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

zàng fǔ [zang fu]
繁体 臟腑
注音 ㄗㄤˋ ㄈㄨˇ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中医学名词。中医把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胃、胆、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称为六腑,合称脏腑。五脏为实心的,六腑除三焦外均为空心的。

词语解释

  1. 中医总称人体内部的器官。心、肝、脾、肺、肾为五脏,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为六腑。

    唐 韩愈 《<张中丞传>后序》:“人之将死,其臟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清 蒋士铨 《临川梦·改梦》:“北地雪高冰厚,食炕餐煤,粪灰填于耳鼻,沟秽中于臟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从次日起,他们便如法泡製起来,无非是寒热兼施,攻补并进,拿着 苟才 的臟腑,做他药石的战场。”

引证解释

⒈ 中医总称人体内部的器官。心、肝、脾、肺、肾为五脏,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为六腑。

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序》:“人之将死,其臟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清蒋士铨《临川梦·改梦》:“北地雪高冰厚,食炕餐煤,粪灰填于耳鼻,沟秽中于臟腑。”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〇五回:“从次日起,他们便如法泡製起来,无非是寒热兼施,攻补并进,拿着苟才的臟腑,做他药石的战场。”

脏腑的国语词典

五脏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胃、胆、大肠、小肠、膀胱。脏腑亦泛指人的内脏。

脏腑的网络释义

脏腑

  • 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在现象、征象,来研究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构成人体的基本机制——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 该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祖先独特、智慧的发现,区别于现代医学理论,不可相提并论。
  • 脏腑造句

    膻中穴是心包经的募穴,也就是脏腑之气汇聚的地方。
    春天空气清新,有利于吐故纳新,充养脏腑。
    是以西国老人院、癫狂、聋哑等院,遇有死者,许医局剖析肢体,穷究病症及生生化化之原,以教后学,故西医皆明脏腑、血脉之奥。
    结合眼针疗法与中医脏腑和经络的关系,可以更深入地研究由于部分脏器和经络发生变化而引发的老年性痴呆这一病症。
    有病调治原则,就是脾胃病调治要及时,要因人而异采取化滞益胃法、祛湿安胃法、理气健胃法和相关脏腑调治法调治。
    饭前喝碗萝卜汤,可以消谷食,去痰癖,止咳嗽,解消渴,通利脏腑之气。
    端午饮食油腻,零食帮你败火,拔丝山药晾凉,放冰箱当糖吃,用莲子蒸馒头,健脾安神良方,蜂蜜内养脏腑,柠檬同泡饮料,温馨关怀送上,假期快乐安好!
    癫痫系指脏腑受伤,神机受累,元神失控所致,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发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特征的一种发作性疾病。
    脾胃一旦发生病变,不仅中州损伤,而且也会引起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各方面的疾患。
    其房屋亦高大爽垲,并令学徒通晓保养身体脏腑方法,虽英之伦敦、法之巴黎斯学校,亦无以复加云。
    从脏腑的结构学基础,洞悉阴阳交感,会发现阴阳蕴含着深刻的生命运动规律,并具有重大的临床指导价值。
    论述了脏腑寒热错杂的病机,寒热配伍的功效作用是寒热配伍的依据。
    具体操作方法则需根据不同病情进行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结合时令对患儿整体状况进行治疗。
    不论外感内伤,对于人体的损伤,皆伤于气血而非脏腑。
    冷水洗脸,预防伤寒;温水刷牙,牙齿喜欢;清粥养胃,冬季多食;滋润脏腑,保暖排毒;睡前沐浴,促进循环。愿你一冬康健。
    如八珍酒、人参酒、仙灵固精酒、万寿药酒等,有调理脏腑、气血、阴阳之偏,有病用之亦可祛疾。
    白塞病属湿热火毒为患,以毒邪为主要病因。饮食不节、脏腑失调、日久滞而生毒。
    肉苁蓉、西洋参和小红参等药材的药物因子可以有效针对毒素对机体造成的伤害进行补益,使气血顺畅,脏腑功能恢复。
    说到病理,这脏腑五行,气血阴阳,寒热虚实,综合辩证,变化万端。
    采东来紫气以润全身,站五行桩功以养脏腑之气,这是封钦在修行道路上的一次探行,一个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

    汉字详情

    zāng,zàng [zang,zang]
    部首: 444
    笔画: 10
    五笔: EYFG
    五行:
    仓颉: BIG
    四角: 70214

    详细解释

    zāng

    形容词

    (1) 玷污,不干净或不纯洁 。如:脏衣服;脏地毯

    (2) 不文明,骂人 。如:责备这个孩子说脏话

    动词

    (1) 弄污

    咱一来是为行好,二来也怕脏了我的店。——《儿女英雄传》

    (2) 另见 zàng

    zàng

    名词

    (1) (形声。左形,右声。本义:中医学以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后因以为身体内脏的通称)同本义

    脏,五脏也。——《正字通》

    (2) “脏的本字是藏。脏是“藏”的后起分别字。如:脏躁症(中医病名。主要症为神躁不宁,哭笑无常);脏象(指人体脏腑正常机能及发生病态变化时反映于外的征象);内脏;五脏六腑

    (3) 另见 zāng

    英文翻译

    internal organs, viscera; dirty

    方言集汇

    ◎ 粤语:zong6

    宋本广韵

    [fu]
    部首: 444
    笔画: 12
    五笔: EYWF
    五行:
    仓颉: BIOI
    四角: 7024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肉,府声。本义:腑脏)

    (2) 中医以胃、胆、膀胱、三焦、大小肠的总称 。亦泛指内脏器官

    六府。谓大肠、小肠、胃、膀胱、三焦、胆也。府者,为五藏宫府也。俗字作腑。——《白虎通·性情》

    (3) 又如:腑脏(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总称)

    (4) 喻内心,心怀 。如:肺腑(泛指内脏。亦比喻内心)

    形容词

    腐烂的 。如:腑水(腐水,臭水);腑冷(腐烂散落)

    英文翻译

    bowels, entrails, internal organs

    方言集汇

    ◎ 粤语:fu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fu3 [客英字典] fu3 [海陆丰腔] fu3 [梅县腔] fu3 [东莞腔] fu3 [宝安腔] fu3 [客语拼音字汇] f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九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方矩上聲合口三等pĭupyox/pi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