聒耳

guō ěr [ guo er]
注音 ㄍㄨㄛ ㄦˇ

词语释义

聒耳 guō’ěr

(1) 声音 杂乱刺耳

grate on one's ears

词语解释

  1. 指声音刺耳。

    《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聒耳,而一日之寿无徵於人。”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春鼃长譁,而丑音见患於聒耳。” 唐 罗隐 《城西作》诗:“野禽鸣聒耳,庭草緑侵阶。”《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偶一听之,可也;听久了,也觉嘈嘈杂杂,聒耳得紧。”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二:“这种鸡公车非常多,有时候一来一往在路上连成着一条很长的直线,叽呀叽呀的声音非常聒耳。”

聒耳的国语词典

声音吵杂刺耳。

聒耳的网络释义

聒耳

  • 聒耳是一个汉语词汇,
  • 拼音:guō ěr
  • 解释为指声音刺耳。
  • 聒耳的翻译

    英语: raucous, ear-splitting

    聒耳造句

    我师弟是嫌他聒耳,才让他大睡十二时辰。
    满沟的秋禾,道上杂草蔓生,那蝈蝈儿在阳光下聒耳地合唱。
    再加上满山的雨后新瀑,鸣声聒耳,碧草鲜肥,野花怒放,朝旭含晖,春韶照眼,佳景万千,目穷难尽。
    且说迎亲的,一路笙箫聒耳,灯烛辉煌,到了刘家门首。
    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止步,良久方去。吴承恩 
    陈小云要喊管家长福问个端的,却为门前七张八嘴,嘈嘈聒耳,喊了半天喊不着。
    夜更浓了,我和她再没有对话,所有的声音嘎然而止,聒耳的蝉鸣哇叫消失了,甚至围绕在这屋子周围的大哥魂魄也找不到依托。
    浅斟低唱,妙舞娇歌,觥筹纵横,丝竹迭奏,朝夕爽心,日夜聒耳。
    他们或笑或骂,聒耳不堪,一直到了深夜也不停歇。
    而峰下则是一个很长很深的涧,而山涧上空终年烟霞遮掩,若隐若现间只听流水淙淙,泉声聒耳。
    几十个吹鼓手围着两张八仙桌,桌上酒菜、汤饼齐全,唢呐笙簧聒耳欲聋,吹的却是《小寡妇上坟》。
    “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耳而已。
    与孔志琳打斗正烈,场内众人一时屏声息气,咳痰无闻,一时又沸反盈天,喧嚣聒耳,是以只管放大声音说话,并不怕人听见。
    在思特里克兰德和尼柯尔斯坐的酒吧间里摆着一架自动钢琴,机械地演奏着喧噪聒耳的舞曲。
    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

    汉字详情

    guō [guo]
    部首: 605
    笔画: 12
    五笔: BTDG
    五行:
    仓颉: SJHJR
    四角: 1246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耳,本义:吵扰,声音高响或嘈杂)

    (2) 同本义

    聒,欢语也。——《说文》

    聒,扰乱耳孔也。——《苍颉篇》

    聒而与之语。——《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疏:“声乱叫谓之聒。”

    今汝聒聒。——《书·盘庚》。传:“无知之貌。”

    鸲鹆鸣兮聒余。——《楚辞·疾世》。注:“多声乱耳为聒。”

    日长思睡不可得,遭尔聒聒何时停?——宋· 欧阳修《鸣鸠》

    (3) 又如:聒吵(又作“吵聒”、“聒炒”。吵闹,吵嚷);聒聒(象声词。杂乱喧吵的声音);聒杀(形容非常嘈杂、喧闹);聒天(声音响彻云天);聒账(众声喧扰,通宵达旦)

    (4) 频繁地称说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5) 又如:聒絮(絮叨;啰嗦)

    英文翻译

    clamor, din, hubbub

    方言集汇

    ◎ 粤语:kut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wat7 [客英字典] kwat7 [海陆丰腔] kwat7 [梅县腔] gwat7 [东莞腔] gat7 [客语拼音字汇] gad5 guad5 [宝安腔] ga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三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活入聲合口一等kuatkuɑt
    ěr [er]
    部首: 605
    笔画: 6
    五笔: BGH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SJ
    四角: 104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动词

    (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英文翻译

    ear; merely, only; handle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3 [宝安腔] ngi3 [台湾四县腔] ngi3 [东莞腔] ngi3 [沙头角腔] gni3 [客英字典] ngi3 [梅县腔] ngi3 [陆丰腔] gni3 [客语拼音字汇] ng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而止上聲開口三等nʑĭənjix/ri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