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綮

kěn qìng [ ken qing]
注音 ㄎㄣˇ ㄑ一ㄥˋ

词语释义

肯綮 kěnqìng

(1) 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最重要的关键

深中肯綮
meat joints;crux;1

词语解释

  1. 筋骨结合的地方。

    《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陆德明 释文:“肯,著骨肉。綮,犹结处也。” 宋 黄庭坚 《颐轩》诗序:“庖丁不以肯綮婴其解牛之刀,痀瘻丈人不以万物易蜩之翼。” 清 独逸窝退士 《笑笑录·食羊骨》:“骨间亦有微肉,熟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抉剔,得銖两於肯綮之间。”

  2. 比喻要害或最重要的关键。

    《金史·郭药师传》:“ 宗望 能以悬军深入,驻兵 汴城 下,约质纳币割地,全胜以归者, 药师 能测 宋 人之情,中其肯綮故也。” 明 宋濂 《故奉训大夫王府君墓志铭》:“为 定远 县吏,出谋发虑,皆中肯綮。”《明史·顾大章传》:“与朝士通往来,阴察其交关肯綮,清流赖之。” 清 包世臣 《述学示十九弟季怀》诗:“房行藁汗牛,一一究肯綮。” 郭沫若 《历史人物·夏完淳》:“他的著书现存的有《幸存录》一种,评议 明 末政局极平允而中肯綮。”

引证解释

⒈ 筋骨结合的地方。

《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陆德明释文:“肯,著骨肉。綮,犹结处也。”
宋黄庭坚《颐轩》诗序:“庖丁不以肯綮婴其解牛之刀,痀瘻丈人不以万物易蜩之翼。”
清独逸窝退士《笑笑录·食羊骨》:“骨间亦有微肉,熟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抉剔,得銖两於肯綮之间。”

⒉ 比喻要害或最重要的关键。

《金史·郭药师传》:“宗望能以悬军深入,驻兵汴城下,约质纳币割地,全胜以归者, 药师能测宋人之情,中其肯綮故也。”
明宋濂《故奉训大夫王府君墓志铭》:“为定远县吏,出谋发虑,皆中肯綮。”
《明史·顾大章传》:“与朝士通往来,阴察其交关肯綮,清流赖之。”
清包世臣《述学示十九弟季怀》诗:“房行藁汗牛,一一究肯綮。”
郭沫若《历史人物·夏完淳》:“他的著书现存的有《幸存录》一种,评议明末政局极平允而中肯綮。”

肯綮的国语词典

骨头和筋肉结合的部位。

如:「他说话深中肯綮。」

肯綮的网络释义

肯綮

  • 肯綮,典故名,典出《庄子集释》卷二上〈内篇·养生主〉。“肯,著骨肉。綮,犹结处也。” 后遂以“肯綮”指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最重要的关键
  • 肯綮造句

    这篇文章不长,但是论点明确,深中肯綮,有很强的说服力。
    问题是要摸准根儿,看准夏完淳的软肋在哪儿,切中肯綮,打动劝降。
    这些言论虽然深中肯綮,确为胜敌之良策,却在激越高昂的“速战论”声浪中被淹没了。
    今天的杜甫江阁,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基层群众,为了长沙的科学发展,献策语意恳切,建言深中肯綮。
    拳头深中肯綮的重击在冰狼后腿上。
    他们的表达最实在,批评也深中肯綮。
    他年纪不大,审理案件时目光敏锐,逻辑清晰;他声音不大,话语深中肯綮,入情入理。
    当下,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牢记新闻真实性的底线,治理新闻界的浮躁和虚假毒瘤,当是深中肯綮。
    但是我力劝国会暂停一会儿,做个深呼吸,尝试严肃地修订方案的架构,使之切中肯綮。
    我们讲的话并不多,却是每一句都切中肯綮。
    以有限之法文,绳无穷之事实,而能因应时宜,悉中肯綮,更有赖于执法者衡情酌理,善为解释,是则欲尽法律之用者,于法理之探研,尤未可忽。
    深中肯綮地研究它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将有助于朝鲜族的发展。
    群雄只觉严晓星之言深中肯綮,与严晓星等四人作别离去。
    笔者觉得,郁院士提出的这两条建议都深中肯綮。
    针对当前价格听证制度存在的不尽如人意之处,民进河南省委员会提出的相关建议可以说是深中肯綮。
    一句可谓切中肯綮,无论敕令的文字能否得到切实推行,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自此正式开启。
    这一论断对存在主义者来讲或许深中肯綮,对其他人则未必。
    这个事例充分证明想出成绩便要动中肯綮,找准重点才能一举拔得头筹。
    他的评论往往游刃有余,见解独到,要言不繁,切中肯綮。
    而王玉润的回答往往能运用所学到的现代医学理论去阐明一些中医学问题,要言不烦,颇中肯綮。

    汉字详情

    kěn [ken]
    部首: 444
    笔画: 8
    五笔: HEF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MB
    四角: 21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肉,从冎( guǎ)省。本义:着骨之肉) 同本义

    肎,骨间肉肎肎着也。——《说文》。俗字误作肯。

    技经肯綮之未尝。——《庄子·养生主》

    (2) 又如:肯綮

    动词

    (1) 假借为“可”。表示应允,同意

    太后不肯。——《战国策·赵策》

    留为小吏,不肯。——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2) 又如:劝说了半天,他才肯了;肯认(认可,同意);肯可(赞成,同意);肯首(点头表示同意);肯酒(允婚酒。表示女方应允亲事)

    (3) 愿意,心甘情愿、乐意

    莫肯我顾。——《诗·魏风·硕鼠》

    客肯为靖郭君末寡人乎。——《战国策·齐策》。注:“犹可也。”

    不肯者,可以肯也。——《谷梁传·宣公三年》

    秦王不肯击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伶即又不肯授我。—— 明·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大将军仁慈不肯发令。——《广东军务记》

    (4) 又如:肯干;他肯吗?肯吃苦;肯心儿(心甘情愿);肯心(心甘情愿;顺心);肯道(愿意)

    副词

    (1) 恰恰 。如:肯分(恰恰;凑巧)

    (2) 〈方〉∶表示时常、易于

    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红楼梦》

    (3) 又如:这几天肯下雨

    英文翻译

    willing; consent to, permit

    方言集汇

    ◎ 粤语:hang2 hoi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en3 ken3 [客语拼音字汇] hen3 ken3 [客英字典] ken3 [梅县腔] hen3 ken3 [台湾四县腔] hen3 ken3 [东莞腔] ken3 [陆丰腔] ken3 hen3 [宝安腔] ken3 he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三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苦等登開上聲開口一等kʰəŋkhongx/qonk
    qìng,qǐ [qing,qi]
    部首: 627
    笔画: 14
    五笔: YNTI
    五行:
    仓颉: HKVIF
    四角: 389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细密的缯帛

    綮,致缯也。——《说文》。段玉裁注:“凡细腻曰致。”

    (2) 戟衣。綮戟,古代官吏出行时前导的仪仗。也作“棨”

    如今百脚旗用以前导者,即有衣之戟谓之棨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3) 另见 qìng

    qìng

    (1) ——“肯綮”( kěnqìng):

    (2) 筋肉结节处

    (3) 喻事物的关键

    (4) 另见

    英文翻译

    embroidered banner

    方言集汇

    ◎ 粤语:hing3 kai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3 [梅县腔] ki3 [台湾四县腔] ki3 [客英字典] ki3
    ◎ 潮州话:k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一薺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康禮齊開上聲開口四等khex/qejkʰi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