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责

kē zé [ ke ze]
繁体 苛責
注音 ㄎㄜ ㄗㄜˊ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苛责 kēzé

(1) 苛刻地责备

make harsh criticism;critize severely;excoriate

词语解释

  1. 过严的责备,过高的要求。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八:“﹝ 徐鉉 ﹞事 江 南 后主 ,为文学馆学士,随 煜 纳图。 太宗 苛责以不能讽 煜 早献图贡。” 明 张居正 《答宣大巡抚吴环洲书》:“ 长昂 事,尊諭谓处之不可苛责太过以激变,尤不宜招来太早以起玩。公策之甚善。”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 何南园 馆于 汪氏 ,其尊人礼之甚至。后其子非解事者,而苛责馆课转严。” 丁玲 《韦护》第三章:“有的人苛责他过去的历史,然而都不外乎嫉妒。”

引证解释

⒈ 过严的责备,过高的要求。 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八:“﹝徐鉉﹞事江南后主,为文学馆学士,随煜纳图。

太宗苛责以不能讽煜早献图贡。”
明张居正《答宣大巡抚吴环洲书》:“长昂事,尊諭谓处之不可苛责太过以激变,尤不宜招来太早以起玩。公策之甚善。”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九:“何南园馆于汪氏,其尊人礼之甚至。后其子非解事者,而苛责馆课转严。”
丁玲《韦护》第三章:“有的人苛责他过去的历史,然而都不外乎嫉妒。”

苛责的国语词典

严苛的责备。

苛责的网络释义

苛责

  • 苛责,汉语词汇。
  • 拼音:kē zé
  • 拼音:指过严的责备,指责。
  • 如:作为贴身女仆和缝纫女工,亚森的母亲受尽伯爵夫人的苛责与侮辱。
  • 苛责造句

    爱美是人之常情,何必那样地苛责她。
    会议主席苛责该代表,批评他指名道姓攻击别人。
    当一个人行善动机是良好的,而非害人的,那么即便把事情做砸了,也不能过于苛责。
    少了一份幼稚,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迷信,多了一份思索;少了一份苛责,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空谈,多了一份行动。
    不要去苛责和谩骂你身边取得成功的人,多追问一下自己为什么不成功。做男人要大气,大气的男人拥有更大的人生舞台。
    如果把自己性格上的缺失投射到伴侣身上,你就会更依赖他,也会更苛责他,这样感情的天平就会失衡。
    斯洛泼医生避免了所有批评,却逃不掉自己的苛责,而自己的责备恰恰是最痛切,最严厉的。
    有一些事情是可以改变的,有一些事似乎在最初就决定了它将来会怎么发展,人是无能为力的。对于一些无能为力的事,不要太过苛责自己无法挽回它。
    而且,他言行不一,宽以待己却苛责旁人,他的思想付诸笔端在大众面前传播,但其实他自己从来就不做他说的那一套。
    对我们个人的错误,我们是最不可靠的公断人;因此我们只能用在朋友面前坦白错误来解脱那由于我们所犯的错误而引起的良心的苛责。而那重如泰山压在我们身上的过失,在他们看来也不过是轻似鸿毛而已。
    但是,在当时的乱世之下,在虚伪缺乏感召力的朝廷之下,在虚诞成风、名士派头风头正劲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是不要过于苛责古人呢?
    虽然这个世界是多说多错、多做多错,且他人的苛责和嫉恨往往不是因为你做得太少而是你做得太多,但这并不妨碍你做得更多。
    好人就是没时间干坏事的人。多花时间,成长自己,少花时间,去苛责别人,去嫉妒别人。多化时间去爱,少化时间去恨。
    此时崔氏在江州已经起兵,他部下原部屯守兵马仅剩三百,新近征召的青壮乡民族丁到有七百有余,不敢过分苛责。
    、以耐心对待苛责,用暖语融化坚冰,以诚信对待误解,用炽情化解矛盾。
    不能理解的青春,难以苛责的残酷,太遥远以至都不必庆幸。岩井俊二。
    春秋责备贤者”,丝毫没有苛责前人的意思。
    秦越抬头平视,对别人的殷勤也好,敬畏也罢,等闲视之,绝不苛责自己,自己又不是什么圣人,也不会有人给你讲什么仁义道德。
    纵然生来,命运苛责,纵然相爱,荆棘密布。墨宝非宝。
    她逼着我咬牙切齿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用一种穷凶极恶的姿态来苛责自己,也苛责身边的其他人。

    汉字详情

    [ke]
    部首: 301
    笔画: 8
    五笔: ASKF
    五行:
    仓颉: TMNR
    四角: 4462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本义:小草)

