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股战胁息,安敢妄攀。”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肉,殳(
)声。本义:大腿)(2) 同本义
股,髀也。——《说文》
膝上曰股,膝下曰胫。——《论语·宪问》疏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战国策·秦策》
余皆股栗。——《史记·酷吏列传》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聊斋志异·狼三则》
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3) 又如:股掌(大腿与手掌);股弁(大腿发抖)
(4) 事物的分支或一部分
注:“如淳曰:股,支别也。”——《汉书·沟洫志》。
(5) 又如:人事股;军需股
(6) 合股纱、线或绳的一组成部分 。如:六股的绣花丝线
(7) 资本或财物的一份 。如:普通股;优先股
(8) 不等腰直角三角形构成直角的较长的边
故折矩,以为句(即勾)广三,股修四,径隅(即弦)五。——《周髀算经》
(9) 又如:勾股弦
量词
(1) 一阵气味或一阵随风飘至的气味或味道 。如:一股香味;一股烟悬在休眼火山上空
(2) 喷出或吹出的气体或液体 。如:从烟斗喷出的股股烟
(3) 一队武装人员 。如:一股游击队;一股强盗
(4) 一伙罪犯 。如:三股土匪
(5) 一阵突然而剧烈的爆发 。如:一股熊熊火焰正从屋顶冒出来;尤指一阵感情的激烈爆发。如:一股劲
(6) 流体从源或容器的流出 。如:一股热气
(7) 用于指道路等。如:两股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u3 [陆丰腔] gu3 [海陆丰腔] gu3 [客英字典] gu3 [台湾四县腔] gu3 [梅县腔] gu3 [客语拼音字汇] gu3 [宝安腔] gu3 [东莞腔] g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古 | 公戸 | 見 | 模 | 上聲 | 麌 | 開口一等 | 遇 | 模 | ku | kox/ku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2) 同本义
战,斗也。——《说文》
皆陈曰战。——《左传·庄公十一年》
春秋敌者言战。——《公羊传·庄公三十年》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将军百战死。——《乐府诗集·木兰诗》
脱我战时袍。
挟矢以助战。——明· 魏禧《大铁椎传》
技击利巷战。——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普法交战图。——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征战(出征作战);战阀(战功);战垒(战争中用以防守的堡垒)
(4) 泛指搏斗,争斗,争胜负,比高低
龙战于野。——《易·坤》
下骑搏战。——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5) 又如:文战;酒战;西瓜战
(6) 后作“颤”。发抖
战栗,惧也。——《尔雅·释诂》
股战而栗。——《汉书·高五王传》
使民战栗。——《论语·八佾》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雅·小旻》
闻鸣镝而股战。——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7) 又如:战欣欣(战兢兢);战钦钦(战兢兢);战笃索(战抖);战笃速(战抖);战都速(战抖);战恐(恐惧发抖);战动(颤动;抖动);战悸(惶恐发抖)
名词
(1) 战争;战事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陈子昂《送别崔著作东征》
普法之战。——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战史(记载战争情况的史书或文章);战多(战功);战征(征战;战争);战讯(战事的消息);战道(战争的规律或法则)
(3)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肉(月),劦(
)声。本义: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2) 同本义
胁,两膀也。——《说文》。按,腋下之名也。其骨谓之肋,牲体则谓之拍。
两胁里急。——《素问·至真要大论》
兵尚胁盾。——《管子·版法》。注:“盾或著之于胁,固曰胁盾。”
脊胁肺肩在上。——《仪礼》
右胁夹大铁椎。——明· 魏禧《大铁椎传》
越天都之胁。——《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3) 又如:胁胑(由腋下到腰以上的部位);胁窝里(比喻两侧);胁不沾席(形容佛教徒勤苦修行);胁骨(肋骨);胁衣(女人的内衣。或称“袜”);胁肢(胁和臂之间的部位);胁盾(盾的或称)
(4) 肋骨
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注:“骈胁,合干也。”
(5) 旁边,边侧
旁著岸胁,去地二百余丈,民俗名曰石鼓。——《汉书》
(6) 又如:胁士(佛教语。侍立在佛两旁的菩萨)
动词
(1) 挟持
是谓胁君。——《礼记·礼运》
乃胁栾中行。——《国语·晋语》。注:“劫也。”
