罂缶

yīng fǒu [ ying fou]
繁体 罌缶
注音 一ㄥ ㄈㄡˇ

词语释义

参见:甖缶 ,罂缶

词语解释

  1. 亦作“ 罌缻 ”。大腹小口的瓶。

    《汉书·韩信传》:“以木罌缶度军。” 颜师古 注:“罌缶,谓瓶之大腹小口者也。”《史记·淮阴侯列传》作“罌缻”。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罂瓮》:“凡罌缶有耳嘴者,皆另为合,上以銹水涂沾。” 明 刘基 《渡江遣怀》诗:“济河须巨舫,将焉用罌缶。”

  2. 甖缶:陶制容器,大腹小口。

    《三国志·吴志·孙静传》:“顷连雨水浊,兵饮之多腹痛,令促具甖缶数百口澄水。”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罌缻”。大腹小口的瓶。

《汉书·韩信传》:“以木罌缶度军。”
颜师古注:“罌缶,谓瓶之大腹小口者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作“罌缻”。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罂瓮》:“凡罌缶有耳嘴者,皆另为合,上以銹水涂沾。”
明刘基《渡江遣怀》诗:“济河须巨舫,将焉用罌缶。”
甖缶:陶制容器,大腹小口。 《三国志·吴志·孙静传》:“顷连雨水浊,兵饮之多腹痛,令促具甖缶数百口澄水。”

罂缶的网络释义

罂缶

  • 罂缶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yīng fǒu,意思是大腹小口的瓶。
  • 汉字详情

    yīng [ying]
    部首: 606
    笔画: 14
    五笔: MMRM
    五行:
    吉凶:
    仓颉: BOOJU
    四角: 7777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大腹小口的瓦器。或作“甇”

    罂,缶也。——《说文》

    自关而西,晋之旧都, 河汾之间,其大者谓之,其中者谓之;自关而东, 赵魏之郊,谓之瓮,或谓之罂。——《方言五》

    用瓦木罂,容十升以上者,五十步而十,盛水且用之。——《墨子》

    (2) 又如:罂盎(泛指盛酒器);罂瓶(泛指盛酒器)

    (3) 泛指小口大腹的瓶

    火药三百罂。——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4) 又如:罂缶(大腹小口的瓶)

    (5) 植物名 。罂粟科,罂粟属,二年生草本,高约 1.5米

    英文翻译

    long necked jar or bottle

    方言集汇

    ◎ 粤语:aang1

    宋本广韵

    fǒu [fou]
    部首: 606
    笔画: 6
    五笔: RMK
    五行:
    仓颉: OJU
    四角: 80772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午”字,即“杵”。下面是“缶”的本体。“杵”是棒子,可用来制坯。“缶”又是秦乐器,“杵”可以敲击成曲。本义:瓦器, 圆腹小口,用以盛酒浆等)

    (2) 盛酒浆的瓦器。大腹小口,有盖。也有铜制的

    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象形。——《说文》

    盎谓之缶。——《尔雅》

    贰用缶。——《易·坎》

    以二缶钟惑。——《庄子·天地》。按,钟聚也。

    有孚盈缶。——《易·比》。郑注:“汲器。”

    坎其击缶。——《诗·陈风·宛丘》

    击瓮叩缶。——《史记·李斯传》

    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礼记·礼器》

    (3) 汲水的瓦器

    具绠缶,备水器。——《左传·襄公九年》

    (4) ∶一种陶瓷乐器

    不鼓缶而歌。——《易·离》

    量词

    (1) 一种古容量单位,等于十六斗。一说三十二斗

    薮二有半谓之缶,缶二谓之钟。——《小尔雅》

    (2) 又如:缶米(一缶的米。即十六斗米)

    英文翻译

    earthen crock or jar; rad. 121

    方言集汇

    ◎ 粤语:fau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eu3 fui2 [客英字典] fui2 [台湾四县腔] feu3 fi2 [梅县腔] feu3 [宝安腔] fiu3 [客语拼音字汇] fe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四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方久上聲開口三等piux/piovpĭəu

    罂缶的同拼音词语