臼杵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臼与杵。舂粮食或他物的容器和捣棒。
《易·繫辞下》:“臼杵之利,万民以济。”《三国志·魏志·阮籍传》“官至步兵校尉”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苏门山 有隐者,莫知名姓,有竹实数斛,臼杵而已。” 刘半农 《学徒苦》诗:“腊月主人食糕,学徒操持臼杵。”
引证解释
⒈ 臼与杵。舂粮食或他物的容器和捣棒。
引《易·繫辞下》:“臼杵之利,万民以济。”
《三国志·魏志·阮籍传》“官至步兵校尉” 南朝宋裴松之注:“苏门山有隐者,莫知名姓,有竹实数斛,臼杵而已。”
刘半农《学徒苦》诗:“腊月主人食糕,学徒操持臼杵。”
臼杵的网络释义
臼杵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舂米器具形,中间的四点表示有米。本义:中部下凹的舂米器具)
(2) 同本义
臼,舂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说文》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易·系辞下》
择满臼,舂之而不碎。——贾思勰《齐民要术》
(3) 又如:臼杵(臼与杵);臼塘(凿成船形的木臼,别称臼塘);臼中无釜(比喻妻子亡故)
(4) 又指用以形容臼状物。如:药臼;石臼;捣臼
动词
用臼舂米
织纺井臼。(臼,用如动词:舂米。)——清· 周容《芋老人传》
形容词
(1) 形如臼的 。如臼齿;臼头深目(形容相貌极丑);臼科(臼形的坑)
(2) 低
岸外而臼中。(臼中,中间凹陷。)——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u1 kiu3 [客语拼音字汇] kiu1 [台湾四县腔] kiu1 kiu3 [客英字典] kiu1 [梅县腔] kiu1 [东莞腔] kiu1 [陆丰腔] kiu1 [宝安腔] ki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舅 | 其九 | 羣 | 尤 | 上聲 | 有 | 開口三等 | 尤 | 流 | giux/giov | gʰĭə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午声。本义:舂米的棒槌)
(2) 同本义
杵,舂杵也。——《说文》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易·系辞》传
(3) 又如:杵臼交(不嫌贫贱的交情);杵臼(杵与臼);杵头(杵)
(4) 捶衣用的短木棒 。如:杵砧(捣衣的槌棒与垫石);杵声(棒槌捣衣的声音)
(5) 筑墙、筑堤时,用来填实泥土的棒槌
筑谓之杵。——《广雅》
杵以梧。——《礼记·杂记》
(6) 又如:杵声(筑城填土的杵槌声);杵木(筑土的木槌)
(7) 古代的一种棒形兵器。形如杵
动词
(1) 捣,砸
傲童不讴歌,舂筑者不相杵。——《新书》
(2) 用长形的东西戳 。如:用指头杵他一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chu3 [海陆丰腔] chu3 [客英字典] chu3 [台湾四县腔] cu3 [客语拼音字汇] cu1 cu3 [宝安腔] c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杵 | 昌與 | 昌 | 魚 | 上聲 | 語 | 開口三等 | 遇 | 魚 | tɕʰĭo | chjox/tcv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