    (2) 同本义

    苛,小草也。——《说文》

    (3) 疥疮

    疾痛苛痒。——《礼记·内则》

    (4) 又如:苛痒(疥疮痒)

    (5) 病。通“疴”

    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弃万苛。——《管子·内业》

    身无苛殃。——《吕氏春秋·审时》。注:“病也。”

    (6) 又如:苛殃(疾病和灾患);苛疾(疾病)

    形容词

    (1) 繁杂,烦琐

    好苛礼。——《史记·郦生陆贾传》

    内无苛慝。——《国语·晋语》。注:“烦也。”

    去烦蠲苛。——王褒《四子讲德论》

    (2) 又如:苛礼(苛刻微细的礼节);苛难(以琐事诘难);苛敛(烦重地征收赋税);苛小(烦琐细小。亦指繁杂细微之事)

    (3) 狠虐、刻薄(侧重于残暴狠毒)

    弭其百苛。——《国语·楚语》。注:“虐也。”

    关市苛难之。——《韩非子·内储说上》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史记·高祖本纪》

    苛政猛于虎也。——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4) 又如:苛虐(苛刻虐待);苛法(烦琐严厉的法令);苛吏(酷吏);苛求(过严过分地要求);苛征(横征暴敛)

    (5) 沉重,剧烈 。如:苛役(繁重的劳役);苛罚(重罚)

    动词

    (1) 使…苛刻

    苛关市之征以难其事。——《荀子·富国》

    (2) 烦扰,骚扰

    朝夕苛我边鄙。——《国语·晋语一》

    (3) 通“诃”。谴责,责问

    大司空士夜过奉常亭,亭长苛之。——《汉书·王莽传》

    英文翻译

    small, petty; harsh, rigorous

    方言集汇

    ◎ 粤语:ho1
    ◎ 客家话:[宝安腔] ko1 [台湾四县腔] ko1 [客英字典] ko1 [海陆丰腔] ko1 [梅县腔] ho2 [客语拼音字汇] ko1
    ◎ 潮州话:ko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七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歌平聲開口一等ɣɑgha/ha
    zé,zhài [ze,zhai]
    部首: 401
    笔画: 8
    五笔: GM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QMBO
    四角: 508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小篆字形。从贝,朿( )声。( zhài)本义:债款,债务)

    (2) 索取(财物)

    责,求也。——《说文》

    往责于东邑。——《吕氏春秋·慎行论》

    责之里正。——《聊斋志异·促织》

    责一头。

    以塞官责。

    (3) 又如:责偿(索取赔偿);责货(索贿);责诺(求取他人的许诺);责义(以合乎礼义要求别人);责债(索债);责赂(索求财物)

    (4) 责备

    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书·泰誓》

    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史记·项羽本纪》

    无责也。——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叱责(大声呵叱责备);呵责(呵斥);苛责(过严地责备);责嚷(责备;训斥);责劝(责备并规劝);责黜(责备和贬黜);谴责(严加申斥);责让(责备、谴责);贬责(指出过失,加以批评;责备)

    (6) 惩罚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聊斋志异·促织》

    崇患太祖慵惰不作业,数加笞责。——《新五代史·梁家人传》

    (7) 又如:笞责;责惩(责罚惩处);责知(责罚包庇罪人、知情不言者);责杖(以杖刑责罚)

    (8) 诘问

    收奴婢十余人去,责以杀婢事。——《汉书·赵严韩张两王传》

    (9) 又如:责诘(责问);责究(责问追究)

    (10) 责令;要求

    今释其所有,责其所无。——《盐铁论·本议》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赦罪责功。——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责己也重以周。——唐· 韩愈《原毁》

    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史记·李将军列传》

    责成人之道。——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11) 又如:责报(让人报答;图报);责办(责成办理);责买(责成购买)

    名词

    (1) 责任,差使

    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史记·项羽本纪》

    主道者,使人臣有必言之责,又有不言之责。——《韩非子》

    救护之责。——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专责(专门担负的某项责任);权责(权力和责任);负责(担负责任);卸责(推卸责任);职责(职务和责任);罪责(罪行的责任)

    (3) 另见 zhài

    zhài

    名词

    (1) 欠别人的财物。后作“债”

    听称责以傅别。——《周礼·小宰》。司农注:“称责,谓贷子。”

    薄敛已责。——《左传·昭公二十年》

    使无券契之责。——《管子·轻重乙》

    博言负责数百万。——《汉书·淮阳宪王钦传》。注:“假贷人财物未偿者。”

    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书·金滕》

    宋多责赂于 郑。——《左传·桓公十三年》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战国策·齐策》

    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汉书·高帝纪上》

    (2) 另见

    英文翻译

    one's responsibility, duty

    方言集汇

    ◎ 粤语:zaak3
    ◎ 潮州话:zêh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