎堪);可怜相(值得怜悯的样子)

    (8) 相称;适合

    其味相反,百皆可于口。——《庄子·天运》

    (9) 又如:可体(合身);可手(合手,称手);可式(正合适);可愿(符合愿望的事;符合愿望);可意种(如意的人)

    (10) 适合于…(如人意、人心) 。如:可人意(使人满意、喜爱);可疑(令人怀疑);可儿(趁人心意的人儿);可伤(使人悲伤);可怜见(使人生爱怜之情;可怜);可噩(亦作“可愕”。使人惊讶)

    (11) 应当,应该

    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可与者。——《史记·陈丞相世家》

    (12) 又如:可要(应该,须要。表示期望);可知道(须知)

    (13) 病痊愈

    只见宋江暴病才可,吃不得酒肉。——《水浒传》

    形容词

    (1) 善,好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况君前途尚可。——《世说新语·自新》

    (2) 合意,认为正确,是;对

    然则古之无变,常之毋易,在常古之可与不可。——《韩非子》

    (3) 适当

    至则无可用。——柳宗元《黔之驴》

    (4) 又如:可式(安放得当);可可(恰巧);可恰(正好,正合适);可道(可真是,正是)

    (5) 满的

    他还是把一肚子话可桶儿的都倒出来。——《儿女英雄传》

    副词

    (1) 可是;却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 颜渊。(意思是,可是怎么竟混淆了坏人和好人?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和好人。)—— 元· 关汉卿《窦娥冤》

    (2) 又如:劳动艰苦,可大家干劲十足

    (3) 大约、近似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可值千万余。——《乐府诗集·陌上桑》

    (4) 又如:重可千斤;年可十八;可四千余人

    (5) 就,便 。如:可便(便,就)

    (6) 用在问句里,加强语气 。如:你可听过他杀过人?

    (7) 岂,难道 。如:可不(岂不;岂不是);可不道(岂不知,岂不闻);可不的(岂不是)

    (8) 表示程度

    可哀痛。(使人感到哀痛。)——汉· 贾谊《论积贮疏》

    (9) 又如:可动人了;人可多了

    (10) 表示久望而获 。如:我们等了你好久,你可回来了

    (11) 无义。语助词

    我孩儿安心,省可烦恼!——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12) 表被动的助动词

    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3) 另见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may, can, -able; possibly

    方言集汇

    ◎ 粤语:hak1 ho2
    ◎ 客家话:[梅县腔] ko3 [陆丰腔] ko3 [客语拼音字汇] ko3 [东莞腔] ko3 [客英字典] ko3 [台湾四县腔] ko3 [沙头角腔] ko3 ho3 [宝安腔] ko3 [海陆丰腔] ko3
    ◎ 潮州话:ko2(khó) kiog4(khio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三哿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枯我上聲開口一等kʰɑkhax/qaa
    yán [yan]
    部首: 713
    笔画: 7
    五笔: YYY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MMR
    四角: 006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传·昭公九年》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言,心声也。——《法言·问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经》

    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

    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趋机而言。——《后汉书·列女传》

    言于李??。——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言讫不见。——明· 魏禧《大铁椎传》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言绝(言罢;说完);言言(直言);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戏(说话轻浮不庄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词,所言各异);言笑自若(谈笑自得的样子);言之无文(说话没有文采条理);言方行圆(即言行不一);言信(说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说话不守信用);言不顾行(言行不一);言欢(说笑)

    (4) 议论,谈论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言路(谏官的职务);言事(在君主时代,臣民与天子、国君议论政事);言文(谈论文辞);言默(议论和沉默);言状(所述情状)

    (6) 记载

    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言行录(录记叙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书)

    (8) 问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史记》。 王引之述闻:“言王,问王也。”

    (9) 又如:言问(讯问)

    (10) 告知;告诉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

    (11) 又如:言讽(用委婉的语言示告)

    (12) 陈述;叙述

    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

    (13) 又如:言功(陈述功绩)

    (14) 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孟子》

    (15) 说明

    言其利害(说明合从的好处和不合从的害处。其,指示代词,代合从,它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名词

    (1) 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父母之言。——《诗·郑风·将仲子》又

    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周语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王如其言。—— 晋· 干宝《搜神记》

    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思其言。

    是何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言能践行(说到做到);言语高低(指说话没分寸,冲撞别人);言差语错(言语冲撞或口舌之争);言言善果(多说劝人行善的话,必有好处);言同勒石(喻指说的话深刻而珍贵,如同刻石);言词(用语言表达的词汇或词句);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不愿行(言语和行为不相符合);言语妙天下(言语精妙,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言听谋决(说的话听从照办);言废(说的话不被采纳);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言智(言语的才智);言无伦次(言语杂乱无章)

    (3) 言论;见解;意见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止》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4) 又如: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言金(珍贵的言论);言之成理(言论能自成系统而有文理);言中无物(言论空洞而无实际内容)

    (5) 言辞;辞令;辞章

    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

    (6) 又如:言外(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传达言辞,故称言使);言泉(言辞滔滔不绝,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辩敏捷,言语通畅);言多必失(言辞过多,必定发生差错)

    (7) 政令;号令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

    (8)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言出法随(命令一下达,就依法考核、赏罚)

    (9) 誓言;盟辞;约言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

    (10) 又如:言约(口头言语为约定);言瑞(信言)

    (11) 建议;主意;计策

    我言为服,勿以为笑。——《诗·大雅》

    (12) 又如:言责(进言的职责)

    (13) 学说;主张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 杨则归 墨。”——《孟子》

    (14) 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15) 又如:五言诗;七言诗

    (16) 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

    (17) 又如:一言为定;片言九鼎

    (18) 著作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19) 又如:言对(文体的一种)

    (20) 姓

    助词

    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英文翻译

    words, speech; speak, say

    方言集汇

    ◎ 粤语:jin4
    ◎ 客家话:[梅县腔] ngian2 [海陆丰腔] ngien2 [东莞腔] ngen2 [沙头角腔] nien2 [陆丰腔] gnian3 [台湾四县腔] ngien2 [客英字典] ngien2 [宝安腔] ngien2 [客语拼音字汇] ngia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語軒元開平聲開口三等ngianŋĭɐ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