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首

kěn shǒu [ ken shou]
注音 ㄎㄣˇ ㄕㄡˇ

词语释义

点头表示同意。

词语解释

  1. 点头表示同意。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二:“帝自此御朝即拱嘿不言,大臣奏事,可即肯首,不即摇首。” 宋 叶适 《徐道暉墓志铭》:“有诗数百,斲思尤奇,皆横絶歘起,冰悬雪跨,使读者变踔憀慄,肯首吟嘆不自已。” 元 袁介 《踏灾行》:“只因嗔我不肯首,却把我田批作熟。” 明 高明 《琵琶记·官媒议婚》:“欢悦,秦楼此日招凤侣,遣妾每特来执伐。望君家,慇懃肯首,早谐结髮。”

引证解释

⒈ 点头表示同意。

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二:“帝自此御朝即拱嘿不言,大臣奏事,可即肯首,不即摇首。”
宋叶适《徐道暉墓志铭》:“有诗数百,斲思尤奇,皆横絶歘起,冰悬雪跨,使读者变踔憀慄,肯首吟嘆不自已。”
元袁介《踏灾行》:“只因嗔我不肯首,却把我田批作熟。”
明高明《琵琶记·官媒议婚》:“欢悦,秦楼此日招凤侣,遣妾每特来执伐。望君家,慇懃肯首,早谐结髮。”

肯首的网络释义

肯首

  • 肯首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kěn shǒu,是指点头表示同意。
  • 汉字详情

    kěn [ken]
    部首: 444
    笔画: 8
    五笔: HEF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MB
    四角: 21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肉,从冎( guǎ)省。本义:着骨之肉) 同本义

    肎,骨间肉肎肎着也。——《说文》。俗字误作肯。

    技经肯綮之未尝。——《庄子·养生主》

    (2) 又如:肯綮

    动词

    (1) 假借为“可”。表示应允,同意

    太后不肯。——《战国策·赵策》

    留为小吏,不肯。——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2) 又如:劝说了半天,他才肯了;肯认(认可,同意);肯可(赞成,同意);肯首(点头表示同意);肯酒(允婚酒。表示女方应允亲事)

    (3) 愿意,心甘情愿、乐意

    莫肯我顾。——《诗·魏风·硕鼠》

    客肯为靖郭君末寡人乎。——《战国策·齐策》。注:“犹可也。”

    不肯者,可以肯也。——《谷梁传·宣公三年》

    秦王不肯击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伶即又不肯授我。—— 明·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大将军仁慈不肯发令。——《广东军务记》

    (4) 又如:肯干;他肯吗?肯吃苦;肯心儿(心甘情愿);肯心(心甘情愿;顺心);肯道(愿意)

    副词

    (1) 恰恰 。如:肯分(恰恰;凑巧)

    (2) 〈方〉∶表示时常、易于

    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红楼梦》

    (3) 又如:这几天肯下雨

    英文翻译

    willing; consent to, permit

    方言集汇

    ◎ 粤语:hang2 hoi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en3 ken3 [客语拼音字汇] hen3 ken3 [客英字典] ken3 [梅县腔] hen3 ken3 [台湾四县腔] hen3 ken3 [东莞腔] ken3 [陆丰腔] ken3 hen3 [宝安腔] ken3 he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三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苦等登開上聲開口一等kʰəŋkhongx/qonk
    shǒu [shou]
    部首: 905
    笔画: 9
    五笔: UTH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THBU
    四角: 80602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金文字形,上面是头发和头皮,用以表示头盖;下面是眼睛,用以代表面部。本义:头)

    (2) 同本义

    首,阳也。——《汉书·天文志》

    首身离兮心不惩。——《楚辞·九歌·国殇》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诗·卫风·伯兮》

    搔首踟蹰。——《诗·邶风·静女》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战国策·燕策》

    以刀劈狼首。——《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昂首;叩首;搔首;首功(以获敌首论功);首虏(指斩获敌人的首级);首枕其股(让死者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这是古代臣下对横遭杀害的君主表示哀痛之礼);首丘(归葬故乡;亦指怀念故乡);首身分离(被杀,判处斩刑)

    (4) 首领,团体的领导人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 又如:元首;酋首;群龙无首

    (6) 开端;开头;前端

    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韩非子·心度》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资治通鉴》

    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7) 又如:首事(开始);首春(孟春。指农历正月);首秋(孟秋。指农历七月);首祚(一年的开头);首夏(夏季之始。即“孟夏”。指农历四月);首岁(正月。一年的开始)

    (8) 要领

    予誓告汝群言之首。——《书·秦誓》

    (9) 剑柄上的环

    进剑者左首。——《礼记》

    (10) 位次。方;面

    史进下首坐了。——《水浒传》

    (11) 又如:左首;上首;外首;东首;门首

    形容词

    (1) 第一

    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汉书·儒林传序》

    (2) 又如:首公(以公务为首要。即“奉公”);首功(第一等功劳);首选(当选为第一。科举时代考试名列第一);首妻;首位;首名;首恶;首犯;首僧(当家和尚);首县(县城和府城在一处的县,也指知县);首事(地方上领头管事的绅士);首事(首要的事);首从(主犯与从犯)

    (3) 形容迟疑不决

    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彊,每与 羌战,常以少制多。虽首施两端, 汉亦收其用。——《后汉书·邓训传》

    (4) 又如:首施(迟疑进退不定。同首鼠);首鼠(迟疑不决。也作“首施”)

    动词

    (1) 告发

    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首诉(出首;控告);首人(出面告状的人)

    (3) 自首,犯人自己到有关部门去交代罪行

    (贼役赃官)一半都来睦县自行投首,拜参 张招讨并众官,尽皆准首,复为良民。——《水浒传》

    (4) 又如:首官(向官府自首或告发);自首;首状(自首或告发的状词);首免(指自首而得以从轻发落);首罪(自首)

    (5) 头向着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楚辞·九章·哀郢》

    (6) 向着…出发

    北首燕路。——《史记·淮阴侯列传》

    (7) 如:首路(出发);首涂(启程;上路)

    (8) 屈服;服罪

    虽有降首,曾莫惩革,自此浸以疏慢矣。——《后汉书》

    (9) 标明;显示

    所以首其内,而见诸外也。——《礼记》

    副词

    (1) 最早;首先

    陈涉首难,豪杰蜂起。——《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首唱(首先倡导、发起。也作“首倡”);首创(创始)

    量词

    一篇 。如:唐诗三百首

    英文翻译

    head; first; leader, chief; a poem

    方言集汇

    ◎ 粤语:sau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u3 [陆丰腔] shiu3 [沙头角腔] su3 [东莞腔] siu3 [客英字典] shiu3 [台湾四县腔] sii3 [梅县腔] shu3 shiu3 [宝安腔] su3 siu3 [客语拼音字汇] su3
    ◎ 潮州话:si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四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書九上聲開口三等sjux/sjovɕĭə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