膺受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承受。
《书·君陈》:“惟予一人膺受多福。” 孔 传:“惟我一人亦当受其多福。”《逸周书·克殷》:“ 武王 再拜稽首,膺受大命,革 殷 ,受天明命。”《汉书·王莽传上》:“膺受元命,豫知成败。”《晋书·刘毅传》:“膺受嘉祥。”《新唐书·崔祐甫传》:“公卿大臣膺受宠禄。” 宋 叶适 《上光宗皇帝札子》:“陛下严祗寅威,足以膺受付託。”
犹禀受。
汉 蔡邕 《太尉乔公碑》:“膺受纯性,诞有特表,岐嶷而超等,揔角而逸羣。”《楚辞·天问》“撰体胁鹿,何以膺之” 宋 朱熹 集注:“天撰十二神鹿,一身、八足、两头,独何膺受此形体乎?”
犹遭受。
郭沫若 《文化与战争》:“近几年来的自由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也膺受了同样的命运。” 郭沫若 《新文化的使命》:“民族已经膺受着空前的浩劫,而一二文学教员们却要高喊着‘与抗战无关’。”
引证解释
⒈ 承受。
引《书·君陈》:“惟予一人膺受多福。”
孔传:“惟我一人亦当受其多福。”
《逸周书·克殷》:“武王再拜稽首,膺受大命,革殷,受天明命。”
《汉书·王莽传上》:“膺受元命,豫知成败。”
《晋书·刘毅传》:“膺受嘉祥。”
《新唐书·崔祐甫传》:“公卿大臣膺受宠禄。”
宋叶适《上光宗皇帝札子》:“陛下严祗寅威,足以膺受付託。”
⒉ 犹禀受。
引汉蔡邕《太尉乔公碑》:“膺受纯性,诞有特表,岐嶷而超等,揔角而逸羣。”
《楚辞·天问》“撰体胁鹿,何以膺之” 宋朱熹集注:“天撰十二神鹿,一身、八足、两头,独何膺受此形体乎?”
⒊ 犹遭受。
引郭沫若《文化与战争》:“近几年来的自由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也膺受了同样的命运。”
郭沫若《新文化的使命》:“民族已经膺受着空前的浩劫,而一二文学教员们却要高喊着‘与抗战无关’。”
膺受的国语词典
身受、当受。
膺受的网络释义
膺受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肉。本义:胸腔,胸)
(2) 同本义
膺,胸也。——《说文》
无搯膺。——《国语·鲁语》
背膺拌合以交痛兮。——《楚辞·惜诵》
编愁苦以为膺。——《楚辞·悲回风》
无拊膺。——《孔子家语·子夏问》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膺门(马的胸膛);膺臆(胸臆。多指个人的思想或见解);义愤填膺
(4) 乳上骨
(5) 胸傍,胸部两侧的肌肉隆起处
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素问》
(6) 又如:膺中(胸前两旁高处)
(7) 心间;胸臆
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礼记》
(8) 又如:膺服(谨记在心;衷心信服);膺肺(内心);膺堂(心间)
动词
(1) 担当,接受重任
臣有何德何能,敢膺圣眷如此!——《警世通言》
(2) 又如:膺天明命(承受天命);膺期(承受期运。指受天命为帝王);膺运(膺期);膺荐(承受荐举)
(3) 因被任命、提升或被选举而担任 。如:膺此重任
(4) 接受
天子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后汉书》
(5) 又如:膺命(接受天命)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jin1 [台湾四县腔] jin1 [陆丰腔] jin1 [海陆丰腔] rin1 [梅县腔] jin1 [宝安腔] jin1 [客语拼音字汇] yin1 yin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膺 | 於陵 | 影 | 蒸 | 平聲 | 蒸 | 開口三等 | 蒸 | 曾 | qing/iong | ʔĭəŋ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2) 同本义
受,相付也。——《说文》”王筠曰:“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
受其币。——《周礼·天官·司书》
主妇拜受爵。——《仪礼·特牲馈食礼》
则受之。——《周礼·司干》。注:“取藏之。”
受以小功衰。——《仪礼·丧服》。注:“犹承也。”
颛顼受之。——《国语·楚语》。注:“承也。”
釜十五,吾受,而宫出之以百。——《管子·海南》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列女传》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受茶(女子受聘,订立婚约);受宫厅(衙门中的厅堂);受法(伏法);受事(接受教诲);受册(接受册命);受祉(接受天地神明的降福);受胙(接受胙肉)
(4) 蒙受;遭受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宪问》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贾谊《论积贮疏》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 又如:受侮;受敌;受污(遭受污染)
(6) 得到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7) 又如:受知(得到他人的赏识、礼遇);受名(获得名称);受直(得到报酬);受瘪;受享(享受)
(8) 收进,取回
舞者既陈,则授舞器,既舞则受之。——《周礼·春官·司干》
(9) 买入,收入
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百。——《管子》
(10) 又如:受主(买主)
(11) 容纳
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杜甫《南邻》
(12) 通“授”。授予;交给
若有诸公大夫则使人受俎如宾礼。——《仪礼·乡饮酒礼》
以劳受禄,则民不幸生。——《管子·君臣上》
受以王命,委以王事。——《论衡·自然》
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3) 通“授”。教授;传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 韩愈《师说》
(14) 娶 。如:受室(娶妻,成家);受妻(娶妻)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hu5 shiu5 [陆丰腔] shiu6 [客英字典] shiu5 [台湾四县腔] su5 [客语拼音字汇] su4 [宝安腔] su3 siu3 [沙头角腔] su5 [海陆丰腔] shiu6
◎ 潮州话:siu6 (sĩu)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受 | 殖酉 | 常 | 尤 | 上聲 | 有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ʑĭəu | zjux/zjo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