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彩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古代正月七日,以金银箔或彩帛剪成人或花鸟图形,插于发髻或贴在鬓角上,也有贴于窗户、门屏,或挂在树枝上作为装饰的,谓之“翦綵”。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翦綵为人,或鏤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鬢,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唐 李商隐 《人日即事》诗:“鏤金作胜传 荆 俗,翦綵为人起 晋 风。” 宋 苏轼 《次韵刘贡父春日赐幡胜》:“鏤银错落翻斜月,翦綵繽纷舞庆霄。”
形容花开繁茂。
宋 司马光 《独乐园新春》诗:“曲沼揉蓝通底緑,新梅翦綵压枝繁。”
翦彩的国语词典
剪裁花纸或布帛。
翦彩的网络释义
翦彩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初生的羽毛
翦,羽初生也。一曰矢羽。——《说文》。王筠注:“翦者谓新生之羽,整齐之状也。” 段玉裁注:“羽初生如前齐也。前,古之翦字。”
(2) 姓。
动词
(1) 剪整齐
实始翦商。——《诗·鲁颂·閟宫》
翦,齐也。——《释言》
茅茨不翦。——《韩非子·五蠹》
(2) 又如:翦缀(裁剪缝纫);翦发(修剪头发);翦灯(修剪灯芯。后常指夜谈)
(3) 割截;杀戮
不翦其类也。——《礼记·文王世子》。注:“割截也。”
(4) 又如:翦刈(铲除);翦草除根(比喻彻底清除,不留后患);翦翎(剪除羽翎。常以喻因受羁缚,才能不得伸展);翦棘(斩除荆棘)
(5) 歼灭 。如:剪除(消灭);剪翕(剪灭)
(6) 削减
毋是翦弃。——《左传·襄公十四年》。注:“削也。”
卫人翦 夏戊。——《左传·哀公十一年》。注:“削其爵邑也。”
其翦以赐诸侯,使臣妾之。——《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翦,削也。”
(7) 又如:翦抑(削弱;压制);翦弱(削弱)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ien3 [陆丰腔] tsian1 [台湾四县腔] zien3 [宝安腔] zen3 [客英字典] zien3 [梅县腔] zien3 [客语拼音字汇] jia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翦 | 即淺 | 精 | 仙A開 | 上聲 | 銑 | 開口三等 | 仙A | 山 | cienx/zieen | tsĭɛ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彡(
),采声。从“彡”表示与图画、文饰相关。本义:文采,文章才华)(2) 同本义
延之与 陈郡谢灵运俱以词彩齐名。——《宋书·颜延之传》
(3) 彩色的丝织品。又作“綵”
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彩仗(彩饰的仪仗);剪彩;张灯结彩
(5) 指某些赌博、竞赛等赢得的财物
大博争雄好彩来,全盘一掷万人开。———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
(6) 又如:彩战(指博戏争胜);中彩;得彩;彩品(竞赛的奖品)
(7) 光彩,光泽 。如:彩线(比喻带有脸上脂粉的眼泪);彩绚(绚丽多彩)
(8) 负伤流血 。如:挂彩
(1) 彩色,各种颜色
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
(2) 又如:五彩;彩章(彩色涂饰);彩错(色彩交错);彩服
(3) 得好运
且休提这恩德无涯,单则是子母团圆,大古里彩。——元· 关汉卿《蝴蝶梦》
(4) 又如:彩气(吉利的兆头);彩头(好运道的预兆;又指竞赛赢得的奖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ai3 [沙头角腔] cai3 coi3 [梅县腔] cai3 [海陆丰腔] cai3 [客语拼音字汇] cai3 coi3 [东莞腔] cai3 [陆丰腔] cai3 [台湾四县腔] cai3 [宝安腔] cai3
◎ 潮州话:ca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采 | 倉宰 | 清 | 咍 | 上聲 | 賄 | 開口一等 | 蟹 | 咍 | tsʰɒi | chaix/c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