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受之愬

fū shòu zhī sù [fu shou zhi su]
繁体 膚受之愬
注音 ㄈㄨ ㄕㄡˋ ㄓ ㄒ一ㄤ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指谗言。肤受,谓浮泛不实,或谓利害切身。

亦作:肤受之诉 、肤受之言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成语用法

肤受之愬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引证解释

⒈ 指谗言。肤受,谓浮泛不实,或谓利害切身。

《论语·颜渊》:“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邢昺疏:“皮肤受尘,垢秽其外,不能入内也。以喻譖毁之语,但在外萋斐,构成其过恶,非其人内实有罪也。”
朱熹集注:“肤受,谓肌肤所受,利害切身。”
《汉书·谷永传》:“﹝将军﹞不听浸润之譖,不食肤受之愬。”
颜师古注:“肤受,谓初入皮肤至骨髓,言其深也。”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你想外国人又不是包龙图,况且又不懂中国话,自然中了他的肤受之愬了。”
亦作“肤受之诉”、“肤受之言”。 《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伏见前太尉西曹掾蒋遵,清亮忠孝,学通古今,陛下纳肤受之诉,遂致禁錮,世以是为严。”
《后汉书·儒林传上·张法滕冯等传论》:“若夫数将者,并宣力勤虑,以劳定功,而景风之赏未甄,肤受之言互及。”
唐韩愈《送齐皞下第序》:“肤受之诉不行於君,巧言之诬不起於人矣。”
《旧唐书·房玄龄传》:“逆耳之諫必听,肤受之诉斯絶。”
亦省作“肤受”。 《晋书·刘毅和峤等传论》:“刘毅一遇宽容, 任和两遭肤受。”
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三:“初, 多逊与赵韩王睚眦, 太宗践祚,每召对即倾之,上以肤受,颇惑之。”

肤受之愬的网络释义

肤受之愬

  • 肤受之愬,读音fū shòu zhī sù,汉语成语,指利害切身。肤受:肌肤所受 。愬:同“诉”, 控诉、 诽谤 、诬告。出自《论语·颜渊》。
  • 汉字详情

    [fu]
    部首: 444
    笔画: 8
    五笔: EFWY
    五行:
    仓颉: BQO
    四角: 7528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肉,盧省声。本义:人的皮肤)

    (2) 同本义

    肤受之愬。——《论语·颜渊》

    衣不暖肤。——《商君书·算地》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卫风·硕人》

    (3) 又如:肌肤(肌肉皮肤);肤革(皮肤的表皮和真皮;外面,表面);肤不生毛(皮肤上长满了厚茧而长不出毛)

    (4) 树木、果实的表皮 。如:肤部(表皮);肤果(可连皮吃的果实)

    (5) 某些像皮层那样的东西

    纸光洁如玉,肤如卵膜。——宋· 陈师道《后山谈丛》

    (6) 又如:草皮;纸张

    (7) 古代用于祭祀或供食用的肉类

    麋肤,鱼醢。——《礼记》。郑玄注:“肤,切肉也。”

    (8) 古代长度单位,一指为寸,四指为肤 。如:肤寸(古长度单位。一指宽为寸,四指宽为肤)

    (9) 较短的距离 。如:肤寸之地无得

    (10) 外表

    而短小精悍者,游侠之徒也。人何足以知之?此皆其肤也。——宋· 苏轼《王定国真赞》

    (11) 通“簠”( )。古祭祀燕享,以盛稻粱的器皿

    剥床以肤,凶。——《易·剥卦》

    形容词

    (1) 浅薄

    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汉· 张衡《东京赋》

    (2) 又如:肤见(浅陋的见解);肤学(浅学,所学浅陋);肤俗(肤浅庸俗);肤庸(浅薄平庸);肤语(肤辞,肤浅空泛的言语)

    (3) 大

    薄伐猃狁,以奏肤公。——《诗·小雅·六月》

    (4) 又如:肤功(大功)

    (5) 肥美,美

    公孙硕肤。——《诗·豳风·狼跋》

    (6) 又如:肤美(优美敏捷);肤敏(德行美好,行事敏捷)

    英文翻译

    skin; superficial, shallow

    方言集汇

    ◎ 粤语:f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甫無平聲合口三等pyo/piupĭu
    shòu [shou]
    部首: 228
    笔画: 8
    五笔: EPCU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BE
    四角: 2040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2) 同本义

    受,相付也。——《说文》”王筠曰:“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

    受其币。——《周礼·天官·司书》

    主妇拜受爵。——《仪礼·特牲馈食礼》

    则受之。——《周礼·司干》。注:“取藏之。”

    受以小功衰。——《仪礼·丧服》。注:“犹承也。”

    颛顼受之。——《国语·楚语》。注:“承也。”

    釜十五,吾受,而宫出之以百。——《管子·海南》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列女传》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受茶(女子受聘,订立婚约);受宫厅(衙门中的厅堂);受法(伏法);受事(接受教诲);受册(接受册命);受祉(接受天地神明的降福);受胙(接受胙肉)

    (4) 蒙受;遭受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宪问》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贾谊《论积贮疏》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 又如:受侮;受敌;受污(遭受污染)

    (6) 得到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7) 又如:受知(得到他人的赏识、礼遇);受名(获得名称);受直(得到报酬);受瘪;受享(享受)

    (8) 收进,取回

    舞者既陈,则授舞器,既舞则受之。——《周礼·春官·司干》

    (9) 买入,收入

    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百。——《管子》

    (10) 又如:受主(买主)

    (11) 容纳

    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杜甫《南邻》

    (12) 通“授”。授予;交给

    若有诸公大夫则使人受俎如宾礼。——《仪礼·乡饮酒礼》

    以劳受禄,则民不幸生。——《管子·君臣上》

    受以王命,委以王事。——《论衡·自然》

    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3) 通“授”。教授;传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 韩愈《师说》

    (14) 娶 。如:受室(娶妻,成家);受妻(娶妻)

    英文翻译

    receive, accept, get; bear, stand

    方言集汇

    ◎ 粤语:sau6
    ◎ 客家话:[梅县腔] shu5 shiu5 [陆丰腔] shiu6 [客英字典] shiu5 [台湾四县腔] su5 [客语拼音字汇] su4 [宝安腔] su3 siu3 [沙头角腔] su5 [海陆丰腔] shiu6
    ◎ 潮州话:siu6 (sĩu)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四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殖酉上聲開口三等ʑĭəuzjux/zjov
    zhī [zh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PPP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NO
    四角: 30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止而平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tjio
    sù,shuò [su,shuo]
    部首: 440
    笔画: 14
    五笔: UBTN
    仓颉: TBP
    四角: 87332

    英文翻译

    accuse; sue; inform; narrate

    方言集汇

    ◎ 粤语:sou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ii5 [台湾四县腔] su5 [海陆丰腔] s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一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桑故去聲開口一等soh/suhsu

    肤受之愬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