(2) 又如:裹胁(用胁迫手段使人跟从);胁君(胁持国君;被胁持的国君);胁权(挟权。假用君上权名胁迫别人)
(3) 威逼,用威力促使
公欲从之。众从者胁公,不得归。——《左传·庄公八年》
使使胁求君主。——《汉书·常惠传》。注:“谓以威迫之也。”
淫而相胁。——《淮南子·本经》
武终不可胁。—— 明· 魏禧《大铁椎传》
胁服夺其官。——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4) 又如:胁污(被胁迫而致玷污);胁劫(威胁而劫持之);胁和(迫使讲和);胁服(迫使服从);胁降(迫使降服;被迫投降)
(5) 通“翕”(
)。收缩 ?易系坤动,动静辟胁,万物生焉。——《汉书·王莽传中》
(6) 又如:胁肩(耸起肩膀,故示敬畏);胁肩低眉(胁肩低首。缩肩低头。形容故作恭敬畏惧的样子);胁肩累足(缩紧肩膀,不敢立正。形容极为恐惧)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
(2) 同本义
息,喘也。——《说文》
亦孔之。——《诗·大雅·桑柔》。笺:“如仰疾风,不能息也。”
尚不敢惕息。——《汉书·扬雄传》。注:“出入气也。”
则心惕息。——《汉书·司马迁传》。注:“喘息也。”
武气绝,半日复息。——《汉书·苏武传》
随形势为沟墙,庶息响相闻,易于守御。——《明史·王复传》
(3) 又如:喘息(急促呼吸);息息(呼吸;气息出入);息窒(窒息,呼吸困难);息响(呼吸的声音);息贲(中医病名。指呼吸急促、气逆上奔的症候)
(4) 叹气
北山愚公长息。——《列子·汤问》
喟然大息。——《汉书》
闵王太息。——《战国策·齐策》。注:“长出气也。”
(5) 又如:叹息(叹气);息悒(叹息忧闷)
(6) 停止,停息
息,安也。——《广雅》
息,休也。——《释言》
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记·檀弓》。注:“犹安也。”
而不得息。——《吕氏春秋·适威》。注:“安也。”
臣必致死礼以息楚。——《左传·昭公八年》
莫不敢遑息。——《诗·召南·殷其靁》
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诗·郑风·狡童》
昼夜不息。——《广东军务记》
请息交以绝游。——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无时而息。——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三首》
(7) 又如:息口(停口);息手(停手);息糜(制止;停止);息言(停止言事);息甲(解除盔甲。停战)
(8) 休息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诗·大雅·民劳》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息景(息影。退隐闲居);息劳(休息);息喘(喘息。比喻紧张活动中的短暂休息);作息(工作和休息);歇息(休息);息力(休息)
(10) 滋息;生长
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
(11) 又如:息马(畜养、蕃息马匹);息人,息民(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
(12) 平息
望峰息心。——《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
(13) 又如:息事(平息事端);息喘(平息喘气)
(14) 消除
息子贡之志。——《韩非子·五蠹》
(15) 又如:息望(不再生妄想);息虑(消除担忧;消除杂念)
(16) 通“熄”。熄灭;消失
彖曰:“革,水火相息”。——《易·革》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庄子·消遥游》
(17) 又如:息了心(断了念头;死心);息灭(熄灭;绝灭);息机(熄灭机心)
名词
(1) 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逍遥游》
屏息观之。——明· 魏禧《大铁椎传》
半日复息。——《汉书·李广苏建传》
数息可达。——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一息尚存;鼻息
(3) 利息,利钱
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史记·孟尝君传》
(4) 又如:息利(利息);息金(利钱,利息)
(5) 消息
至今已八九日,并无息耗,不免忧疑。——欧阳修《熙宁四年与大寺丞书》
(6) 又如:信息(音信;消息);息耗(消息,信息)
(7) 亲生子女
汝息为我子,汝亲为我翁。——张籍《董公诗》
(8) 又如:息子(亲生儿子);息女(亲生女儿);息男(亲生儿子)
(9) 春秋时诸侯国名 。故址在今河南省息县北
(10)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it7 [台湾四县腔] sit7 [客英字典] sit7 [东莞腔] sit7 [客语拼音字汇] sed5 xid5 [陆丰腔] sit7 [宝安腔] sit7 [沙头角腔] sit7 [海陆丰腔] si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息 | 相即 | 心 | 職開 | 入聲 | 職 | 開口三等 | 曾 | 蒸 | sĭək | sik/si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