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耳,冘(
)声。本义:耳朵大而且下垂) 同本义夸父耽耳。——《淮南子·地形》。 高注:“耽耳,耳垂在肩上。”
(2) 又如:耽毵(毛长下垂纷披的样子)
动词
(1) 沉溺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卫风·氓》
士之耽兮。——《诗·卫风·氓》。传:“乐也。”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礼记》
惟耽乐之从。——《书·无逸》
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韩非子·十过》
且耽田家乐。——李白《赠闾丘处士》
(2) 又如:耽着(迷恋);耽思深思,潜心研究探讨;耽乐(沈迷于享乐)
(3) 承受;担负
我要及时就死,又耽不起吞金服毒的。——《红楼梦》
(4) 又如:耽险(担风险;危险);耽待(耽带。照顾,帮助;宽容;原谅;担当,承受;等候)
(5) 嗜;喜好
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元· 睢景臣《高祖还乡》
(6) 又如:耽好(特别爱好);耽志(专心致志);耽尚(爱好,尊崇);耽研(专心研究);耽意(专心)
(7) 停留;延迟 。如:耽搁;耽误;耽迟(耽误;迟延)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dam1 [宝安腔] dam1 [海陆丰腔] dam1 [客英字典] dam1 [梅县腔] dam1 dam5 [东莞腔] dam1 [客语拼音字汇] dam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耽 | 丁含 | 端 | 覃 | 平聲 | 覃 | 開口一等 | 咸 | 覃 | tɒm | tom |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介词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16)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17)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18) “於”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1 wu1 [台湾四县腔] ji1 wu1 [梅县腔] j1 [宝安腔] ji1 [客英字典] ji1 [东莞腔] ji1 [客语拼音字汇] yi1 [陆丰腔] ji3 ji1
◎ 潮州话:i1 [澄海]e1(ur) [潮阳]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于 | 羽俱 | 云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yo/hiu | ĭ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本作“亯”。从“高”省,“曰”象进献熟物形。本义:祭献,上供。用物品进献人,供奉鬼神使其享受)
(2) 同本义
享,献也。——《说文》
享于祖考。——《诗·小雅·信南山》
是用孝享。——《诗·小雅·天保》
以享以祀。——《诗·小雅·楚茨》
诸侯侯以享天子。——《考工记·玉人》
王用享于西山。——《易·随》
享尝乃止。——《礼记·祭法》
相夺予享。——《左传·僖公三十一年》
兹予大享于先王。——《书·盘庚》
杀牛宰马,祭天享地。——《西游记》
(3) 又如:享厅(供奉祖宗木主或神佛偶像的地方);享牛(供祭祀的牛)
(4) 人享受福禄
大臣享其禄。——《国语·周语》
而享其生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子孙享之。——《刘熊碑》
享无穷逸致。——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不享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
受享无穷。
滋味之享。——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常只是遇节令,设蔬品奉祭,未卜享否?——《西游记》
(5) 又如:享强寿(享受到长寿之年);共享太平
(6) 献,像进贡那样地交付、献出
莫敢不来享。——《诗·商颂·殷武》
(7) 又如:享觐(朝见天子进献贡品);享礼;享上(奉承上级)
(8) 鬼神享用祭品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左传·僖公五年》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孟子》
(9) 宴请,以酒食待客。后作“飨”
止而享之。——《左传·庄公四年》
享齐戌。——《左传·庄公十七年》
享卫灵公。——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10) 又如:享食(飨宴);享客;享祠(宴饷);享宴(宴飨);享道(饮食之仪规)
(11) 适应
自非圣贤国,谁能享休斯。——《文选·王粲·从军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hiong3 [梅县腔] hiong3 [台湾四县腔] hiong3 [客英字典] hiong3 [东莞腔] hiong3 [沙头角腔] hiong3 [宝安腔] hiong3 [海陆丰腔] hiong3 [陆丰腔] ken1 hiong3
◎ 潮州话:hiang2 (hía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響 | 許兩 | 曉 | 陽開 | 上聲 | 養 | 開口三等 | 宕 | 陽 | xĭaŋ | hiangx/xiank |
详细解释
lè
动词
(1) 喜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并怡然自乐。——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韩非子·十过》
似与游者相乐。——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熙熙而乐。——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快乐(感到幸福或满意);乐嬉嬉(喜悦貌);乐悦(欢喜);乐笑(欢笑);乐胥(喜乐);乐哈哈(形容喜笑的样子);乐好(爱好);乐志(愉悦心志)乐心(心里快乐);乐利(快乐与利益);乐易(和乐平易);乐郊(乐土);乐处(快乐的所在)
(3) 安乐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4) 又如:乐欣(安乐欢欣);乐佚(悠闲安乐);乐安(安乐);乐郊(乐土。安乐幸福的地方);乐居(安乐的住所);乐国(安乐的地方)
(5) 乐于;安于
英雄乐业。——《资治通鉴》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洪亮吉《治平篇》
亦乐生焉。——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6) 又
先生乐游。
(7) 又如:乐助(乐意助成);乐用(乐于用命);乐士(喜爱贤士);乐育(乐于教育、培养人才);乐业(乐于本业);乐愿(乐意,情愿);乐成(乐于成全)
(8) 感到快乐,享受
不知太守乐其乐也。(第一个“乐”。)——欧阳修《醉翁亭记》
(9) 笑 。如:乐得合不上嘴;乐眼(犹笑眼);乐哈哈(形容喜笑的样子)
名词
(1) 旧指“声色”。即歌舞和女色
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国语》
(2) 乐趣
此乐何极。——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山水之乐。——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又
乐亦无穷也。
宴酣之乐
(4) 姓
(5) 另见
yuè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鼓鼙木架形。本义:音乐)
(2) 同本义
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其虡也。——《说文》。按,五声八音相比而成乐。
乐者,天地之和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礼记·乐记》
伶伦作乐。——《礼记·世本》
二曰六乐,谓云咸韵夏濩武也。——《周礼·保氏》
以乐传教。——《吕氏春秋·慎行论》
(3) 又
和乐之本。
置酒设乐。——《汉书·李广苏建传》
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乐作焉。——宋· 苏轼《石钟山记》
(4) 又如:《乐》之五声(指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音);《乐记》(《礼记》中的篇名。简述了音乐起源及作用,是我国最早的音乐论著之一);乐官(古代管理音乐的官员或官署);乐节(音乐的节奏与节拍);乐德(指古代音乐教育中的中、和等六种品德);乐仪(有音乐相配合的礼仪)
(5) 乐器
乐既和奏。——《诗·小雅·宾之初筵》
太师抢乐,箕子拘囚。——司马贞《索隐述赞》
(6) 又如:乐悬(指钟、罄之类悬挂的打击乐器);乐品(乐器);乐歌(有乐器伴奏的唱歌)
(7) 乐工,精于音乐的人
乐具入奏。——《诗·小雅·楚茨》
齐人归女乐, 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 孔子行。——《论语》
(8) 又如:乐妇(歌妓);乐人(能歌善舞的艺人);乐女(古代女乐工)
(9) 姓
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后汉书·列女传》
动词
(1) 唱,用口发音乐音
比单而乐之。——《礼记》
(2) 奏乐
殿上酒九行,使相乐曲。——《辽史》
(3) 又如:乐钟(能发出音乐声响的自鸣钟);乐手(演奏音乐的人);乐生(奏乐歌舞的人员);乐童(奏乐的童子)
(4) 另见
lào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lak8 ghaoh8 lok8 ngau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